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电人物

分享到微信 ×
打开微信“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天下成电人】游小明:创业要有激情 也要有“静”气
文:王晓刚 图: 来源:新闻中心 时间:2016-04-19 8144

  编者按:巍巍成电,栉风沐雨六十载。一批又一批在成电接受淬炼的莘莘学子走出校门,活跃于海内外各行各业,引领潮流,成就斐然,不仅成为社会的中坚力量,也成为母校的骄傲和宝贵财富。为迎接60周年校庆,传承成电精神与文化,同时为更多的学子树立榜样,学校新闻网开设“天下成电人”栏目,以文字、图片和视频等多种形式,生动地呈现校友们精彩又丰富的人生旅途。

  一身清瘦,满脸谦和。年轻有为,意气风发。上海华东电脑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游小明的身上,既透射着一股科技工作者宁静致远的气度,也散发着一种开拓创新的激情。

  从“科学家”到“企业家”的人生转变,是游小明勇敢迈出的重要一步。对大多数“科学家”而言,“市场”这个概念多少有点陌生。正因如此,中国IT产业的成长比IT科技的发展经历了更为波澜起伏的历程。然而,游小明在信息产业市场上,却能叱咤风云,屡创奇迹。

  2001年的《信息安全与通信保密》把这位年轻的“企业家”尊称为能够“点石成金”的“少帅”;2006年,他荣获第二届“亚洲管理创新十大杰出人物奖”;2008年他又光荣入选“成都十大杰出青年”。

  从华东计算技术研究所到“卫士通”、“华东电脑”再到“中国电科集团”的谋篇布局,游小明锐意创新,在企业的体制、战略、管理、文化、技术、市场各方面进行了富有挑战意义的持续创新。那么,这位让业界称赞的“企业家”究竟是如何炼成的?

  2014年5月,在电子科技大学上海校友会重回清水河畔看望母校之际,上海校友会会长游小明回顾了自己的成长历程,展现了“少帅”的“成长印记”。

游小明.jpg

“科学梦”:从小想当科学家

  游小明现为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三十二研究所(华东计算技术研究所)所长兼党委副书记、上海华东电脑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这一切都始于1983年考入电子科技大学(当时的“成都电讯工程学院”)无线电技术专业,从此,他与电子科技结下了不解之缘。

  为什么选择电子科技大学?游小明坦言,这是因为从小就受到父亲的深刻影响。他的父亲是一位高级工程师,因此,游小明对“理工科”耳濡目染,从小就立志做科学家。

  他小时候的偶像是牛顿、居里夫人等世界著名科学家,小时候的“玩具”是半导体收音机,拆了又装、装了又拆,其乐无穷。高考时,他的分数高出录取线将近100分,本来可以上北大,但因为酷爱“无线电”,因此第一志愿就填了电子科大。

  游小明进大学后发现,自己的知识面很窄。当时的生活条件不太好,没有钱买课外书,更没有现在这样丰富的杂志、互联网,于是到图书馆抢占座位就成了他生活中的一部分。每天6点起来就去占座,然后才去跑步晨练,接着狼吞虎咽地吃一碗稀饭和一个馒头,就赶紧去图书馆看书。

  如今回看这段历史,游小明认为,当初填报志愿时的那个决定,让他赶上了好时代。他上大学的那个年代,正是中国80年代“改革春风”吹拂大地的时代,也是中国IT产业萌动的时代。在另一个叫做“中关村”的地方,IT产业正在突破体制和技术的障碍破土而出。

  当他在电子科技大学汲取电子科技的琼浆玉液,终于成长为能够独当一面的科技人才时,中国突飞猛进的信息化浪潮和蓬勃发展的科技产业,又为他提供了广阔的英雄用武之地。他认为,不要问时代是否辜负了你,而要问你是否把握了时代的脉搏。

“深造梦”:继续磨练基本功

  四年后,游小明本科毕业了。就是在这几年,北京中关村里充满着“下海”的梦想。当时,中关村已经在北京城里拥有了“电子一条街”的名声。那里最出名的人物是“第一个吃螃蟹”的陈春先,信通、四通、京海、科海等“两通两海”也鼎鼎有名,收罗了一大批中科院的科研人员。

  可以说,游小明当时面临的“下海”机会很多。班里的许多同学都纷纷“下海”了,但游小明却决定继续留在“象牙塔”深造。原来,他的目标很确定,就是要成为“科学家”,所以,游小明的大学规划很清晰,大一第二学期起就立志并着手准备考研。

  当时,他的脑海里没有太多的“文凭”概念,只知道要成为科学家就要学习很多很多知识,不断地学习下去。他认为,正是当时的那种“正确的目标感”,使他在大部分同学“下海”时仍能静下心来在学校里埋头苦学。

  当初“下海”的同学,到珠三角地区的有很多。游小明说,他们抓住了改革开放初期的发展机遇,也抓住了我国电子化和信息化初期的机遇。证券、金融、管理、国防等方面的需求,为他们的创业提供了良好机会。

  也就是说,考研和创业两条道路,各有千秋。首先选择创业的人,抓住了商机,但要逐步提升“后劲”,例如华为公司以贸易起家,如果不及时转型,加强自主创新,就很难有今天的成就;而选择继续读研者,自有其后发优势,毕业后能够掌握更为先进的知识和技术,一步到位地超越了信息化的初级阶段,为科技型创业奠定了基础。同时,也可以吸取前人的经验和教训,直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少走很多弯路。

  因此,游小明总结说,他从上学、工作到现在,发展的“逻辑”一直没有变。从在研究所从事产品研发、到升职为领导,再到中途创业、成为上市公司老总,他一直没离开自己擅长的电子信息技术领域。如今,他所在的公司直接做新技术产品和服务,不存在转型或脱节的问题。

  “对我个人而言,从一个阶段到下一个阶段,从一个平台到另一个平台,都是对接的。”游小明说,“我没有做房地产,也没有做金融,瞄准的就是程度日益加深的信息化进程,目标就是做大中国信息产业。”

“产业梦”:做大做强信息业

  硕士毕业后,游小明被分配到电子工业部三十研究所工作,从网络室课题负责人、室副主任到系统室主任,一步一个脚印地走过了人生中的一个又一个挑战。但这些挑战都处于技术领域,而更大的挑战则来自于市场领域——1990年,游小明出任第三十研究所市场处处长。

  之所以从“科学家”转向“企业家”,这是因为改革开放之后,技术研发面向市场是必然趋势,研究所也面临着这个现实的任务。他起初并不想从事市场拓展工作,但后来有一份报告深深地刺痛了他的神经。

  报告说,中国科技人才的年轻化程度、受教育程度和专业化程度在全球排名都在前列,但科技成果水平、专利数量却排在许多国家后面,专利数量仅相当于日本的1/50,产业发育水平更差。于是,游小明决定了解市场,发展信息产业。

  但是,如何发展?当时一点概念都没有,除了技术知识,他对公司管理、企业战略、市场规律等一窍不通。于是,他报考了西南财大的MBA,白天在研究所做科研,晚上骑自行车去西南财大读夜校。跨专业读硕士,相当辛苦,但他认为,“当时我的知识结构中缺这一块,就必须补回来。”

  此后,游小明在技术与市场对接方面,做得越来越好。1998年,成都卫士通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是国内首家专业从事信息安全的股份制企业。游小明出任“卫士通”总经理。三年里,“卫士通”的产值、销售收入、利润等各项经济指标连年翻番。

  经过十余年的技术、人才积淀以及资本市场的影响力扩展,游小明打造了信息安全领域中“国家队”的品牌。2008年,公司在“深交所”上市,成为中国“信息安全第一股”。2014年,公司通过重大资产重组,收购三零盛安、三零瑞通和三零嘉微三家信息安全企业,形成从芯片到模块、从单机到系统的信息安全完整产业链,进一步增强了卫士通的市场竞争能力。

“创业经”:“最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一路成长,一路感悟。游小明从“科学家”向“企业家”的转型历程,为有志于创新创业的莘莘学子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参照。对于创业,游小明建议,大学生要有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世界上没有绝对正确的道路,但存在“最适合自己”的道路。现在的创业机遇比过去多得多,但也存在风险。创业者首先要具备一定的技术基础以及其他能力,打有准备的仗。

  创业需要哪些能力呢?游小明认为,第一要有“静”气,志可以高远,但做要踏踏实实,学要勤奋;第二是实践的能力或从技术向市场的快速转化能力,创业就意味着科学技术必须接受市场的检验,而不是单纯追求技术指标的高低。只有把创意或技术转化成市场产品和经济回报,才能在市场上立足。第三是保持创新的意识,以创新的思维考虑企业的发展,找到市场的“痛点”。

  如果没有很好的创业条件,稳妥的方式是:先选择就业,加入一个平台,跟着前辈去学,静下心来用三五年时间把自己充实一下、打磨一番。游小明说,“当某一天你在各个方面都积累能量达到一定程度,结果可能会超过你的预期,实现非线性的增长。”

  总体而言,游小明认为,经过几十年的准备,中国的IT界正处于“改变游戏规则”的绝好时机。

  首先,信息技术从“贵族化”向“平民化”转变,成了像水和电一样的“基础设施”,并正在深刻改变其他各行各业,包括每个人的生活。当越来越多的国家、地区和行业卷入信息化进程中时,信息化的能量才开始真正释放了出来。

  其次,国外以技术联盟形式营造的标准化“门槛”在新技术条件下正在渐渐消失,这为后起之秀的信息化国家提供了机会。雷军和小米的成功,充分说明国外带有垄断性质的技术标准“门槛”已经不再成为绝对的限制性因素。

  再次,后起的信息化国家无不注重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的本土化,我国虽然在技术水平上落后于发达国家,但我国的信息化释放的巨大需求,对信息技术和产业形成了巨大的驱动因素,这将成为未来几十年我国信息产业快速发展的动力。

  另外,在信息时代,国家安全的内涵和外延均发生了变化,“信息安全”成为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信息安全的重要解决办法,就是实现信息技术和产业的自主化。

  游小明说,这些都为在电子信息领域奋斗的学子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同时也凸显了时代赋予电子信息产业和人才的使命!

 

编辑:林坤  / 审核:罗莎  / 发布:一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