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杏海

分享到微信 ×
打开微信“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读书品茗】“以人为本”光照后世——读《贞观政要》有感
文:萧鉴昌 来源:离退休工作处 时间:2019-03-06 2050

21064314-1_o.jpg

  翻开《贞观政要》,书的首页映入眼帘的是唐太宗向大臣们谈治国理政的规律:“当国君的法则,必须先保存老百姓,如果损害老百姓来奉养自己,就如割下自己的大腿的肉来填塞肚子,肚子虽然饱了,人却死了。”

  “必须先保存老百姓。”此话从一个侧面亮出了唐太宗功在当代、惠及后人“以人为本”的思想。因为唐太宗的名字有“民”字,唐代为了表示对他的尊敬,回避使用“民”字,于是成了“以人为本”。

  荀子则把人民与君主的关系比喻为水与舟的关系,认识到“水亦载舟,水亦覆舟”的历史规律。唐太宗经常引用荀子的这个说法,足见他对民本主义传统的深刻认识。唐太宗说:“君依于国,国依于君”,其实就是这种思想的新体会。

  唐太宗之所以熟悉中国的民本思想传统,除了接受魏徵等大臣的影响与阅读书籍以外,还因为他从隋朝失败的历史中汲取了教训。贞观时期的君臣大都经历了隋亡唐兴的历史进程,有很多深刻的感受。隋朝本是一个富强的朝代,统一南北朝,完成了大一统的历史使命。然而,如此富强的隋朝,却由于隋炀帝残暴淫虐、滥杀无辜,在人民的反抗面前,迅速土崩瓦解。

  唐太宗是这些历史的亲历者,看到隋朝的崩塌,如同看到泰山崩塌在面前,自然而然地体会到人民力量的强大。如果不想走隋朝失败的老路,就必须认真思考隋朝的教训,由此,他发现“以人为本”传统的可贵,人民就像水一样,水的力量在平静时常被忽视;但到了大水覆舟的时候,就会发现水的强大。唐太宗因此感叹“民甚可畏也”。这是他发自心底的认知。正因为唐太宗和他的朝廷对于隋朝的失败都感同身受,所以,“以人为本”在贞观时期才能形成连续的政策,国家意志由此体现得比较明确。

  “以人为本”是贞观之治一条成功的路线。思想上重视人民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在政策、制度、法律的制定上贯彻“以人为本”思想。因为深知人民的困苦来自赋税过重,于是制定了一系列轻徭薄赋制度,贯彻藏富于民的政策。因为总结历代政治经验教训,深知土地问题事关重大,所以政府拥有土地时,法律规定要先从无地。少地的家庭开始分配。努力保证农民拥有土地可以耕种,不允许土地随意买卖。只有保证弱势群体的起码生活水平不会下滑,才能保证社会的安全底线。

  贞观时期之所以出现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社会和谐景象,就其实施的“以人为本”政策而言,是有必然性的。所以,唐朝以前,故人习惯于把尧舜禹“三代”作为卓越治理的代表,而在唐朝以后,古人则通常把贞观之治看做卓越治理的代表。

  正所谓“历史是人类最好的老师”,重视历史、研究历史、借鉴历史,可以给人类带来很多了解昨天、把握今天、开创明天的智慧。“以人为本”的思想,对当今中国治国理政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编辑:王晓刚  / 审核:王晓刚  / 发布:王晓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