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创业

分享到微信 ×
打开微信“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创新创业】锁定短距物流 打通“最后一公里”
——我校学子创业公司“成都惠众电子商务”的“经营哲学”
文:王晓刚 学生记者团 方红力 图:王晓刚 学生记者团 方红力 来源:新闻中心 时间:2014-11-24 6074

  2014年的“双十一”购物狂潮呼啸而过,但对校园快递公司来说,它的余波在此后两三天才真正汹涌而来。成都惠众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总经理、通信学院2011级苏春霖同学笃定地说,“等着看吧,更忙碌的好日子还在后面呢!”

  果然,这个“预言”很快成真。但并不让人感到意外——大学校园里成千上万的“淘客”在“双十一”那天“拍”下的货,两三天后蜂拥到了校园快递仓库。志在打通校园物流“最后一公里”的“惠众”,与“圆通”、“申通”等物流公司广泛合作,平常的订单量日均可达800单,“双十一”更是业务量暴增。

  但是,在“惠众”的“词典”里没有“爆棚”二字。“‘小型收发点’的广泛建立,很好地解决了物流‘最后一公里’的难题,也为‘惠众’赢得了独特的发展空间!”苏春霖自信地说。

“外卖”起家  迅速取得“开门红”

  苏春霖在大二那年偶遇“爱华士快餐店”(ihuashi)的创始人——吴竹彪,并在“彪哥”的鼓励下步入校园“外卖”行业,开启了创业之路。当时,“爱华士”外卖主要以“线下”服务为主。在“淘点点”、“美团”、“饿了么”等外卖巨头打入高校市场之前,“爱华士”在电子科大畅销无阻。

  不久,随着“线上”外卖服务崛起,竞争压力陡然增加。久经沙场的吴竹彪敏感地意识到,“线上外卖服务的火爆,已经宣布了线下服务的穷途——外卖不上线不行了!”

  于是,吴竹彪和苏春霖决定进军“线上配送服务”。大三一开学,苏春霖就和“彪哥”一起,带上几个志同道合的小伙伴,搭上了“电商”快车。具有6年餐饮工作经验的吴竹彪,现在成了“惠众”外卖商家部总监。

  “送外卖?”苏春霖的父母首先成了反对者。“父母都觉得这样做没前途,是不务正业!”苏春霖说,“他们希望我好好读书,以后定会有稳定的工作和可观的收入,劝我抓住‘铁饭碗’!”

  “惠众”的“成绩单”很快让父母心中的石头落了地。2014年2月24日,“惠众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注册成立,3月份的营业额就达到了10万元,利润3000元;到了6月份,营业额翻了一番,达到20万元,利润增长6倍,达18000元,日均送货700多单、日现金流量达8000元。

  这份“成绩单”也让“惠众”的全体成员十分振奋,更重要的是让苏春霖自己更加坚定了对“创业道路”的信心。此后,“惠众”的业务逐步扩展,从“送外卖”向“快件取送”、“滴滴打车”等更加多样化的领域延伸。2014年5月,惠众承担的外卖商家增至4家,同期开展快件取送业务;7月,承担8个商家配送,并与圆通快递合作,开展行李托运业务。

  2014年8月,“惠众”自主开发的“物流智能管理系统”正式运行,标志着公司管理的自动化、科学化和规范化。一个月后,“惠众”在“财务部”“产品部”“物流部”“包装部”之外,专门成立了“商家部”,标志着公司的服务正式向“产端”进发。

竞争激烈  狭路相逢“智”者胜

  进入“外卖”行业的技术门槛比较低,这是许多大学生创业初期的常见“选项”。但“低门槛”也就意味着“强竞争”,因此许多类似的创业项目往往如昙花一现,无法持续发展。

  更为雪上加霜是,电商巨头的加入,让“小打小闹”的学生创业公司倍感压力。外卖市场是一块巨大的“蛋糕”。“艾媒咨询”的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在线订餐的市场规模已达502.6亿元,2014年这一市场规模将达到850.4亿元。

  为了抢占市场、瓜分“蛋糕”,美团网、阿里巴巴、百度、大众点评、京东等互联网企业纷纷扩展线上外卖O2O业务,注入巨量资金,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外卖市场争夺战。

  据报道,“大众点评”推出的“饿了么”于2009年在上海高校起家,2013年11月融资2500万美元,今年5月又追加8000万美金战略投资,大举“烧钱圈地”,覆盖城市逼近200个,员工人数骤增至2000人,日订单数直线上升到100万单。

  电商巨头大举进入,高校消费市场自然不会放过。在清水河畔,“饿了么”、“淘点点”、“美团”进入后几乎三分天下。这就为“惠众”等学生创新创业企业提出了十分严峻的问题:在大资本面前,小平台如何生存?

  经过深入思考,“惠众”认为,求存的“唯一出路”就是服务。“饿了么、淘点点、美团背后都有雄厚的资本支持,我们如果跟着烧钱,很快就会game over!”因此,“惠众”认为,小平台的唯一竞争力,就是做好服务,而服务的核心就是“送餐速度”。

  “惠众”的承诺是:“在25分钟内送到您的手中。”如果超过25分钟,就吐血降价,超过一个半小时最多可降6元。这个速度“红线”对“惠众”的物流配送体系提出了很大的挑战。随着“惠众”的业务扩展,物流的压力更是进一步增加。如何突破瓶颈、实现服务承诺?

配送创新  打通“最后一公里”

  “惠众”认为,能不能走好物流的“最后一公里”,是决定电子商务企业服务质量的一道“分水岭”。所谓“最后一公里”,是指配送的最后一个环节,即从包裹汇集点到消费者手中的这段距离。

  做好“最后一公里”的最大优点,是可以实现“送货上门”服务,而不是让客户“定点提货”,因此能够大大方便网购用户,使电子商务真正成为一个成熟的产业。

  “提高物流配送能力,完善整个物流配送体系,仍然是当今电子商务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关键节点。”苏春霖研究了物流配送体系后认为,经过多年发展,电子商务已经建立了相对完善的物流体系,但在“最后一公里”上依然有很大改进的空间。

  因此,与阿里巴巴高调玩“大物流”相比,“惠众”更看好“京东”的“小物流”模式。“京东”认为,只有掌控了物流的所有环节,才能实现“运营环节的效率最大化”,如果依赖第三方物流,就会使“最后一公里”的控制权落入他人手中。

  对于小企业而言,“小物流”显然是更切合实际的选择。关键就在于能否准确判断公司所处的形势,能否因人而异、因地制宜地采取针对性措施。鉴于“送货上门”模式常常遭遇因顾客出门而无功折返的尴尬,“惠众”融合“大物流”与“小物流”的长处,创新配送方法,建立起了更为密集的“小型收发点”。

  “互联网时代是一个去中心化的时代,这一原则在网购下单环节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但在物流环节还没有真正形成气候。实际上,物流配送的去中心化同样重要!”苏春霖说。

  他认为,在社区、高校等任何一个人群密集点,都会存在一部分有较多时间闲待在居住区的人,每一个这样的“本地居民”都可以变成一个“超小区域”物流收发点。特别是很多老人虽然不能接受互联网等新兴业务,但对于收发这种传统业务却能很好经营。

广布网点  打造小型收发点

  “大物流”与“小物流”的结合,使“惠众”的业务扩展到了校园的各个角落,以及周边的社区。

  在业务链的上游,“惠众”每天固定两班,把十公里范围内的大型物流点里面的快件分类、整理,派发到不同的超小区域收发点;在业务链下游,星罗棋布的小型收发点又会在每天的固定时段,让快件走完“最后一公里”,快速到达消费者手中。

  “惠众”自主研发的“信息管理系统”,已经“武装”了每一个大型物流点以及小型收发点。通过扫描快件的编号,客户可以在信息网站或用手机查询自己的快件处于何种状态、送到了哪里。“惠众”及其合作公司也可以从系统中读取每个快件的经手员工,了解各个物流点的工作状态。

  如今,“惠众”物流电子科大经营店已经与圆通、申通、淘点点等公司签署长期合作协议,每天接单数量稳定在800件左右,月经营额可达30万元左右。目前,团队的核心成员有苏春霖、花证、胡石尘、杨高明、吴竹彪等17人,都是能征善战的全职成员。

  当谈及“惠众”团队的比较优势时,苏春霖不假思索地说出了四大法宝:第一,随着电商的迅速发展,“惠众”及时上线,潜力巨大;第二,“惠众”项目抓取的时间点十分到位,市场依然空白;第三,“惠众”的模式先进、体系健全,有一定的规模,且管理更加规范;第四,“惠众”各方面的人员储备都很充分,目标一致,人心很齐。

  现在,运营成熟的“惠众”正跃跃欲试飞出电子科大,把短距离物流的梦想和模式成功复制到其他的大学去,就像开“连锁店”一样,让“惠众”在其他学校也能打通“最后一公里”,为更多的消费者服务。

  今年10月初,“惠众”成功进入西南交大的物流市场,采用吸纳当地优秀学生创业团队入股的方式,进一步凸显了“惠众”的物流管理水平和送餐速度。11月和12月份,“惠众”预计每月可入驻两所高校,到2014年年底可覆盖成都的全部重点大学。

  对于团队的未来,“惠众”认识到,公司更多的利润将来自产业端,所以他们在努力拓展物流配送业务的同时,将在产端全方位发展,“有自己的产品可以送,把团队做到更全面化”。

编辑:旷野  / 审核:旷野  / 发布:旷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