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创业

分享到微信 ×
打开微信“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创新创业】“拾光”团队:让更多人告别“低头族”
文:张雅倩 余霞 图: 来源:学生记者团 时间:2015-07-06 7109

  “时光”是一股流于指缝却看不见抓不住的力量,推动着每个人不断往前,一不留神我们就可能被落下;而“拾光”是一份溢于心间却说不清道不明的充实,更是一个用情怀开发APP的年轻创业团队。在这样一个难以“从海绵中挤出时间”的年代,“拾光”团队所要做的,就是帮助我们把已有的时间用在更重要的事情上。

  在清水河校区经管楼A区四楼的一间工作室中,不止一次的“咚咚咚”敲门声响起,“拾光”团队的成员们陆续赶来,让记者见证了团队热火朝天的创业情景。他们有想说的话就直言不讳,说完之后又开始埋头工作,“抓耳挠腮”成为问题讨论中个人的常态,而整个队伍呈现的却是创造的自由与活泼,两个字:“走心”!

“拾光”APP.jpg

创业:过去过不去,未来怎会来  

  早在2014年元旦之后,王希就开始着手组建“拾光”团队。在当年3月正式成立后,这支年轻的创业团队迅速吸纳了很多优秀的成电学生。当年10月,以“拾光”团队为班底,成都可视乐科技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当时还是我校电工学院研一学生的王希任担任公司总经理。

  这位年轻的“总裁”说,创业是自己一直想做的事情。

  事实上,王希的创业经历起步更早。2013年,他与三位同学组队开发的第一个产品是智能家居系统,该系统曾代表学校去北京参加ISCAS 2013大学生电路与系统应用创新邀请赛,获得了一等奖,并在国家会议中心ISCAS 2013会场做了报告展出。IEEE电路与系统学会技术活动副总裁Joos Vandewalle亲自为团队颁奖,《北京晚报》等媒体还对这套系统进行了采访报道。然而,硬件创业的前期成本过高,要想真正做大做强,对于一个学生创业团队来说难度可不低。“一旦拿不到融资就基本不可能存活,我们只好暂停了该项目,开始向软件、移动互联网方向转型。”王希说。

  转型一词,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但是对王希来说,似乎也没有那么难。软件的开发是为了方便生活、解决问题,而王希擅长的一点就是发现——发现问题,发现市场,发现需求。“知道市场需要什么,就知道成功在哪里”成了他的创业真经。

  新的创意来源于一个下雨天。逛完街的王希和其他人一样,在公交站焦急地等待着公交,眼巴巴地看着车子由远及近,却不是自己要等的那一趟,心里着急却也无计可施。大家在皱眉抱怨的时候,王希却开始“盘算”了,能不能开发一款可以实时查询公交车到站距离的软件,让等车者能够估算公交到达时刻、合理安排时间?

  事实上,王希确实开始做了,就在这款“E路公交”实时公交应用的开发“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的时候,“东风”却迟迟不来——拿到公交GPS数据源的成本太高,团队不得不放弃这个项目。如今,类似的实时公交应用系统在国内不少地区已经发展成熟,当时的放弃或多或少带来一些遗憾,王希却很乐观,“就当是在积累经验!”

  2013年的下半年,进入大四,王希开始准备考研,而“拾光”的开发创意正是在王希考研过程中产生的。王希说,他在考研时很难克制自己不碰手机。为了不受手机的干扰,他甚至把自己的智能手机换成了功能机!就是在这样一个过程中,他突然想到,“为什么不自己设计一个能够帮助自己合理管理手机运用时间的软件呢?”

  但在当时的考研重压之下,加之此前一起组队的另外两位伙伴秦阳和陈胜华也要参加实习和工作,三个人开始各忙各的,创业的想法一度被搁浅。2014年初,王希如愿考入电子工程学院后,创业梦想重新上路,“拾光”终于破土而出。

团队:要开心地结伴而行  

  “拾光”团队成立之初,只有包括王希在内的七位成员,“虽然人比较少,但是大家都充满干劲,每个人都是主力军。”

  经过一年多的努力,现在的拾光团队在学校的鼓励尤其是经管学院的帮助之下,拥有了一间位于经管楼的宽敞明亮的工作室。

  在今年三四月间的最近一次招新后,团队目前的人数已从最初成立时的七人扩展到如今的二十二人。这二十二人中,既有坐拥多年技术开发经验的技术“大神”,也有专门负责产品推广与运营的经管学院学生;既有资历丰富的职场人士,也有初入团队的研究生、本科生。

  自动化学院2012级学生郭强就是在今年四月份加入“拾光”的,算是个“新人”。但是“创业”二字对他来说却并不生疏,他曾经担任我校公益创业团队“爱之翼”的负责人。换届之后,郭强开始寻找下一支“潜力股”队伍,希望能够在不同的方面积累自己的就业资本。郭强在关注相关方面消息的同时,发现了自己对于产品设计的兴趣,“拾光”的招新让他决定尝试。招新面试时,郭强对于“拾光”的改进想法与王希不谋而合,“我算是幸运的,得到了‘希哥’的赏识!”

  在成员们看来,“希哥”是团队的负责人,但是从来没有架子。不论是市场推广,产品设计,还是技术实现方面,大家都信任王希。他对团队成员的要求是“你们觉得好的就去做吧”,大家却习惯在创意迸发的第一时间找到他,征求他的意见。记者采访期间,团队成员陈怡然找到王希,围绕微信公众平台上的一则标题讨论起来。原来,微信平台“拾光”上即将推送一幅关于“手机绑架了现代人”的漫画,陈怡然认为原来的标题——“手机的过度使用和合理的时间管理”给人的感觉过于官方,没有太多吸引力。后来,在一番“头脑风暴” 下,大家确定出一个相对“有噱头”的标题——“手机让我们的生活变得如此恐怖!”

  初入团队的新成员们很快便喜欢上了这位没有架子的“希哥”,喜欢上了这群没有意见只有建议的伙伴,喜欢上了这支“大家开心就好”的队伍,喜欢上了这间窗明几净的工作室。这些,也正是王希的带队初衷。他希望“拾光”能够成为一支“不需要依靠纸面上的硬制度来保证工作”的团队,“队里的每位成员都是自由的。作为学生,相比之下,大家会有更加重要的学业要忙,所以我们没有太过明确的制度规定。”

  这些年来,“希哥”和小伙伴们曾获得ISCAS 2013大学生电路与系统应用创新邀请赛一等奖,2013飞思卡尔全国智能汽车竞赛西部赛区一等奖,2012、2013年四川省TI杯电子设计竞赛省一等奖,以及8次各类校级比赛一等奖等,但是在“拾光”的工作室里,这些奖项却没有张贴出来。王希在自我评价的时候最喜欢说的几个词是“差不多吧”“还可以”“挺好的”,有人开玩笑说他“用词太匮乏”,有人称赞说他谦虚,事实上,这位不善言辞的年轻人确实是这么认为的。他相信,得奖只是代表过去,他要做的不会止步于此,他还有更大的野心。

产品:不抬头,怎么“走心”?  

  拾光,意在拾回本来属于自己的时光。放眼望去,大学生在“低头族”这个庞大的群体中所占的比例不断变大。同时,“低头族”在现代人群体中所占的比例也在不断增加,手机已经成为人们时间的一个隐形杀手。

  现有的APP大多注重提高用户的使用频率,设计理念就是要尽可能地将顾客注意力留在手机上,导致人们对于手机的依赖逐渐增加。而“拾光”另辟蹊径,他们要做的是用一款APP让用户摆脱手机的无形绑架。“人们将大量的时间花费在手机上,时间过于碎片化,而我们就是要把时间合理地拼凑完整。”王希就是本着这样的想法一路过关斩将,“俘获”投资人的心。他说,“我感觉这是一个有意义的事情,尤其对于中学生和中学生家长是一个刚需。”在参加2014年“中国西部创星计划”活动中,“拾光”赢得了在场众多企业家的青睐。凭借良好的创意和强劲的技术支持,该项目被估值60万元,并很快得到了四川德源24万元天使投资。 

  “拾光”主要是基于锁屏的一款时间管理APP,搭载了基本社交功能与排名功能,开发了在日常生活中记录用户生活使用手机情况的统计功能。通过锁屏与积分制度,拾光APP帮助客户告别手机上瘾,通过计划表及其便捷的导入方式帮助客户健康合理地管理时间,而特色白名单的设置让手机更加高效地服务用户。

  监督人模式是“拾光”的一大亮点。一旦用户在设定时间内欲强制解锁,系统就会给监督人发送动态密码,用户只有输入监督人返回的动态密码才可解锁。这一独特的模式,可供家长监督孩子,老师监督学生,情侣间互相监督,朋友间互相鞭策,开会时老板和员工互相监督等等,大家一起提高自己管理时间的能力。

  郭强曾经提出,是否让家长可以随时远程控制孩子的手机锁屏?王希给了否定票,“拾光”设计的初衷是想让孩子们能够自愿自觉自律地控制自己,愿意参与到被监督的环节。如果家长强制锁屏,不仅会让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家长与孩子的关系也会恶化。“我们不是为了让家长施展管理的权力,而是为了矫正学生的坏习惯。”

  在航空航天学院研二学生张雪的评价里,“拾光”确实帮了她大忙,“拾光让我玩手机的时间少了,看书的时间多了,它督促我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时间。”

  这也是王希想达到的最初目标,希望图书馆的桌椅前是埋头苦读或伏案疾书的身影,而不是不断滑动的微博屏幕。他还有更大的理想,希望多年重逢的老友能够“用心”聚餐,而不是用朋友圈晒餐桌;希望一场头脑风暴的集体会议上所有人聚精会神出谋划策,而不是躲避老板质询的目光。


  相关链接:由华西都市报主办的“创客中国·新青年行动”大型公益主题活动从5月4日正式启动以来,收到了全国1000多个创业项目的报名申请,囊括了多个行业领域。多家投资机构纷至沓来,目前有近百位个人天使投资人带来超过4亿投资,机构投资金额无上限。7月10日(本周五),“创客中国”组委会将举办第四场华西汇(创投对接会),得到教育界一致好评的“拾光”APP将在对接会上亮相,敬请关注。



编辑:一戈  / 审核:一戈  / 发布:一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