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杏海

分享到微信 ×
打开微信“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实践】初心相见,寻找心中那一抹红
文:陈俊豪 图:2 来源:信通学院 时间:2018-07-25 2240

7月15日,在信息与通信学院党委副书记杨晓玲、党委委员段景山和指导教师张世霖的带领下,我以“追寻红色足迹,青春筑梦延川”青年红色筑梦之旅实践队队员的身份又一次前往梁家河。

这是我第二次前往梁家河了。与2018年4月20日第一次参加学校组织的“走初心之路,担时代之责”本科生党员重走习总书记初心之路红色实践活动到梁家河相比,这一次,我心里面有了更多的感触。

第一次去梁家河之前,我已经读过《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这本书了,所以对梁家河有一定的印象第一次去梁家河的最大收获就是从这本书中得来的对梁家河的印象,与现实中的梁家河相重合,印证了我对梁家河的想象也进一步了解了习总书记在梁家河的点点滴滴。

第二次前往梁家河,最大的收获就是进一步思考习总书记和梁家河的关系,思考这里蕴含的精神文化。

梁家河无疑是幸运的,青年习近平也是幸运的。梁家河之幸,在于这个村庄因习总书记而荣,由陕北的一个普通小村子变成了全国著名的党性培养教育实践基地。青年习近平之幸,在于勤劳朴实的梁家河人民以宽容的胸怀,接纳了青年习近平,使他在这里经历了非常重要的7年知青岁月,这对他日后的发展奠定了坚韧的品格、与人民打成一片的性格以及超强的自信心。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这本书中,我们可以看到,梁家河人民对习近平一行知青比对自己的孩子还好,他们吃的第一顿饭是村民拿出自家都舍不得吃的珍贵粮食做的,村民把自家孩子支使到屋外,以免自己孩子眼巴巴地看着却吃不到而自己心疼。

梁家河人民以博大胸怀接受了习近平,习近平也最终没有辜负人民的期待。在这里,他经历“跳蚤关”、“劳动关”、“饮食关”、“思想关”和“生活关”等五关,逐渐从北京来的高干子弟变成了与群众同吃同劳动的好后生。

梁家河是有“大学问”的地方,青年习近平在这里劳动、学习、成长,从青年到团员再到党员,最终成为大队书记,这离不开他坚韧不拔、耐苦耐劳的品格和身先士卒、不遗余力的付出。

他为整个梁家河谋福祉:为村里修建第一个男女分开的厕所,带头为村里打井,修建陕西省第一口沼气池,开扫盲班教村民认字……一切的一切,梁家河人民都看在心底,都念着他的好。

四十多年过去了,现在村民谈起习近平的往事还津津乐道,仿佛就发生在昨天。

如今的梁家河,已经成为一个培养党性的教育实践基地,让人切身实地地感受到当初习近平生活、劳动环境的艰辛。

眼前的梁家河人来人往、络绎不绝。人们为什么要来参观学习?学习什么?

习近平作为党和国家的最高领导人,从西北到华北,再到东南沿海地区,从群众到团员再到党员再到党的总书记,从农民到学生再到党政领导干部,他在社会很多重要岗位都历练过,其中,梁家河的7年知青岁月是他难忘的经历。“陕西是根,延安是魂,梁家河是我的第二故乡”,习近平这样写道。

我想,来梁家河参观学习,目的在于学习习近平吃苦耐劳、自力更生的优秀品质,学习他联系群众、实事求是的实干作风,学习他劳逸结合、孜孜不倦的学习精神。时代在改变,艰苦的环境已经得到改善,“人走了,心留在了梁家河”,他身上所体现的精神仍在梁家河熠熠生辉,永不退色。

作为新时代青年、在校大学生,我们即将迈出校门,进入社会。扪心自问,我们能否做到热爱工作岗位、团结他人呢?能否做到持之以恒、不断学习、带领大家一起进步呢?还有很多问题,我们没有答案,所以需要来这里寻找答案。

这次假期我有幸来到梁家河参观,又一次感受到青年习近平当时在梁家河面临的各方面条件的艰辛,更有幸的是,我有机会深入革命老区,帮助乾坤湾镇发展电子商务平台,这是对我的重要锻炼,也是我对这里的父老乡亲的一种无声承诺。

追寻红色初心,筑梦老区延川。在梁家河接受再教育,这一趟没有白来。


编辑:王晓刚  / 审核:王晓刚  / 发布:王晓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