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杏海

分享到微信 ×
打开微信“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读书品茗】“阿斗”真的扶不起来吗?
文:谢欣桐 来源:学生记者团 时间:2019-03-06 2467

22.jpg  

  “此间乐,不思蜀”,这便是“乐不思蜀”的由来。也正是因为这句话,让刘禅背上了“扶不起的阿斗”的称号。《三国演义》中更是用这样的诗句总结他:“追欢作乐笑颜开,不念危亡半点哀。快乐异乡忘故国,方知后主是庸才。”自此,刘禅便成了庸主的典型。

  那么,刘禅到底是不是如传说中那般“烂泥扶不上墙”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后世给予刘禅的评价实在太过偏激并且有失偏颇。首先,刘禅于公元223年称帝,公元263年降魏,在位时间长达41年,也是三国时期所有国君中在位时间最长的。在那种群雄割据、兵荒马乱的年代,能执政这么久,没有点头脑怕是不行的。

  再者,一个朝代灭亡的原因有很多。况且,刘禅继位之时,本就是刘备败走白帝城之时。刘备几十年的老本被陆逊一把大火烧得所剩无几,蜀国元气大伤。加上孟获等人蠢蠢欲动、发动叛乱。刘禅接手的正是一个“烂摊子”,在这种条件下,刘备都极难力挽狂澜,更何况仅仅十七岁的刘禅?

  有人会说,刘禅之所以能做安稳皇帝,应归功于诸葛亮的尽心辅佐。其实不然。蜀国建立初期本就羸弱,国家需要与民生息。但诸葛亮为“报先帝之恩”,不顾客观实际,穷兵黩武,六出祁山,不仅极大地消耗了蜀国的国力,更由于诸葛亮事必躬亲、不重视选拔后备人才,导致蜀国后期人才极度匮乏。诸葛亮死后,蜀国更加脆弱,不堪一击。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刘禅治下的蜀国内部仍然没有发生重大变故,不似魏、吴两国内乱频发。所以,刘禅并没有我们想象那般昏庸无能。

  刘禅继位不到短短五年的时间,务农殖谷,闭关息民,农业生产恢复了元气。“南征四郡,四郡皆平”,国内局势实现了平定。“吴王孙权同恤灾患,潜军合谋,掎角其后”,吴蜀联盟重修旧好。“凉州诸国王各遣月支、康居胡侯支富、康植等二十余人诣受节度”,友邦良将纷至沓来入朝相助,外交成果令人瞩目。不但使危机四伏的蜀汉政权彻底走出低谷,反而使国家呈现一种中兴的气象。

  其次,刘禅在处理君臣关系上可谓是比较仁厚,在处理帝王与辅政大臣的关系时尤其如此。自古以来,“少主/重臣”向来水火不容。刘禅却完美地继承了刘备与诸葛亮的君臣关系典范,对诸葛亮的信任达到了生死不渝的程度。“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对于大权独揽的诸葛亮,刘禅也是尽力“以父事之”。对于诸葛亮推荐的蒋琬、费祎等人,刘禅用贤不疑。诸葛亮发动北伐,刘禅虽不同意,但是北伐决议形成后,仍然全力支持,不仅不拆台,反而默默补台,给诸葛亮北伐提供稳定的大后方。

  诸葛亮死后,李邀即刻上书,援引历史上吕禄、霍禹等功高震主终至反叛的史实,含沙射影地诋毁诸葛亮。他以为这样做可以迎合君主忌权臣的心理。谁知刘禅读疏后勃然大怒,立即下令将李邈下狱处死。除此之外,刘禅更是厚待诸葛亮的家人,还把女儿嫁给了诸葛亮的儿子。可见,刘禅为人明辨是非、宽宏大量。

  刘禅的宽厚还体现在对待降将上。夏侯霸因受曹爽的株连而逃亡入蜀。因其父夏侯渊曾为蜀将黄忠所杀。刘禅在亲自接见夏侯霸后,为了与之攀亲戚、拉关系,指着自己的儿子说:“此夏侯氏之甥也。”夏侯霸之从妹为张飞之妻,所生女为刘禅皇后,故有此说。然后,对夏侯霸“厚加爵宠”,夏侯霸从此死心塌地地跟随了刘禅。

  诸葛亮死后,刘禅真真正正当上了大东家,治国的谋略也显露了出来。在政治上,刘禅首先取消了丞相一职,而是由蒋琬、费祎分担其责。在军事中,也是由姜维和吴懿共事。蒋琬、费祎两人的权力相互交叉,相互牵制,但又各有侧重。而吴懿和姜维,一个是刘禅的舅舅、一个是魏国的降将,两人共同掌握军事,既表现出对姜维的信任,又防止吴懿外戚专权。如此分配权力,共事的两人相互支持又相互制约,防止了一个人大权独揽使君权削弱的局面发生。

  不过,真正使刘禅背上骂名的还是投降魏国以及“乐不思蜀”的典故。在魏灭蜀之战中,姜维倚仗天险坚守剑阁,而邓艾领奇兵翻越“难于上青天”的蜀道,直逼蜀都成都。刘禅与群臣激烈讨论后,最后接受了谯周的建议,力排众议,向邓艾投降,蜀汉灭亡。因为刘禅是三国历史中唯一一个主动投降的皇帝,所以给后人留下了软弱无能的笑谈。刘禅的儿子刘谌则痛哭流涕,百般阻挠。刘禅斥责说:“汝小儿岂识天时也!”刘谌最终悲壮地杀妻弑子,最后自尽于刘备的庙堂前,光辉的形象载入了史册。

  诚然,刘谌的身上有一种“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气节。然而,从刘禅的“天时”一说不难看出,刘禅深知蜀汉的灭亡早已没有余地,只是时间早晚了,若早日投降还能让百姓免遭战火屠戮之苦。而刘谌只是把蜀国看作祖宗积攒的家业,基业不能丢,老百姓的死活倒不重要。刘禅的一纸降书,不知道挽救了蜀国多少军民。

  最后,就是让所有人嗤之以鼻的“乐不思蜀”了,但这却是刘禅的大智若愚。刘禅降魏后,被封为“安乐公”。一次司马昭与他宴饮,为他表演蜀地歌舞,随从们都触景生情,无限感伤,刘禅却依然喜笑自若。后来司马昭又问他:“颇思蜀否?”刘禅竟回答说:“此间乐,不思蜀也。”这也正是司马昭愿意看到的画面。蜀国旧臣郤正私下告诉刘禅不该这么说,“若王后问,宜泣而答曰‘先人坟墓远在陇、蜀,乃心西悲,无日不思’,因闭其目。”当刘禅再被问起这般作答后,司马昭说:“何乃似郤正语邪!”刘禅立刻点头承认,左右官员皆捧腹大笑。

  许多人对这个故事的第一反应都是,没心没肺的刘阿斗对不起祖宗。而刘禅的这段表演,正是他智慧过人之处。作为一个亡国之君、阶下囚,只要他还活在世上,总会给人一种怀有一丝希望搞复辟的感觉。只有除掉旧皇帝和前朝大臣,新皇帝才能高枕无忧。因此,刘禅很清楚,要想保住性命就不能给人看出有复辟之心,不能思念自己的祖国;即使有那份心,也是跟别人学的,而且还学不像。只有如此,才能得以善终,正与刘备“青梅煮酒”的表演如出一辙。假如南唐后主李煜像刘禅那样,不去写“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哀诗,说不定还能多活几年。

  也许,受“成王败寇”观念的影响,人们只接受那些干得轰轰烈烈的人。刘禅投降后的表现,被后世骂成没心没肺,从此“扶不起的阿斗”便牢牢扣在他的头上。但是,蜀国处于三国中弱势的一方,刘禅却能知人善任、使蜀国稳定发展、百姓免遭生灵涂炭,又怎么是一个庸主呢?所以,刘禅虽非一个雄才大略的英主,却也不失为一个爱民如子的明君。


编辑:王晓刚  / 审核:王晓刚  / 发布:王晓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