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子路

分享到微信 ×
打开微信“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毕业去哪儿】杨国胜:通信之美,深爱如斯
文:杨丽可 图:杨丽可 来源:新闻中心 时间:2014-05-26 3929

1401074652436113.jpg  “移动通信在理论上具有形式美,在实践上具有辩证美。”杨国胜谈到自己心爱的专业,如同音乐家说起优美的旋律,一脸陶醉。正因为放不下,他选择了留在抗干扰国家级重点实验室攻读博士学位。

  “比如5G的研究中,时域、频域、空间域这三个维度具有广泛的对称美,约束性能的方程则具有简洁之美。”杨国胜由此想到数学和物理中的不确定性原理方程,它暗含了维度间的对称及相互约束。“不确定性方程非常简洁,我们却可以用它来不断发掘每个维度的潜力,例如在波形设计上,5G要求我们在不确定性原理的约束下,追求信号波形在时频二维上综合效率的极限。”杨国胜对于未来的移动通信世界颇为期待,“未来的通信技术,也许线性系统的要求会慢慢改变,变成非线性的,混沌的状态。”那时,正如蝴蝶效应一样,一些微弱的规律通过非线性变化,在移动通信中有令人瞠目的表现。

  混沌的或简洁的世界,哪个更美呢?“我更欣赏简洁之美,但是混沌更符合真实的世界。”杨国胜说。

  他正参与一个航空通信的项目。“越来越多的人想在飞机上享受上网服务。这就要求飞机和地面的通信有更宽的带宽。那么原来航空通信中的某些体制就要改变。”杨国胜所在的团队想把已经成熟的通信技术应用到这样的环境中。“现在最大的挑战是速度,飞机的最快速度可超过音速, 这无疑会影响诸多技术的使用”。他们正在具体解决其中的问题。杨国胜在整个研究生学习阶段参与了很多项目,包括认知无线电与非线性检测结合、波形一体化等等。

  这个24岁的山东男孩生活中比较粗心,学术中却有细腻的心思和吃苦耐劳的品格。他平时都是“七天工作制”,每天在实验室的学习和工作最低10个小时。有时为了一个项目难点,他会看几十篇国外的高水平论文,再就一些关键点做仿真验证。他是把钻研作为乐趣的人,喜欢“钻牛角尖”,如果某一个问题解不开,他会吃饭时想,睡觉时想,走在路上“想到天旋地转,几乎想吐”的地步。他把写程序当作减压的“良方”,如果看论文看到闷闷不乐的状态,他就会很惬意地写写程序,或去实验室调设备。直到“满血复活”后,再回到电脑前,思考那些未解的难题。

  有一天下午,杨国胜和导师王军教授谈论项目中的问题。王老师是很亲和认真的人,师生俩就站在一块小白板前讨论技术细节,有问题就在板上推演。“时间过得很快,从下午4点到晚上7点,虽然没有结论,但对于该技术点,对于整个系统结构有了新的认识。”他喜欢这样的“头脑风暴”,也非常崇拜自己的导师。“王老师思维清晰,总能从繁琐的推导中发现问题的关键,又会整体考虑它在应用性或者理论上的潜力。他有高远的梦想,这是我很佩服的地方。”杨国胜说,导师的影响也是自己选择读博的重要因素。

  读博是辛苦漫长的过程,杨国胜刚读研时还没有下决心走这条路。直到后来学科和导师的影响越来越深。最开始的犹豫让他错过了保研的机会,到研二下学期,杨国胜向王老师谈了谈自己的想法。如果能考上博士,他想在国内认认真真地读三年,在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上都能达到一定的水准。杨国胜对自己未来的预期是去公司从事项目管理或系统设计方面的工作,这既需要扎实的学术基础,同时也要有对系统及项目的整体把控能力。杨国胜的选择得到导师的支持,在研三时就参与了好几个项目的研究。

  考博的这一年是巨大的挑战,项目攻关与复习准备双线并进,还要隐隐担心落选的出路。几次项目验收之前,杨国胜都要连续熬夜几天。甚至在三月底,博士入学考试前,他还完成了七八十页的项目验收报告。但是,杨国胜对时间的安排很有条理。他根据自己的学业情况,每天花一点时间复习专业和数学,坚持背单词。寒假时系统地准备,考试前又突击复习了英语,做多卷真题。

  有四个学生考王老师的博士研究生,四选一,竞争激烈。杨国胜在笔试时遥遥领先,比第二名高20多分。复试采用了国际会议英文报告的模式,杨国胜表现得比较出色,顺利获得了博士研究生的“入门券”。

  杨国胜的两个好友,一个去了华为公司,一个去了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三十研究所。他这一届的硕士研究生去向都,不错,大多到知名公司或研究所,在北上广或成都。读博的同学约有10个。杨国胜和好友们经常谈起毕业的选择。“伙伴们”会考虑到家人的想法,也会考虑自己的兴趣点,“也许早点参加真刀真枪的东西更有意义和激情”。到了研究生毕业阶段,年岁渐长,考虑前途会结合自己的情况现实地选择。杨国胜冷静地思考自己的前行之路,他认为,做移动通信研究确实是自己的最爱。在青春年华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工作中。“将来结婚生子,有了事业和家庭的压力,很难有这样完整的几年心无旁骛地做研究。”

  杨国胜也为自己设计了另一条人生之路。抗干扰实验室的博士生有很多机会去国外学习一两年。“如果有可能,我想在国内读两年,再求取一个国外学习的机会。”未来的发展又会大大不同,杨国胜也许就会去大学工作,有可能成为王军教授那样的人。

  “还没有想好走那条路,踏踏实实地做好手上的工作吧。”杨国胜最近花了很多时间与师弟师妹们交流。“我很享受这个过程,花两三个小时与师弟们沟通,他们不再糊里糊涂,我也梳理了整个系统的工作。”无论是物理问题,技术问题或其他,只要师弟们求教,杨国胜都来者不拒,放下手边的工作,细细地与人分析交流。

  虽然最近的压力减少了,但杨国胜的学习状态还是一如既往,三点一线,绝大部分时间在教研室。只有周六早上睡睡懒觉,甩掉一周的疲惫。有时看看电影或者浏览果壳网、知乎网、科学松鼠站等网站,“换换脑”。

  “我很渴望下一次的冲锋。”杨国胜对读博生活充满期待,他希望自己的时间安排得更科学,研究更深刻,在自己深爱的移动通信领域做出一番成绩来。

编辑:林坤  / 审核:林坤  / 发布:林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