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杏海

分享到微信 ×
打开微信“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影视评论】莫让偏见与歧视代际循环——奥斯卡短片《肤色》带来的心灵震撼
文:尤泽华 来源:信通学院 时间:2019-09-16 2892

  随着世界范围内族群冲突的日益剧烈,以及西方世界政治局势出人意料地“向右转”,西方白人种族主义与所谓反对种族歧视的“政治正确”越来越成为矛盾的焦点。在这个背景下观看最近在第91届奥斯卡中斩获最佳真人短片奖的《skin(肤色)》,别有一番感悟。这部短片题材敏感、大胆,结构精巧,让我十分震撼。

7f720b3b04368cd92ed27551971f9ce965ab0ae4.jpg

  谈到电影中的种族歧视,我们很容易想到“刻板印象”(stereotype)这个词。以美国电影为例,其中最常为人诟病的种族歧视的表现方式,就是把黑人角色表现为丑角或黑帮形象:棒球帽、黑道手势、嘻哈服装,以及枪械和毒品。

  与此同时,亚裔则被描述为乏味、文弱的书呆子(nerd),甚至上奥斯卡颁奖的亚裔小朋友都得戴着眼镜遭人调侃,体面的中产阶级主角则多半是白种人或者更加精英化的WASP群体(White Anglo-Saxon Protestant)。

  虽然如今的美国影视作品已经开始重视族群多样性,但这种带有“刻板印象”的脸谱化表现方法,仍然积重难返。然而,《肤色》却是一个例外。它没有简单地把白人和黑人的形象对立,而是分别表现了白人和黑人各自的幸福和温馨,然后,突然把这种幸福和温馨狠狠地撕裂,给观众带来无比震撼的同时,也引发了更为深刻的思考。

  影片中的白人主角一家被刻画成极具典型性的南部底层“红脖子”形象,其造型、口音和生活方式无不体现出这类特色:小主角的父亲身上的纹身图案告诉我们,他们是典型的种族主义者;他们一家喜欢射击、烧烤、驾驶农用皮卡和食用垃圾食品,充满了“红脖子”元素。

  影片中出现的蟒蛇分布于美国南部的品种,说明故事的发生地点是种族歧视现象高发的南方地区;而在剧情中发挥了关键角色的步枪,其型号也暗藏玄机——它是一支中国产的56式半自动步枪,几乎是最廉价的款式,暗示主角一家的“底层”身份。因此,即便影片没有明确地告诉观众这个白人群体对黑人的歧视是如此的根深蒂固,但已然通过一系列意象以及潜台词昭示了一切。

  相反,影片把黑人家庭刻画得穿着得体,举止文雅,与之形成鲜明对比。而且,黑人也有自己的家庭,本来有着和白人家庭一样的温暖和温馨。然而,当这两个家庭相遇的时候,矛盾却突然出现:白人男子误解了黑人男子的善意,以为黑人男子要吓唬自己的小孩!

  这只是一种偶然的“误会”吗?当然不是。正因为有之前的剧情铺垫,我们才会觉得,他们的“误会”是必然的:黑人被白人同伙一顿暴揍。而这一切,都被白人小孩和黑人小孩看在眼里。可以想象,两个孩子的内心会想些什么!

  而此后黑人对白人的报复,也没有落入3K党大战黑豹党的俗套,而是不动声色地和前半段中“蛇的颜色”的伏笔相呼应,并且融入了“扮黑脸”(blackface)这一种族隔离时期著名的黑历史梗:男主角在影片中被寻仇的黑人们全身纹成黑色,和之前他殴打黑人时的向黑人身上泼白色的牛奶的行为互为因果。

  影片的绝妙之处,真在于结尾的地方:黑人绑架了白人男子之后,并没有将他杀死,而是让他死于自己的亲生儿子手中,白人小孩枪响之处,即为整个情节和矛盾的高潮。而白人的儿子,正是种族歧视观念的新化身。也就是说,那位白人男子最终成为了盘踞在自己内心深处的种族偏见的祭品。

QQ截图20190916175220.jpg

  而这种观念,通过他的孩子得以延续,并为观众留下了无限的遐想空间:“当这两个小孩长大之后……”正因如此,整部电影虽然仅有21分钟,但起承转合俱全,细节极为丰富,足以引起相当的反思与联想。

  莫让仇恨与歧视代际循环,或许是这部影片最直白、最浅显的呼吁,但这种呼吁给观众带来的震撼,确实如此地深入灵魂深处。也难怪此片能夺得奥斯卡了,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肤色》都堪称是难得一见的佳作。


编辑:王晓刚  / 审核:王晓刚  / 发布:王晓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