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杏海

分享到微信 ×
打开微信“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难以忘怀的小事
文:吴诗其 来源:成电校友 时间:2018-01-11 2296

  在公共场合难免会有与陌生人短暂的接触、交流的事情发生,这种平常的事过去之后通常很快就被淡忘了。而在2015年曾发生的这类小事,却不经意地让我难以忘怀,时至今日它们还不时地浮现在我脑海中,特别是在后半夜醒来再难以入睡时,又常常被我清晰地回味起来……

  2015年10月,老伴因手术住进了“成都肛肠专科医院”(前身为黄济川1884年创建的专科医院,现为公立医院),虽然病情并不算严重,但人的年龄越来越大,这类病痛还是尽早根除为好。

  由于医院离家较远,于是请了一位全天24小时陪护的护工,这样晚上我不用在医院陪护着老伴,白天需要做的诸如打饭、清洗之类的事情我也可以“偷懒”了。由于该医院病人的“共性”,使得医院食堂的菜里不但不能放海椒、花椒,就连葱、姜、蒜之类的普通作料也几乎不用,所以饭菜不怎么好吃。由于有护工代劳,每天中午我都“溜出”医院街上去找好吃的小吃。

  医院位于与太升南路交汇的大墙东街,这条街上有各种各样的饭店、小吃店、连锁快餐店。中午时分,周围不远处各个高楼里的上班族,各自选其所“好”,纷纷涌向这些特色的饭店。

1.png

  在医院大楼的隔壁,是成都颇有名气的小吃“谭豆花”(创建于1924年)。它不是通常的“豆花饭”,而是由豆花、佐料等相拌的面条。虽然它不像“龙抄手”“赖汤圆”那样在成都名小吃里名列前茅,但它那辣呼呼的味道似乎更具“川味”。上世纪五十年代,“谭豆花”店铺位于当时成都最热闹的地段的盐市口。那时作为学生的我们,从学校进一次城,选择去吃一碗谭豆花面是常有的事。现在,近六十年前的味道使我又回味起来,在大墙东街的这第一餐我就选择了它。

  登上两步阶梯进入“谭豆花”的大门,店堂不大,中间用了些一米多高的木板隔断墙,店面被恰当地划分为多块用餐区。用餐小方桌的一侧靠着隔断墙,另外三方各有一把椅子,可供三人用餐。由于中午人较多,我等了一会儿才找到座位。吃完后还比较满意,只是感觉太辣了点。若能像其它一些小面馆那样,可以买到一碟烫熟的青菜就更好了。

  老伴住院期间,利用每天中午一次的机会,我吃了这大墙东街上多家店铺的各色“午餐”。还有两天老伴就要出院了,吃过的这些“吃货”中,“谭豆花”值得再来一次。这天是星期天,因为没有了上班族,吃客比往常少些。我订餐时问服务员是否有青莱之类的,她说:有,你看……用手指向墙上张贴的菜单。在印刷好的菜单目录的下面,用毛笔手工写上“蘑菇青菜汤”。于是,我的订餐单是:一两豆花面,一两甜水面和一碗蘑菇青菜汤。

  我在就近的餐桌的一个空位上坐下来,将“号牌”放在桌上,等着服务员送餐到桌上来。我的坐位正对着隔断墙,而同桌靠隔断墙、面对面的坐着一男一女的两位年轻人,三十来岁,这应该是一对夫妻。男青年碗里的面条已剩下不多了,当他吃完面条放下碗筷后,我有点奇怪:空碗里是黑呼呼的作料的残汁,而店里食客们的碗里几乎都呈红色,也就说小伙子来这里吃“谭豆花”,居然没让放辣椒。这时,他关切地问坐在对面的夫人:“怎么样?太辣了?吃得下吗?”。夫人并没有回答他,嘴里似乎(辣)出细细的“丝丝”声。她的碗里还剩下小半碗红红的面条,这些面条被筷子反复地拨来拨去,就是不往嘴里送。隔了一会儿(这期间,也许两人已有过无声的交流),小伙子说:“好吧,慢慢吃……”

  这时,服务员将我的面条、汤端上来了。托盘刚刚放到桌面上,小伙子有些惊讶的小声叫起来:“唉呀,老先生,你吃得完呀?!”我一看,真的,这两碗面加上那较大的一碗汤,我不可能吃完。我有些无奈,但我还是辩解说:“你看,这两碗面条都是一两一碗的呀。”虽然都是盛一两面条的小碗,但其份量都很“扎实”。小伙又指着大碗里盛的汤问“这是汤吧?”,并转身向买单订餐的服务台(离我们餐桌不远)望去。看得出,他也没有注意到店里还有汤卖,似乎也想去给夫人买一碗。我立即对他说:“是汤,青菜汤,你先尝尝味道再说。我也吃不完,就算帮帮我吧,剩得太多会让我很尴尬的。”我希望他们能帮我吃些,以免剩下的太多。小伙看我诚恳的态度,说:“老先生,那我就不客气了”。就从汤碗里夹了一根青莱,我说多夹点,并让他盛汤喝。接着示意他给夫人夹青菜,还让他去服务台找来干净碗给夫人盛汤……,这些他都顺着我的意思做了。在这过程中我们有些交流,包括“你这个四川小伙咋不吃海椒的问题”。原来,小伙的父母都是北方人,虽然他在成都出生并长大,但从小就跟随家里的饮食习惯,很少吃辣椒。大学毕业后已在成都附近工作多年,通常只能利用双休日才能回城里看望父母。今天特地陪夫人来吃“谭豆花”。

  谈话交流过程中,我感受到年轻人对我的信任,他还不止一次的对我说:老先生,我觉得我们很投缘,今世我们虽然不能成为朋友,但来世我们一定会相遇、会成为朋友的。当他夫人吃完后,年轻人又说:“老先生,我们来世再相见”。我说:“好的,来世再见”。他们站起身来准备离开,我低头继续吃着面条。这时年轻人又说了一句:“老先生,我们只有来世再报答您!”我有些惊讶,“报答我”?难道就为一点菜汤?当然不是,我们的进行的是真诚、实在的心声交流,而在这一过程中,“菜汤”只是我们交流开始时的媒介而已。这时我一下子清晰地感受到年轻人说话的诚意,他要报答也是“诚意”。然而,在这之前我们交流的过程中,我始终没有抬起头来看看他是什么模样,只知道他穿一件深蓝色的外套,应该是中等身材……要知道,来世我们相遇时,即使面对面我也无法认出他来!我连忙抬起头来想看看年轻人的模样,但他俩已走到门口,下了阶梯,背影很快消失在了人群中……


编辑:林坤  / 审核:罗莎  / 发布:林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