人才培养

分享到微信 ×
打开微信“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人才培养】加强通识教育,为未来增加“选择权”
——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马永开教授谈本科人才培养
文:王晓刚 图:王晓刚 来源:新闻中心 时间:2014-12-11 5567

  李校长关于本科人才培养的报告十分深刻,正如“刘易斯报告”对于麻省理工学院那样具有里程碑意义。如果电子科大全面深入贯彻落实李校长报告思路,实施改革并坚持执行,我们相信学校的人才培养状况将发生根本性的改变。

  报告从学校的文化和理念层面,进行了深入思考,并对本科人才培养的形势、目标和路径做了系统分析。可以说,“蓝图”已经画好了,下一步的关键就是如何落实、如何执行。而执行的第一个步骤,就是要彻底转变观念,从学校、教师、学生、家长,都达成共识。

  我在和“管理-电子工程”复合培养班的本科生们座谈时,发现同学们依然很关心“我的专业能力到底在哪里?”这个问题。许多家长也会这样担心。这就说明,在传统的观念中,人们最关注的是学校能否在短期内赋予自己一门“手艺”。

  但是,培养“手艺”并不是大学的使命。薛涌在《培养精英》一书中,对外国大学的人才培养进行了深入研究,并指出“越是精英的大学,那里的学生就越务虚而不务实”。所谓“务虚”,就是要全面发展,增强人文素养,不能把自己仅仅定位为“手艺人”。

  校长在报告中也指出,未来社会的人才需求趋势,对通识教育的要求比重上升,对专业教育的比重要求下降。如果我们把大学定位在培养“手艺”,那就等于剥夺了学生在未来的“选择权”,而只能被动地接受社会或专业的选择。

  那么,如何让学生获得“选择权”呢?首先,要有专业素养,其次,要有学习能力。专业是载体,它的核心其实是学习能力,而学习能力正是在一门又一门的专业课程训练中获得的。这就要求我们通过课程设计、制度约束以及教师引导,帮助学生做好时间管理,使学生具备专业素养、提升学习能力。

  大学的课程要丰富(既有专业课程,又有通识课程),授课方式要灵活(例如小班教学等),但还应包括一点:考核标准要严格。麻省理工、加州理工等世界名校的学生都要接受国内学生不可想象的“魔鬼训练”,并且要面对高达30%的淘汰率。这些训练和压力,能够让他们在走出校门之后敢于迎接一切挑战。

  同时,老师们也要转变观念,不能仅仅把自己定位为培养“手艺人”的“摇篮”,而是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研究能力,并且要严格考核,不能“得过且过”。所谓“研究型”教学,不是把教师的研究成果简单地加入教学当中,而是要培养学生做研究的习惯和能力,让学生主动阅读、主动思考、主动“求实求真”。

  如果说李校长的报告已经对教师们产生触动,那么下一步已经到了做出改变的阶段了。全校师生都要转变观念,形成一种共识。能做到这一点,报告才会真正成为我校发展的历史转折点。

  当然,说到通识教育,文史哲和经管法都十分重要,这是学校“务虚”的重要方面。我们的学生跟清华、北大的相比,在智力层面并不逊色,但在习惯和视野方面差距很大,这就需要我们“务虚”。

  “务虚”无法在短期内收到明显效果,是一种长远的、战略性的投入。即便如此,经管学院作为我校的人文社科类学院之一,应该在通识教育方面迈出更大的步伐,这是我们的责任,也是配合我校人才培养综合改革的题中之义。

  近年来,经管学院大力推出“中国西部创星计划”,与《技术与创业管理》课程形成互补,把具有“普惠性”的“线上教育”和具有选择性的“线下教育”结合起来,面向全校学生开设《创业管理》通识教育课程,培养学生协同创新能力,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下一步,我们将着力打造“经管学堂”,探索更加丰富的形式,为同学们提供更具普惠性的通识类课程教育,希望能够为同学们的未来增加“选择权”,让他们更好地适应未来、把握未来。

编辑:张娜  / 审核:张娜  / 发布:张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