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实

分享到微信 ×
打开微信“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纪实】“凤凰”中山初长成
文:长江 晓刚 扬帆 邝俊 毛彪 图:长江 晓刚 扬帆 邝俊 毛彪 来源:党委宣传部 时间:2014-04-01 9077

         ——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发展纪实 

 

  巍巍中山,人杰地灵。在中国近代伟大的革命家、政治家孙中山先生的故乡,一个传奇正在悄然绽放。从2002年共建以来,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像一棵茁壮成长的凤凰树一样,已然高大挺拔、枝繁叶茂,成为全国独立学院中的佼佼者。

  2014年2月,由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中国大学评价》课题组组长武书连主编的“武书连2014中国322所独立学院排行榜”发布,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综合实力排名位居全国第4,并入选12所中国高水平独立学院。

  “武书连”的评价指标向来注重“内涵”,以综合实力排名、学科门类排名为主线,以教师创新能力、教师绩效、新生质量、本科毕业生质量排名为辅线,2014年又新增了“教育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数”、“国家社科基金立项数”等3项指标,并根据国家对独立学院的定位提升了“人才培养”权重、降低了“科学研究”权重。

  全国“第4”的背后正是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内涵”的提升,其充分体现就是它在分项指标全国排名中的名次增进以及在广东省的四项蝉联“第一”:

  ——“教师创新能力”全国排名第4(较2013年上升3位),广东省排名第1;

  ——教师绩效全国排名第7(较2013年上升1位),广东省排名第1;

  ——性价比(即在分数线相同的前提下,考生报考哪所大学毕业时质量最高)全国排名第4(较2013年上升2位),广东省排名第1;

  ——在理学、工学、农学、医学4个学科门类组合的自然科学排名中,位居全国第3名,广东省排名第1。

  每一个光辉的数字背后,都有一个洋溢着豪情壮志、充盈着艰辛付出的成长故事。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的不断发展,既为之前的一代又一代“拓荒者”续写了华章,也为未来的一波接一波“接班人”插上了翅膀。

           碧树迎新:“凤凰”栖身莲峰山

  岭南形胜,香山独秀。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就坐落在孙中山先生的故乡——广东省中山市。在环境优美的中山市区莲峰山麓,院内华盖擎天、蓊郁葱翠,是中山市的“园林式单位”,被誉为“城市中央的花园大学”。在大气厚重的行政楼两侧,高大葱茏的“凤凰树”蔚然挺立,“四溢馨香飞凤凰,晨曦绿意漫窗纱”;行政楼门厅正中,孙中山先生的半身铜像庄严矗立,身后的屏风上刻写着他的手书《礼运大同篇》。

  与其他老牌高校相比,这所只有28年历史的“花园大学”可谓正值“花季”。然而,这所年轻的大学从其诞生开始就与中山市的现代化进程紧密地融合,自觉地承担起了强国富民、迈向现代化的百年梦想。

  近代以来,濒临大海的香山(今中山)热土受到西方文化、科技的深刻影响,成为近代中国通往世界的重要门户和海路交通枢纽,并一直发挥着中外贸易和文化交流的“桥头堡”作用。在孙中山先生等先辈们身上,无不透射着这片热土上的人们“开眼看世界”的先知先觉和“敢为天下先”的非凡胆识。

  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为中山市敞开了繁荣兴旺之门,中山的现代化建设也步入了快速发展的新时期。在中山市委、市政府大力支持和海外华侨、港澳台胞的慷慨捐助下,1985年4月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筹建“孙文高等专科学校”,1986年10月经原国家教委批准正式成立“中山大学孙文学院”,以培养两年或三年制专科生为主。1995年9月更名为“中山学院”。

  进入21世纪,学院迎来了发展的又一座里程碑,即中山市政府与电子科技大学优势互补、强强联合,于2002年共建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作为探索高等教育新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学院采用“政府+名校”共建的办学模式,在当时独树一帜、屈指可数,全国至今也仅有4所该模式独立学院。

  以此为开端,学院的招生实现了三大跨越:第一,共建当年即实现了从“专科招生”向“本科招生”的跨越;第二,在校招生人数由共建前约3000人发展到万人规模;第三,生源构成由单一的广东省生源发展到来自全国27个省市、自治区。

  这不仅意味着学院办学层次的“专”升“本”,而且意味着在人才培养定位、发展战略、学科结构、管理体系等发生了本质的变化。它以“联合办学”为基础、“优势共享”为根本、“服务地方”为目标、“培养人才”为己任,充分吸取了“母校”电子科技大学的成熟管理经验,依托“母校”强大的科研实力和高水平的师资队伍,为自身的高起点、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并进而使其影响力逐步从东南一隅向全国扩展。

  “中山学院是电子科技大学的女儿!”徐建华说,“它从母校那里获取了高贵纯正的‘血统’和得天独厚的‘营养’!”作为一所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电子科技大学以培养“基础知识厚、专业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有国际视野和社会责任感的拔尖创新人才”为目标,而中山学院则对接地方经济发展需求,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但是,“教育有其内在的规律,电子科技大学的先进管理经验和人才、技术支持,为中山学院的跨越式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和持久的活力!”

  在共建当年,电子科技大学就为中山学院派遣了多名管理干部。此后,中山学院又选送干部、教师去“母校”进修,尤其是在“IT应用”相关学科的建设方面,“母校”给予的支持力度更大。随后,中山学院坚持“内涵式发展”理念,从狠抓教学质量、规范日常管理、树立良好学风等方面入手,使学院在办学质量、办学效益、办学水平等方面发生了质的变化。2002年,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就成为中国独立学院协作会17家常务理事单位之一;共建仅四年之后,该院就全面通过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成为国内首家通过该认证的独立学院。

             十年树木:活水浇灌十分情

  作为共建的重要一方,中山市政府在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的发展过程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自2002年共建以来,中山市政府坚持“扶上马,送一程”,通过提供办学基础条件和前期启动经费等方式大力支持学院的发展。

  在中山市政府不遗余力的支持和关怀下,学院的办学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占地总面积增长了1.5倍,达到658亩,为后续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物理空间。据《中山日报》报道,此后短短数年,学院的建筑面积增长了4.7倍,固定资产增长4倍,图书馆藏书增长7.7倍,教职工总数增长愈3倍,学生人数增长近6倍。

  2011年10月,为了进一步支持学院可持续发展,共建双方签订了《合作办学补充协议》,由中山市人民政府与电子科技大学共同组建中山学院理事会,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

  “补充协议对中山学院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时任党委书记成孝予说,“一般师生可能无法真切感受《补充协议》的作用,事实上,它高屋建瓴地理顺了学院的管理体制,解决了‘谁来管’、‘怎么管’的问题,有利于进一步加强校地合作,为新时期学院更好更快发展提供重要保证。”

  除了直接的支持,中山市政府还在实施“人才强市”战略、推动“产业升级”的大战略中实施了一系列配套措施,为中山学院的人才引进、成长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在中山市“十二五”发展规划中,中山市委市政府为了“率先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和美中山提供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明确提出了“人才强市”发展战略,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无论是《中山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还是中山市历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都充分体现了“人才优先发展”这一理念,强调了人才在中山市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战略机遇期所扮演的重要作用。

  抓住机遇促发展。作为中山市最高学府,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紧扣中山市转型发展的脉搏,在2012年召开的第二次党代会上正式确立了“质量立校、人才强校、文化兴校”三大核心战略,明确在高层次人才“外引”中充分利用中山市“人才强市”相关政策“栽梧桐,引凤凰”,努力建设中山市高层次人才的聚集高地和人才源头;同时,在人才建设“内培”中着力搭建成长平台,挖掘人才潜力,激发人才活力。

  合作办学的“中山经验”再次表明了“政府+名校”的成功。中山市政府不仅为其提供直接的办学支持,也努力为学院发展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这就为学院持续注入了正能量、倍增了发展引擎。

  更为重要的是,中山市政府作为“婆婆”而非“老板”的角色,使学院能更加注重人才培养效果和长远的社会效益,更多地按照“教育规律”办学而不是按照“市场规律”办学。这就为中山学院坚持“内涵式发展”奠定了基础。

  学院的办学模式得到了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同志的认可,在其所著《李岚清教育访谈录》中写道:“广东省中山市政府提供1.5亿元经费,与电子科技大学合作举办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这对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效应,在扩招的同时注意教学质量的提高,都起到了积极作用。”

           强基固本:“内涵发展”绘宏图

  人才培养是高校的中心工作。人才培养的质量决定着中山学院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也决定着能否兑现“承诺”,为中山市的现代化建设和产业升级提供优秀的人才。而兑现这一“承诺”的关键就是要解决好人才与产业的“对口”问题,确切地说,学院既然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应用型人才”,首先要确保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和发展相适应。

  此前,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在经济、管理、人文、法学、艺术等多个学科方向取得了长足发展。电子科技大学参与共建之后,中山学院结合产业发展需要,强化了电子信息、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机械工程、自动化等学科,从而进一步提高了专业设置的科学性、针对性、适应性,以满足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

  目前,学院已有9个二级学院、33个本科专业,形成了以电子信息为重点,理、工、经、管、文、法、艺等多学科共同发展的格局,从而搭建起了一个具有鲜明区域特色和专业特色的完善学科体系。这是中山学院在学科设置上对接产业、注重内涵的重要变革。

  为了进一步提升办学质量与办学水平,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逐步确立了“内涵式发展”的理念,从学校核心战略的高度明确了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地位。从2002年开始,中山学院借鉴电子科技大学先进的管理理念和资源优势,探索适合学院发展的内涵式成长之路。2007年,学院提出“特色”、“质量”、“管理”、“队伍”的“8字方针”,为“内涵式发展”赋予了具体“内涵”;2012年学院在第二次党代会上正式确立了“质量立校、人才强校、文化兴校”三大战略,从而最终为“内涵发展”做好了顶层设计。

  学院坚持“质量立校”,大力推进“教学质量工程”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开展实践教学改革,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知识-能力-素质为主线,构建了“大类培养阶段、专业培养阶段和多元化培养阶段”的“三段式培养、多路径发展”人才培养体系,涵盖了专业教育、创业教育、创新教育、复合型教育、国际化教育等全方位的教育模块,充分满足了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

  据了解,为了推动教学改革,学院每年投入200万元设立质量工程建设专项资金,鼓励教师以课程建设为核心、特色专业建设为重点,开展教学研究与改革。从2008年-2012年,学院共获省部级以上教研教改项目32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50项。尤其是2012年,学院在省级质量工程项目立项上取得突破性进展,获得省部级质量工程项目立项9类63项,获得省资助经费超过200万元,立项数量和质量均居省内独立学院之首。

  同时,学院还强化实验、突出实践,使“教、学、练”三管齐下,切实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78个教学实验室、2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32个校外实习基地、1个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为学生实践训练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学生科技创新计划也为实践训练提供两个资金支持和技术指导。近几年来,中山学院的学生已经申请专利900多项,并在科技、学术竞赛中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1100多项。

  学院的就业创业工作也取得了突出成绩。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和就业服务的到位,使学院近年来的就业率达到98%以上,高居广东省院校前列。2009年学院被教育部授予“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成为全国唯一一所获此殊荣的独立学院。创新创业工作在“扶持创业,带动就业;立足专业,促进学业;结合产业,成就事业”的理念指导下,采取“分散扶持-集中孵化-品牌经营”的方式,形成了体系完整、特色鲜明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3年来累计孵化165家企业,创造产值5300多万元,创造就业岗位1075个。

           一树繁花:科教融合育英才

  科研与教学是人才培养的一体两翼。这既是人才培养的内在要求,也是中山市产业发展的急需。“现代产业的发展和传统产业的转型,都不允许‘应用型人才’徘徊在传统的低端技工水平,而是要紧跟产业发展步伐、掌握先进的生产力”,徐建华说,“这就要求我们努力提升学院科研能力,并将科研能力转化为教学能力,提升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水平!”

  正因如此,中山学院从一开始就着眼长远,在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同时,大力提升教师队伍的素质和水平,尤其是教师的创新能力。经过几年积淀,学院在教师职称晋升、高层次科研项目等方面频频取得突破,2013年更是取得了“四四三”的突出成绩:

  ——4位教师晋升教授。2013年全省17所独立学院中有6名教师晋升教授资格,中山学院独占4人,教授晋升数占全省独立学院的66%,凸显该院队伍建设在全省同类院校中的绝对优势。

  ——4个项目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2013年,省内17所独立学院共有4个项目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立项,全部花落中山学院,彰显该院教师科研水平在同类院校中的领先地位。

  ——3位年青教师成为广东省高等学校优秀青年教师培养计划培养对象。该培养计划是广东省优秀青年教师培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该院推荐的邓春健等3名教师顺利成为培养对象,全省17所独立学院仅有6人获得资助。

  近年来,该院整体科研实力不断增强,形成了以“谋发展、建队伍、搭平台、抓项目”为科研发展指导思想,面向市场需求,积极融入国家倡导的“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使科研渠道不断拓宽、科研环境不断优化、研究水平不断提高,不仅提升了人才培养的水平,也提升了直接服务社会的功能。

  据统计,2010年至今,中山学院共承担科研项目622项,其中,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主持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22项,科研到账总经费4765万元,年科研到账经费从2002年的20万元增长到2012年以后的1000多万元。

  为实现院内科研力量与企业的无缝对接,学院组建了15个能够为中山经济社会提供有效服务的科研院所,还有一支由49位教师组成的省市科技特派员队伍,进驻市各镇区、企业,解决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难题。仅2012年中山学院就承担了中山市科技、社会研究项目114项。

  5年来,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涌现出了一大批科技含量高、转化前景良好的科技成果。2008年,马争教授研究团队科研项目“基于虹膜的识别方法研究”荣获广东省科技技术奖一等奖、中山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马云辉教授主研项目“第四代移动通信遥控电调天线”荣获广东省科学技术三等奖;“香蕉枯萎病防控技术研究与示范”等多个项目获中山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等奖项。

  2012年,在电子科技大学和中山市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中山学院还成功引进了电子薄膜与集成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分实验室。“实验室将为中山市的半导体照明(LED与OLED照明)产业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撑,为该产业保持国内领先、进军国际市场提供重要帮助”,实验室副主任杨健君介绍说,目前该实验室已与中山达华智能公司开展LED封装技术研发,业已完成相关设备研制,进入工程化样机生产线的制造阶段。

  在推进企业技术创新的同时,中山学院人也积极担当起了社会管理创新研究的重任,为政府决策做“智囊”、为社会发展图良策。梁士伦教授主持的“中山经济研究院”先后主持了20多项课题研究,为中山市经济社会深层次改革和发展提供智力支持;申群喜教授主持的“中山市社会发展研究院”和蒋先进副教授主持的“中山市制度创新研究院”积极参与中山市社会善治研究活动,近年来已完成政府职能部门的相关课题研究数十项;管理学院副院长、中山市人大常委、市民盟副主委赵晷湘教授提出的“全域中山”理念,已成为中山市“突破行政区域藩篱、统筹产业发展、实现产业集聚”的指导思想。

          玉树临风:“人才高地”展丰姿

  在中山学院人看来,以前的成绩只是万里长征走完的第一步。用徐建华院长的话来说,“中山学院目前还处在青春期,本科人才培养质量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科学研究依然需要卧薪尝胆,研究生培养与老牌大学相比依然处在‘幼儿园’阶段。”

  “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实际上,从学院领导层到普通教职工,都具有这种深刻而强烈的忧患意识。这种意识渗透到学院的文化和灵魂当中,成为中山学院不骄不躁、追求卓越的源动力。

  时任党委书记成孝予在接受采访时说,中山学院将“文化兴校”列入三大“核心战略”,对学校后续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在他看来,“文化”不是虚无缥缈不可触摸的,而是实实在在、可感可触的,是一种精神力量的凝聚和发扬,是一种境界和气氛的营造。

  从2002年开始,学院就狠抓学风建设,倡导严谨踏实、开拓创新的求学精神,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执行严格的约束制度,使中山学院的莘莘学子将敏锐的市场意识、踏实的实干作风和活跃的创新思维紧密结合在一起。

  在2013年10月22日的学风建设动员大会上,徐建华院长进一步强调“学字当头,不可动摇。”他认为,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关键指标是“质量”,包括“人才培养质量”和“科学研究成果质量”两个方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中山学院的中心任务,必须紧紧抓住“学”、“教”、“练”三个字做文章,其中“学”和“练”二字是关键,因此必须狠抓学风,以学为主。

  中山学院还目光长远地开展了学院的国际化人才培养,先后与美国的杜肯大学、阿肯色州立大学、阿肯色理工大学,加拿大的圣玛丽大学、阿卡迪亚大学,英国的北安普顿大学、奥斯特大学,澳洲的新英格兰大学,日本的大阪国际大学、仓敷艺术科学大学,以及台湾省的义守大学、朝阳科技大学等12所学校建立联合培养合作项目、交换生项目、硕士预科项目或教师进修项目,并与美、英、加、澳、日等五个国家的9所学校达成合作协议,实现学分互认,进一步为学生出国学习铺平了道路。

  从短期“投资/回报”来看,实行“2+2”等国际合作培养方式对“自筹经费谋发展”的“独立学院”而言并不“划算”,但中山学院为何宁可“赔钱”也要坚持“国际化”?“我始终认为,没有国际化的学校不是一所完整的学校!”徐建华说,国际化培养既是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也是适应中山市的经济和产业国际化的需要。

  2012年,中山学院与电子科技大学达成联合培养研究生协议,并于当年开始联合招收硕士研究生,进一步提升了中山学院教师队伍的科学研究能力和学术水平,保证了研究生培养质量,并进一步辐射本科生培养。目前,学院与电子科技大学联合培养的首批15名硕士研究生已经到学院开展研究工作,录取联合培养研究生总数已达35人。徐建华表示,中山学院将在合作培养研究生模式成熟的基础上,按照“三步走”战略,向总校申请成立“电子科技大学研究生院中山分院”,通过研究生合作培养基地的建设,培养更多高层次人才,支持中山转型升级和招才引智工作。

  居安思危、前瞻部署、脚踏实地,这是中山学院总能抓住历史机遇、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文化密码。在中山市,中山学院被誉为“中山的小清华”。如今,在电子科技大学的推动下,中山学院正在羽化为“珠三角的电子科大”,在“十二五”末期“初步建成一所具有鲜明区域特色和专业优势、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国内同类院校位居前列的高水平多科性教学型大学”的目标已经实现,并成为了中山市转型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人才高地”和智慧源泉。

  有志者,事竞成;苦心人,天不负。12年艰苦奋斗,扎根沃土;12年春华秋实,挺立莲峰。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这棵“凤凰树”汲取母校的玉露琼浆,扎根于中山的沃野疆土,已然成长为一棵卓然大树。展望未来,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现任党委书记郝钦伟说,“学院现在根基深厚、风华正茂,我们将再接再厉,伸枝展叶,让她的品牌与‘中山’一起蜚声全国,走向世界!”

编辑:旷野  / 审核:旷野  / 发布:旷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