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杏海

分享到微信 ×
打开微信“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大学生如何面对“内卷”
文:学生记者团 闫威龙 来源:学生记者团 时间:2021-05-18 5251

一进大学,“内卷”这个词语似乎就火了起来。“内卷”,最初本是用于形容艺术风格,再后来引入了经济学领域,再往后进入到社会学范畴,用来形容人类社会在一个发展阶段达到某种确定的形式后,停滞不前或无法转化为另一种高级模式的现象。然而,“内卷”覆盖的范围越来越广,甚至在很多学生的眼中,“内卷”已经几乎和“竞争”划上了等号;一种“万物皆可卷”的说法也在年轻人之间弥漫开来。

事实上,我们有必要厘清——“竞争”不是“内卷”的充要条件,后者是前者由于某些不良的性质而产生的不健康的行为。举一个比较常见的例子,甲同学有清晰的学习目标,每天都花许多时间学习需要的知识,长期泡在图书馆;他的室友乙同学没有清晰地目标,但心中的焦虑感让他觉得自己要比甲花更多的时间在学习上。于是,在焦虑感的支配下,乙强迫自己比甲在图书馆待更长的时间,但是由于不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乙更多感受到的是学习的无趣与痛苦。同样的例子,还出现在很多不同的地方。你是否因为同学参加了某个竞赛,出于心中不安也马上去报名,最后不了了之?或是身边的人参与了一些项目,便马上也跟风去申请,然后没了下文?

所以,我们要注意的关键在于,跟风者往往都是被心中的焦虑感支配了行为,而经常缺乏自己的计划,没有对自己进行合理的目标定位。这也是为什么“内卷”被称作“停滞不前,无法转化为另一种高级模式的现象”。反过来说,我们不能把所有人的努力和奋斗都叫做“内卷”。

那为什么“内卷”一词会深受年轻人喜爱呢?为什么一些人把视野范围内一切都努力判为“硬卷”呢?在我看来,“内卷”的流行,来自两种重要的精神感受——“疲惫”与“迷茫”。当我们经历了中考的磨砺、高考的考验,到了大学,发现人与人的角逐依旧如影随形。很多人“疲惫”了——因为我们或许曾经以为竞争只是一时的境况,终有一天能摆脱掉。而高考前的许多人看来这个“终有一天”指的是大学。然而事实的反差让大家措手不及。由此带来的,很多人“迷茫”了——不知道何去何从,不知道未来的自己到底想要的是什么,只能跟着别人的脚步。这样的“疲惫”与“迷茫”,在“内卷”一词中找到了情感上的共鸣,因此他们就认为所有的努力都是在参与“内卷”。而出于“内卷”的的焦虑,不仅影响学习的效率,甚至可能会影响心理健康。

当我们知道了自己真实的心理状态,那应该如何应对呢?在我看来,大学的意义不只是知识的扩充,应该还有人一生生活态度、精神秉性的塑造——心有所依,行有所止。“依”是脱离物质层面的依托,更多的关注对生命的态度、对生活的热情。“止”是对现实行为的约束,关注对自我的正确认知与管理。生物的本能都会逐利,而我们之所以会参与“内卷”,是因为我们不自知地把自己同身边的人全部放到一个赛道上追逐。事实上,大学是多元的,是丰富多彩的,我们大可不必都拥挤在同一条赛道上。在今年两会上,一位政协委员所言值得思索,“教育应该是培养终生运动者、责任担当者、问题解决者和优雅生活者。”在大学,我们不仅要学知识,还要锻炼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培养或者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甚至感受校园恋爱的美好……我们应该也必须认识到:生命本就是一场马拉松,学习是终身的事情,而不仅仅是眼前的分数。竞赛、科研、文体活动,这些中有没有你喜爱的?找到自己的目标后你是否可以不被外界干扰,心无旁骛地坚持下去?我认为这才是我们真正应该思索的。

我们既要杜绝无意义的“内卷”发生,但我们也要积极地去奋斗、去追求心之所向,做到“爱我所爱,行我所行,听从我心,无问西东”。


编辑:  / 审核:  / 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