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电人物

分享到微信 ×
打开微信“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航空航天学子畅谈中国梦·航天梦·成电梦
文:陈朝斌 蒯若馨 方红力 余炜成 周雯琳 黎家宏 代斯琪 来源:学生记者团 时间:2014-11-17 4968

  在2014航空航天文化节期间,新闻中心采访了我校航空航天学院三位学子。他们有的已经毕业,有的刚刚踏入航空航天这一领域。但他们无一例外地充满着对航空航天事业的热情,期待着用自己的进取与奋斗为实现中国梦、航天梦、成电梦贡献力量。

张树峰:壮志空天,激情人生

[人物简介]张树峰,航空航天学院研三学生

  晚上七点,整个学校都被黑暗所笼罩。但我们走近研究院大楼时,两侧的实验室依旧灯火通明,不时传来的轰鸣仿若昭示着一朵朵理想之花的绽放。

  张树峰所在的教研室简单朴素,几张桌子与沙发,几台旧式的电脑,还有堆积如山的书本。站在书山里的张树峰十分和蔼,透露着岁月中沉淀的睿智与自信。

  他是机电学院2008级本科生,却在本科毕业后一头扎进空天科学技术研究院(航空航天学院前身)深造。

  “我的航天梦滥觞于一次航空航天文化节,以前我对‘航天’只有一个很模糊的印象,但看着绚烂缤纷的航模在蓝天之下盘旋,梦想的火花也渐渐在我的心底燃起。”彼时,恰逢空天研究院准备招收研究生,张树峰在大三时就怀着刚刚点燃的梦想之火开始在空天研究院学习。

  “读研虽说三年,但我在这里已经待了快五年了。”即将步入毕业季的他说。

  “我永远无法忘记,在新生见面会上秦开宇院长对我们说的一句话:‘壮志空天,激情人生。’这可能听起来只是一句口号,但是,我相信,这是每个我们空天人心里的一句话,我们为空天事业做出尽我们所能的贡献,同时努力实现自身的价值。”

  张树峰所在的教研室目前主要致力于声学领域的研究,课题涵盖信号处理、硬件设计、振动与声音、材料科学与微机电系统等多个方向,研究成果可应用于军事领域,也可以在民用领域进行推广,已经成功研发出一系列声频定向扬声器装置。“作为一个新兴的学院,我们一直在努力,一直在进步。为了我们的航天梦,也为了我们的成电梦。”

  什么是航天梦?又为何国家每年都投入巨额资金去追逐这个“梦”呢?作为一名航天科研工作者,张树峰对此有自己的看法。

  “从感性的角度看,吐着火舌飞向太空的火箭,承载的除了一颗卫星或者一艘宇宙飞船,更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飞向太空的梦想,强国富国的梦想。”他说,“小孩会为风筝的升空而雀跃,火箭则是属于一个国家全部人民的风筝。航天梦,就是13亿人的中国梦。”

  航天事业承载的除了梦想,还有更深层次的现实涵义:“航天产业堪称高新技术分布最密集的产业,航天技术的进步会带动许多领域的进步。”

  一个航天强国,一定会在很多领域成为领先者。也许发展航天产业意味着一枚火箭数亿元的成本,但国家能从中得到更多。

  对于飞速发展的航空航天学院,张树峰感到很欣慰,同时也提出了自己的希望:“我因为航模展与航天事业结缘,希望以后学校能够举办更多的类似活动,让更多的成电学子接触航天,走近航天,了解航天,吸引更多的人投身航天事业。”

  目前,张树峰已经与深圳大疆创新科技有限公司签约。这是一家在无人机控制与航拍影像系统方面处于全球领先水平的公司。

  “能进入大疆,是我的荣幸,也是一个实现梦想的机会。”

  “我有很多同学进入了航空航天领域的研究所工作,与他们将会从事的大型航空航天项目研究相比,我的工作显得不是那么伟大,但我们怀揣的是同一个航天梦。他们的目标也许是将航天员送上太空,也许是让中国的战机翱翔天际。”

  “而我的梦想,是让每个人都能够轻松地在云端俯瞰大地。”

  “如果未来有机会,如果我能取得足够的成就让我有能力为电子科大做出更多的贡献,我会回来工作,无论以教师、客座讲师、科研项目合作者或者别的什么身份,我都愿意。”

  “因为,这是我的母校,我梦想开始的地方。”(学生记者团 陈朝斌 蒯若馨)

杨晓梅:以航空航天事业作为毕生职业

[人物简介]杨晓梅,航空航天学院2014届毕业生

  “我之所以选择和航天有关的职业,是因为它很酷。”杨晓梅说,“从古至今,人们一直梦想着能够飞上蓝天,如今我们能够做到了,而且现在我能为航空航天事业的发展出一份力,这真的是一件很酷的事。”当谈及自己为什么会选择航空航天事业作为自己毕生的职业时,杨晓梅的脸上焕发出不一样的神采。

  七年前,杨晓梅来到成电。和所有新入学的大学生一样,杨晓梅也怀揣着对大学生活的美好憧憬,希望能够在这四年里充实、锻炼自己。

  时间总是走得很快,转眼就到了大四选择未来的关头。出国留学、在国内深造和直接工作这几个选项成了每个大四学生都会考虑的事,杨晓梅也在仔细规划着自己的前途。

  “小时候觉得做工程师是一件很酷的事情,虽然在长大的过程中有过几次更改,但最后命运还是替我选择了工程师这个职业。”杨晓梅笑着说,“因为本科时我对机器人控制方向很感兴趣,通过了解,知道航空航天事业在中国很重要,正在踏着国际化的路子大步向前,而我们学校的航空航天学院刚好有对口的专业。一切顺水推舟,成就了我最终的选择:成为航空航天学院的一名研究生。”

  研究生阶段,杨晓梅的步伐没有停下:拿过研究生一等奖学金、英特尔奖学金、国家奖学金,获得过全国研究生英语大赛三等奖、学校优秀研究生称号等诸多荣誉。她坦言,研究生的学习时期是自己人生中十分重要的阶段,“其实不仅仅是学习了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思维方式,找到了学习方法,这对以后的发展非常重要,毕竟工作中还有很多课本上没有教过的知识要学。”

  回首七年成电生活,现已签约中航工业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的杨晓梅发现自己成长了很多,在丰富自己专业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在成电学会了如何沉下心来,沉淀下去。“科大的学术氛围很好,在科大的时光里,我洗去了内心的浮躁,专心投入到学术中,同时科大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对我们的学习起到了很大帮助。”

  正是在成电这七年为她铺好了梦想的大道,一路向着自己的航天梦奔跑。在成电梦的扶助下,她迈向航天梦的步伐更加坚定,也有力了许多。

  现在,杨晓梅在成飞工作已经三个多月了。在工作中,她深深感受到知识的不足,只能在工作之余去学习其他领域的知识。比起在成电求学的日子,如今的工作紧张得多,还要继续学习。虽然负担更重了,但是杨晓梅很快乐,“我们是把工作当成一生的事业来做的,它不仅仅只是一份解决温饱问题的职业。很多同事工作时常常熬夜、反复修改,我们在疲惫中仍是快乐的。这是我们自己选择的、自豪的事业。”

  “看着飞机在蓝天与白云间快速穿梭,那份成就感油然而生,似乎一切的困难在这一刻烟消云散,仅存无限的骄傲与欢乐。”支撑大家熬夜整理数据、来来回回重复试验的动力不仅有自豪感,更多的是使命感与责任感,“或许我的工作在整个航空事业中只是一小部分,但即使我只是一颗螺丝钉,我仍然是发挥着作用的螺丝钉。希望能够尽可能的为中国的航天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哪怕再难也不怕。”

  很多人认为航空航天事业离自己很远,并不能理解国家花巨大的投资在这个看似与百姓关系不大的事业上。杨晓梅则是这样理解自己所在的行业,“可能表面看起来我们航天事业的确跟普通百姓的生活没什么联系。其实,我们航天事业是一个可‘上天’可‘下地’,可‘高富帅’可‘矮穷挫’的神奇事业呢。”

  谈起自己现在所属的行业,杨晓梅自豪之情溢于言表。“其实这个看似高冷的行业,跟我们的生活却息息相关。它被应用在生活中,推动着很多产业的发展。就比如说路痴的福音——手机导航软件,就离不开导航卫星的支持。”(学生记者团 方红力 余炜成 周雯琳)

刘墨添:梦想和情怀是第一生产力

[人物简介]刘墨添,航空航天学院研一学生

  “我的专业解释得通俗点,就是做电路板子的。”刘墨添幽默地说。他现在的研究方向是空间系统建模、仿真、测试与评估。“但实际上电路仿真是通过仿真软件对完整电路进行实时模拟,模拟出实际功能。而我目前的工作是搭建一个虚拟维修系统,并对一系列复杂电路进行建模仿真。像神五、神六、神七制造之前,起飞之前,都要在电脑上进行虚拟环境测验,各项指标参数都要达标,然后才能开始现实中的相关工作。”在建模仿真这片“海洋”里,刘墨添认为还有很多的知识需要自己学习,要实现自己的梦想,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之所以选择这一专业,导师给了一部分参考意见,更多的还是自己有兴趣。刘墨添认为,对于每个人来讲,梦想和情怀都是第一生产力。在实验室里建造虚拟维修空间系统是一项充满趣味性和挑战性的工作,尽管过程很困难,但是做成以后获得的成就感很令人开心。在严谨认真地搭建中加上自己的创意,就像万绿丛中点缀的红色。以自己本身的兴趣为支点,希望撬动整个航天事业的发展,为“中国梦”的实现添砖加瓦。   

  2003年10月15日,杨利伟成为了第一个进入太空的中国人,成为了全中国的航天英雄。跟其他人一样,刘墨添也成为了杨利伟的忠实“粉丝”。航天精神的要义在于: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在他看来,杨利伟无疑是中国“航天精神”的最佳诠释。刘墨添对杨利伟自传《天地九重》里写到的经历印象深刻:由于火箭升空与人体产生共振,杨利伟承受着压力,一度觉得自己应该是要牺牲了;返回舱穿过大气层时的高温使得舷窗出现裂纹,杨利伟的心悬着,要知道舱外可是1800摄氏度的高温!但是他最后顶住了压力,从惊险中撑了过来。刘墨添说:“杨利伟为了航天事业刻苦训练,严格自律,并且历经艰险仍然淡定从容,这样的精神真的很让人佩服。”

  通过对空间系统建模仿真的技术的应用,可以使研发成本降低40%-50%,研发周期缩短30%-40%,从而使产品有了更大的价值空间。刘墨添认为,他的未来职业规划并不一定要在研究所,他更希望能够到公司企业里工作,在技术的商业应用方面做出自己的努力,将来有机会还希望自己创业,不仅仅是走上自己的人生巅峰,也希望在这个领域成为技术发展的推动力。诚然,中国现在的航天事业水平还不能和美国俄罗斯相抗衡,但也在世界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刘墨添相信在一大批热爱航天事业的人们的带领下,中国的航天事业一定会走得更远更好。

  对于成电,刘墨添亦有一份自己的感情,“电子科大创办了航空航天学院,在教学和技术上投入大笔资金的同时,并不跟北航等学校在飞机制造方面竞争,而是把学校在电子科学技术方向上的特长同航空结合起来,形成了一门独具特色的专业学科。很显然,这样扬长避短使得我们的发展空间和潜力很大。”(学生记者团 黎家宏 代斯琪)

编辑:一戈  / 审核:一戈  / 发布:一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