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实践

分享到微信 ×
打开微信“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实践】织梦队员深入当地学生家中家访
文:陈伟 邝俊 图:陈伟 邝俊 来源:新闻中心 时间:2014-07-20 3924

  718日,是当地赶场的日子,政管学院织梦支教队没有开课。按照本次社会实践计划,他们对册亨县和安龙县的十余位学生进行了家访,深入了解各个家庭的经济收入、家庭成员等情况,向各位家长反馈学生在校表现,鼓励家长们全力为孩子们提供良好的学习条件。

1405841730909952.jpg

1405841732342464.jpg

坚强父亲王昌明

  王昌明是支教队员走访的首站,也是离学校最近的一家。

  我们走进王昌明家时,他和四个女儿都在家,妻子在县里医院照顾刚刚做了手术的儿子。他痛感自己没文化,“无论如何,再怎么苦都要送孩子上学。”

  十年前,妻子残废,生活都不能自理,喝水都要人递给她。但是,夫妇俩依然送5个孩子读书。现在,唯一的儿子已经初中毕业,3个女儿都在上初中,最小的女儿在丫他中心校上五年级。

  “我五个孩子一到三年级都是在王老师这读的。”王昌明说,“他分文不取,还贴钱让孩子们吃饱饭,如果没有王老师的支持,我是撑不到今天的。”

  王昌明为了照顾妻子,也没法像其他人一样出去打工,只能在家养些牛羊,当孩子们上学要钱的时候,他就卖一些羊。现在羊越卖越少,用钱的地方越来越多,儿子做手术的费用都是借的。

  “买羊子的6000多元是借的,现在家里总共外债有3万多了。”王昌林忧伤地说,下个月儿子要上高中了,学费生活费还没有着——高中不是义务教育,没有任何补贴。”

  五个孩子也比较懂事,回家就帮父亲放羊做农活。几个孩子的思想压力也比较大,成绩不是很好。王昌明每次都开导他们,“你们只有读好书,才是对我最大的回报。”

  当着孩子们的面,他是这么说,用父亲的坚强给孩子们前行的动力。但很多时候,王昌明只能一个人偷偷抹眼泪,“我的痛苦不能让孩子们知道,我垮了的话,这个家就完了。”

  说着说着,王昌明开始哽咽,泪水从眼角悄悄滑落,织梦的队员们也眼角微红。有的队员抬头看着这个用砖头石块垒起来的、窗户没有任何遮拦、一到雨天就漏雨的家。

  “一到周末和假期,孩子们都会从丫他镇走上两个小时,回家来看看我和他们的妈妈。”说到这里时,王昌明脸上开始荡漾起微笑。

  对他来说,五个孩子就是一切,他们是他挺直腰杆的动力,是他坚强不倒的源泉。

孤儿韦天朋的明天在哪?

  当得知韦天朋的身世后,我想到了一部世界名著的名字:悲惨世界。

  韦天朋八个月大的时候,父亲不幸去世。而十五天后,生母离他而去,改嫁他人,十一年多来,她从来没有回来看过儿子一眼。

  每当回想起这些遭遇,88岁的爷爷就泪流不止,奶奶伤心地在一旁擦拭眼角。

  十一年来,爷爷和奶奶一把屎一把尿地将韦天朋带大。饥一顿饱一顿,十二岁的韦天朋明显发育不良。爷爷奶奶心疼他,也不让他干活,只是希望好好学习,能有所出息。

  爷爷名叫韦胜坤,年轻的时候参加过抗美援朝,头顶上至今还有枪弹留下的伤痕,足有成人的两个手指宽。

  他还能清楚地记得自己是在1949团第3排第3班,“我们团长叫王启荣”。从朝鲜战场上回国后,他在册亨县和惠水县的不少地方工作过,后来回到了老家。

  一次,山上的土匪将他的家烧了个精光,所有关于抗美援朝的证件衣物都化为灰烬。所以到现在为止,抗美援朝老兵的相关政策在他身上都没法落实。80多岁的老人,也没有经济来源,吃饭都成问题,“多亏了王老师,才让天朋有口饭吃。”

  王老师特别照顾韦天朋,如果有爱心物资,他都会优先让天朋选。“所有的学生中,没有比天朋更不幸的了。”

  当织梦的队员们说,有爱心人士愿意领养小天朋时。两位老人没有多少犹豫,而是眼含着泪水地说:“我们年纪大了,没能力再养他了,天朋好我们也就安心了。”

  小天朋也同意被领养,但是他也表示会想念爷爷奶奶,有时机就会回来看爷爷奶奶。

  目前,织梦还在对领养对象进行考察,“我们希望天朋能找到个好人家,走出大山、走向新生活。”负责外联工作的队员魏天浩说。

1405841727637550.jpg

1405841730828940.jpg

这顿饭,我终生难忘

  上午四个小时,同学们一共走访了五户家庭,都是册亨县的,有几位家长不在家。下午走访了六户,全部是安龙县的,印象最深刻的是熊爷爷家。

  我们中午一点半左右吃的饭,两点半开始下午的家访。爬山走到熊爷爷家时,也就三点不到。

  熊爷爷两个儿子都在外打工,每个儿子给他留下了两个孙子孙女。他们是熊光英、熊光霞、熊光芬和熊光祥。

  熊爷爷乐呵呵地和我们打招呼:你们太辛苦了,天天送孩子们回家。

  寒暄之后,我们问熊爷爷吃饭了没,他说还没有。队员们有点过意不去,在简单问了几个问题后,就起身准备去下一家。

  他立马就在大门口拦住了我们,将大家一个一个拉进来,重新坐定,“吃了饭再走”。

  队员们执意要走,熊爷爷一步也不让大家离开大门。担任向导和翻译的王老师小声说,大家还是留下来,能吃多少吃多少,否则老人家会很伤心的。

  中午吃得饱饱的队员们,只好纷纷坐定,帮助熊爷爷摆桌子、端饭菜。在大家的强烈反对下,四瓶啤酒才没有打开,每个人盛了半勺饭。

  这饭就是队员们传说已久的打碎的玉米饭,或许知道我们吃不惯,熊爷爷在饭里放了大半的大米。

  菜有两个,一盘鸡肉,一碗南瓜。鸡肉还有点油水,南瓜基本是清汤寡水。而这已经是他们家“最奢侈”的饭菜了。

  队长郭晓真有点后悔:昨天晚上不该和孩子们说,今天要来熊爷爷家家访。

  这个点还没吃饭,显然是专门为队员们准备的。

  我中午吃得多,借着给队员们拍摄,说不吃。但是,熊爷爷还是没有放过我,将我放回去的碗重新递给了我。我只好去盛了半勺黄白相间的玉米饭。

  有队员耳语我,这种“饭”在他们那都是喂鸡鸭的。我想一口两口就解决掉,但是如果硬吞下去的话,不是被噎着就是会强烈刺激胃。

  在我做这番思想斗争时,熊爷爷夹起四块鸡肉放进我碗里。他还要夹,我只好站起来,将碗举得高高的。实在不忍心吃这些鸡肉,或许他们家只有过年了,两个儿子回来了才回杀鸡。

  这顿饭,就像我为他们祖孙五人拍的这幅照片一样,将永远定格在我的脑海,时刻提醒我这里的一切,特别是好客的苗家乡亲。

1405841733324469.jpg

熊登廷,大山飞出的金凤凰

  熊登廷也是王昌林老师的学生,是他教出的两个大学生之一。本来是要家访他的侄儿侄女的,前几天从南宁回来的他,和队员们都是大一的学生,有着较多的共同语言。

  1993年念初三的熊登廷,一到三年级在王昌林手下读书。他回忆,当时还是在旧校舍,王老师对他们特别严格,课文背不出还要打手心。

  熊登廷是安龙县人,他的初中在该县兴隆中学读。初三那年,他在王老师的帮助下转学到丫他镇民族中学。

  “这是我到现在为止,一个十分重要的选择。”熊登廷说,如果继续在安龙县读书,他可能就没法上大学了,“丫他民中的学风、管理都比较好。”

  一年后,熊登廷以丫他民中第二名的好成绩考上了黔西南地区比较好的高中——贵州省兴义中学。

  但是,不幸也接踵而至,他的父亲出了车祸,落下了残疾。“我爸爸托付王老师,帮我办理高中入学的相关事情。”在他们眼中,王昌林是个值得信赖的人。

  高中三年,熊登廷发愤图强,最终考上了广西大学,就读计算机专业。

  他认为,王老师一直以来的鼓励,对自己的成长发挥了很大影响。无论是在兴义读高中,还是现在南宁上大学,熊登廷回到家里都会去找王昌林谈心,像对自己的父亲一样,推心置腹、毫无保留地说任何事情。

  熊登廷说,自己不仅得到了王昌林老师的帮助,还得到了国家民族政策的很多资助,这样他才能够从大山走到现代都市去。

  “你们一定要走出大山!”熊登廷一直将王老师的殷切希望铭记于心。就是到了大学,他也一刻没有松懈。

  “算半个学霸吧!”熊登廷腼腆而谦虚地说,他在学校每天基本上都是十二点睡觉,“我是大山深处的孩子,基础不好、起步也晚,只有挤出时间来好好追赶。”

  在全班六十多个同学中,他的成绩排在十来名,他希望大二时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用更好地成绩来回报关心关爱他的所有人。

编辑:林坤  / 审核:林坤  / 发布:林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