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子路

分享到微信 ×
打开微信“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毕业去哪儿】漆松:在学术天地诗意徜徉
文:王晓刚 学生记者团 崔建鹏 李响 图:王晓刚 学生记者团 崔建鹏 李响 来源:新闻中心 时间:2014-05-26 4559

1401074758947775.jpg

  漆松已经做好了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一切准备。他的行囊中放着“强大的自信”、“流利的英语口语”、“出色的科研实力”,还有新买的反映纽约城市变迁的《纽约变形记》和《到芬兰车站——历史写作及行动研究》。

  漆松是英才学院2010级本科生。许多人知道他是因为他被评为“成电杰出学生”、因为他是“学术达人”。其实,他还是一个文理兼修、颇具人文情怀的“才子”。“读闲书”是他在科研之外的一大爱好。四年里,买书、读书、做批注已经成为他的习惯。从马克思、海德格尔、福柯、本雅明、钱钟书等,他“好读书而不求甚解”,眼观东西文章,见解十分独到。

  在“成电杰出学生”经验交流会上,他向师弟师妹们推荐了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的《林中路》,并认为这本主要探讨艺术作品价值的散文集,启发人们认识“诗意生活”的真谛,比晦涩难懂的《存在与时间》更适合一般读者阅读。

  还有几个月离校,他的精力暂时从实验室和科研项目中转移了出来,“想重读一遍钱钟书的《管锥编》和《谈艺录》,把几年前第一次阅读时囫囵吞下去的东西消化消化,”更为重要的是,“即将去美国了,我很希望钱钟书先生的那种贯通中西的思想智慧给我启发!”

  漆松对“闲书”的享受和对科研的爱好一样深刻。实际上,他走上科研的道路,也具有文理兼修的意味。他说:“我是一个‘非主流的理工男’,考入电子科大时选择专业,都是母亲大人一手操刀的。她是一个教电路的教授,毫不犹豫地给我选了电子信息。但我进校后发现真正的兴趣却在别处,最终选择了社会认知神经科学。”

  选择社会认知神经科学的机缘巧合就在于他大二时在学校新闻网上看到了Keith Kednrick教授来校工作的消息。Keith教授是英国特许生物学家、英国生物学会会员,2011年9月到电子科大生命学院“社会认知与情感神经科学实验室”任全职教授及项目负责人。

  详细查阅了Keith教授在社会认知与情感神经科学的研究工作之后,漆松很受震撼,也很受鼓舞,“仿佛有了拨云见日的感觉,让人感到很兴奋——原来心理和情感可以这么研究!”

  他迫不及待地想拜在其门下,于是立即联系Keith教授的秘书,最终获得了见面的机会。漆松的好学上进的热情和流利的英语口语,让Keith教授欣然给了他一个在实验室适应一段时间的机会。

  那时,漆松对神经生物学来说还只是一个两眼摸黑的“门外汉”,于是决定“恶补”相关基础,在实验室认真学习师兄师姐做实验,并大量阅读相关的书籍、论文,有一定基础后更加努力地自学。

  Keith教授看在眼里,有一次给漆松机会,让他处理一批数据。经过几个昼夜的奋战,漆松出色地完成了任务,由此得到了Keith教授的充分认可,并从此开始接触到了核磁共振实验室的核心研究内容。他也因此得到了Human Brain Mapping国际学术会议的邀请函,“可惜由于时间关系,只好让Keith教授代我去做报告了”。

  “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十分重要!”漆松说,“有的同学可能会抱怨本科阶段去实验室‘搬砖’,经常被教授‘水’,做不出什么东西来,我认为那是因为你还不够主动。在Keith教授的小组里,我就是因为主动阅读文献、自己揽活干,才慢慢得到认可,接触到更为核心的研究课题”。

  在实验室的生活是辛苦劳累的,但在漆松看来却是充实而幸福的。他说,和他感情最深的是在清水河校区和沙河校区的两个教研室。生命学院的实验室大都在沙河,但是要做“fMRI实验”就需要用到清水河校区的“磁共振成像(MRI)中心”,于是漆松在两校区各有一个小“窝”。

  他开玩笑说,因为实验需要经常奔波在两校区之间,为校车收入做出了巨大贡献。有时候在沙河校区的教研室里熬夜,他会跑到实验室里睡觉,因为里面有个皮沙发,很舒服;在清水河就不行了,整个实验室只有凳子,睡觉时只能用“凳子+书包”来凑一个“小床”,虽然很别扭但勉强能睡。

  活动中心后面的那座木桥,也给他留下了特别的印象。每次晚上从磁共振成像中心回寝室,他都要从木桥上经过。起初,咕咚咕咚的声音让他觉得很诡异吓人,但时间一长反而有了一种归属感,过桥时一路小跑,掩盖那咕咚咕咚的声音。“我想,它们见证了我燃烧的每一天!”漆松说。

  为了提升科研水平、扩展学术视野,他曾赴加拿大曼尼托巴大学任研究助理,主攻数据处理,兼顾各种组织培养,极大地增加了他的生物学知识的厚度。大三下学期,Keith教授派漆松赴德国波恩大学的合作实验室实习,在一个医院里研究抑郁症。“那三个月,我基本上过着‘出世’的生活”,漆松回忆说,“实验室导师认真负责,希望我能做出些成果。我也基本上每天都在实验室,没有周末,没有时间去理发,生活上比较邋遢!”

  2013年暑假,漆松开始申请赴哥伦比亚大学深造,并在2014年3月收到录取通知。在此过程中,Keith教授亲自为爱徒写推荐信,让漆松很感动。他最终拿到了哥伦比亚大学心理系的全额奖学金——“校长奖学金”。“实习时真切见到各种病人,给我触动很大,精神疾病给病人带来很多不便和痛苦,虽然无法一蹴而就地治愈,但如果我所做的基础性研究能给他们带来小小的改善或为治愈的契机,也是非常好的事情。” 

  回顾整个大学生活,漆松有这样几个关键词:兴趣,执着,享受,潇洒,充实快乐,游刃有余。他是一个时间观念比较强的人,每走一步都会注意时间细节的把控,把最重要的事放在最前面,往往优先处理最有难度、最没有动力做的事情。面对未来,漆松表示,“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编辑:林坤  / 审核:林坤  / 发布:林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