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视点

分享到微信 ×
打开微信“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改革视点】人才培养特区建设系列访谈(八)
计算机学院副院长周世杰:为学生自主成才创造良好环境
文:王晓刚 来源:学生记者团 时间:2015-11-11 5423

zhoushijie.jpg

(请点击图片,观看采访视频)

  “拔尖创新人才”是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要。2009年国家曾启动了涵盖数学、物理、化学、生物、计算机等基础学科的“珠峰计划”(即“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时,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就对该计划怀着浓厚兴趣,并做了严肃的思考:电子科技大学的计算机学院如何针对自己的学科特点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回答另一个根本问题:具备什么样的素质或能力才堪称“拔尖创新人才”?如何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是学生主动学习的结果,还是老师“培养”的结果?经过分析,我们认为,计算机学科的拔尖创新人才要符合以下要求,即善于自主学习、能够自觉实践,能独立自主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

  为此,我们的培养目标应该是:第一,培养学生的学术创新及工程创新能力;第二,培养研究型、创业型精英人才,提高学生的学术写作能力,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培养信息技术领域的研究型人才;第三,培养架构工程师、企业领导者和工程应用开拓者,鼓励学生开发使用型系统、申报专利、软件著作权,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及创新能力。

  我们的总体构想是:(1)文化建设和技术飞跃双管齐下,提升学生的综合软实力,同时淬炼学生的技术硬实力,把学生打造成为卓越的领军人物和意见领袖;(2)引入资深企业文化专家深度合作,并建立学生基于制度化的自主管理与导师定期师徒式辅导,利用各种形式形成辐射影响力;(3)实行特别创业辅导计划,建立创业孵化平台;(4)以系统能力培养为核心,以比赛和有影响力软件的开发建设为支撑。

  在这种思想指导下,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从2010年开始,从整个学院选拔优秀学生组成一个自主学习的“团队”,并遴选教师成立了“信息安全”、“计算机科学”和“计算机工程”三个方向的指导小组。在教务处的大力支持下,学院还为这个自主学习团队配置了专门的创新实验室。

  在管理体制上,我们努力为自主学习创造条件,去除了“行政班级”的管理束缚,使学生在日常学习有一定余力的情况下,学会自主学习和创新。这种人才培养模式,给予学生很大的自由度和创新空间,同时也避免了“资源密集型”精英人才培养模式对有限的教学资源的巨大压力。

  这个人才培养模式目前为止已经实施了五年,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形成了以“导师制”为主要培养模式,辅以个性化、国际化的指导模式的“少而精、高层次、国际化”的拔尖人才自主学习模式,已覆盖学生超过50余人,目前该计划入选人数30余人。

  五年来,我们配备了专门导师队伍,周涛教授、高辉教授、肖鸣宇教授、韩宏教授、廖勇副教授等都担任过导师;五年来,我们已建立了工程及安全两个方向的系统性训练项目,并取得了较好效果;五年来,我们深入推进文化建设培训项目,2014年至今邀请到资深企业文化建设专家进行了专门和深入的规划,确立了新型的自助式管理架构和未来发展计划。过去五年的探索和实践,已经证明了这种模式的优势所在。我们相信,这种自主学习和管理的架构,在不久的将来会培养出更多的拔尖创新人才。


编辑:林坤  / 审核:罗莎  / 发布:一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