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

分享到微信 ×
打开微信“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自动化学院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 研制“课程思政”的“独家配方”
文:张倩 图:张倩 来源:自动化学院 时间:2019-05-12 8081

  “都说‘科技强国’,这对于国家意味着什么?同学们又有着什么样的责任?”课堂上,自动化工程学院“电子测量原理”核心课程首席教授田雨老师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引导同学们认真思考。他说,“我国高速数字存储示波器发展始终存在采样速率、模拟带宽等多项指标偏低的窘境,核心器件依赖进口,关键时候面临‘卡脖子’的风险,技术无法独立自主。改变这一窘境,摆脱依赖和限制,奋起直追,是我们每代测控人肩负的使命!别认为‘中国梦’离我们很遥远,它实实在在扎根于我们每一天的学习、每一点的进步,由在座的每一个人组成!”

  “电子测量原理”是自动化工程学院“课程思政”校级示范课程,也是学院推进“课程思政”改革的多项举措之一。

  思政教育的全新“打开方式”

  自动化学院自2018年6月被确立为我校“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学院以来,逐步形成以党委书记为第一负责人的“三全育人”工作领导架构,多次召开党政联席会,将“三全育人”工作写入学院年度党建与思政工作要点。“学院上下统一思想,凝聚共识,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努力实现有效资源向育人环节聚集、政策导向向育人环节倾斜、教师精力向育人环节汇聚。”学院党委书记于乐在学院“三全育人”工作推进会上说。

  作为“三全育人”改革工作的重点与难点,“课程思政”谁来讲?讲什么?怎么激励?效果会如何?

  带着这些问题,自动化学院摸着石头过河,确立学院“课程思政”的全方位实施要素,逐步构建了以“教学团队、教学内容、教学环节、考核方式”四位一体的学院“课程思政”改革体系。

  强化教学团队“课程思政”研究和学习培训,全面提升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立德树人意识,明确专业课程的思政育人责任;完善教学设计,深入挖掘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在构建课程体系、制定课程达成目标中强化育人导向,在所有课程、各个教学阶段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课程思政”贯穿课堂授课、小班讨论、课程实验、课外实践等教学环节,体现在课程目标和考核内容中。

  综合考虑学生规模、学生年级和示范效应等因素,学院选定“数字逻辑设计及应用”“电子测量原理”“自动控制原理”三门课程作为试点,先试点、再推广至学院全部课程,经过一段时间的沉淀与积累,这三门课均入选我校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

矩阵图.png

自动化工程学院专业课程核心价值观矩阵图

  “我们分析了学院所涵盖的‘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和‘自动化’专业的人才培养特点以及专业能力素质要求,全面把握在专业课程体系中融入思政培养要素,根据所需要体现的思政教育侧重点,分类分层分课程构建了专业课程核心价值观培养矩阵,围绕学科特色凝炼思政元素。”学院副院长刘科说。

  为此,学院制定《自动化工程学院关于建设“课程思政”试点的实施方法》(讨论稿),明确了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并具体细分了工作任务和实施保障。不仅包括学院“课程思政”改革体系,也将对老师的评价监督和奖励支持涵盖其中。在学院和教师考核中把思想政治要求放在首位,对教师师德失范行为实行“一票否决”;在各类教学奖励评选评定中,加强教师在教书育人、师德师风方面的考察;把教师参与“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情况和“课程思政”效果作为教师考核评价、岗位聘用、评优奖励、选拔培训的重要依据之一;定期开展教案检查和学院领导课堂听课等等。

将思政融入专业课的“独家配方”

  如何将思政教育融入专业课,才能做到“配方”先进?如何既贴近学生,又吸引老师,让课程有虚有实、有理有情、有滋有味?

  为了不使课程太“理论”,更好地将“红色元素”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融入其中,避免让学生感觉学习过程理论化、枯燥化、单一化,经过反复研讨和论证,学院最终确立“中国梦”“责任与担当”“榜样力量”三大主题:结合科技进步在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中的地位和作用,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引领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基于科学技术对国家、社会、自然、人类的影响,提炼爱国情怀、法治意识、社会责任、科学伦理、文化自信、人文精神等要素;介绍与专业课相关的科学家,挖掘本学科科学家们的人格魅力和奉献精神,影响和感染学生。

  一年多以来,“数字逻辑设计及应用”“电子测量原理”“自动控制原理”三门课程已经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独家配方”。

教学大纲.JPG

“数字逻辑设计及应用”“电子测量原理”“自动控制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着眼学生爱国主义情怀和综合能力的培养、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和奋斗精神的培养,提高学生的道德情操、法律意识、专业素养和工程素质。”“有效提高学生的工程素质,通过实际工程案例的引入,在‘知识传授’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价值引领’。”三门课程均将思政教育明确写入课程大纲,作为课程目标和结业要求。

initpintu_副本·1.jpg

“电子测量原理”课程组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研讨会

“电子测量原理”“课程思政”教学内容梳理

  “电子测量原理”课程组多次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研讨会,挖掘本课程的思政教学内容和教学资源,梳理并确立了课程各章节所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

initpintu_副本.jpg

“数字逻辑设计及应用”课上杨扩军老师融入思政教育案例

  “优先编码器这个知识点,大家可以借助孔融让梨的故事进行理解,”杨扩军老师在“数字逻辑设计及应用”上引用传统美德故事讲解专业知识,“编码器对输入信号中有选择地优先编码,就像孔融懂得尊重他人和谦让。”杨扩军老师凭精彩讲授还获得第二届全国高等学校青年教师电子技术基础、电子线路课程教学竞赛西南赛区二等奖第一名。

  “具体教学内容只是载体,最后目标达成才是价值所在。不能吸引学生,再好的课程等于零。”刘科说。

  “无效果,不思政”。实施“课程思政”一年多以来,“课程思政”的效果与意义日益明晰。让学生发掘专业学习的现实意义,满足学生内在需求;以学生的话语体系,适应学生的接受习惯;构建政治认同与文化自信,直面学生思想困惑,引导大学生在国家发展和个人前途的交汇点上思考人生。

  让本科2015级张俊同学印象深刻的是“电子测量原理”课上,老师多次强调加强科学知识学习,以科技进步报效祖国的满腔热情。“老师的讲述,让我感觉到测量学科是庄严神圣的。测量所追求的精确之于现代化国防力量的建设是庄严的;测量所追求的极限之于人类探索宇宙空间是神圣的。”张俊说。 

课堂内外的思政育人“新天地”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自动化学院多渠道探索“课程思政”育人模式,以“引”辅教,实现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课内理论学习与课外实践教学有机互动,不断拓展育人路径,让学生通过亲身实践铭刻下更深的感悟。

  用专业课上的理论学习指导动手实践,结合电子设计培训等创新活动,与华为、中兴、中电科10所等知名企业联合搭建第二课堂基地,形成校企深度合作育人的新模式,产学研联动,让优秀的科研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和丰富的教学资源,助力新一代创新创业人才培养。

  “我们通过这样的方式,引导学生聚焦国家重大需求和关键技术,内化为专业学习的动力,鼓励学生发扬挑战创新的热情和不断奋进的精神。”学院党委副书记雷颖说。

姜书艳支教.jpg

“数字逻辑设计及应用”核心课程首席教授姜书艳老师积极投身公益扶贫

  “数字逻辑设计及应用”核心课程首席教授姜书艳老师率先垂范,积极投身公益扶贫服务社会,在院内掀起师生支教扶贫的实践热潮。学院辅导员赵冰主动请缨,从电子科大奔赴脱贫攻坚第一线的贵州省岑巩县塔山村,任第一书记、驻村工作组组长,荣获“贵州省脱贫攻坚优秀村第一书记”等光荣称号。学院多个教师党支部牵头,联合学生党支部开展岑巩塔山村扶贫助学活动。开展募捐活动资助塔山村多名贫困留守儿童,捐赠图书建立塔山小学“图书室”,组织支教队前往塔山开展暑期支教活动。学院至微支教队多次荣获团中央“镜头中的三下乡”全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奖;爱之翼支教队获得“为爱上色”中国大学生农村支教奖;水滴支教队队长、小脚丫支教队创建人赖宜贵同学入围第十三届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评选。

initpintu_副本支教.jpg

左图:学院师生党支部开展扶贫募捐  右图:至微支教队对山区学生进行家访

  正如习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所说:“立志而圣则圣矣,立志而贤则贤矣”。青年时期树立的志向对一个人的成长成才无疑具有决定性影响。在自动化学院倾力打造的“课程思政”改革中,无论是“团队-内容-环节-考评”四位一体的改革体系,还是“课内课外-教学实践”的多维度融合,都从“内容”和“形式”上双管齐下,既生动又深刻,将道理说到心里去,与新时代同频共振,与中国梦同向同行。


编辑:杨棋凌  / 审核:李果  / 发布:陈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