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科大报》千期

分享到微信 ×
打开微信“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校报千期】优秀应拓展 评论当跟进
文:肖鉴昌 图:肖鉴昌 来源:离退休工作处 时间:2014-12-08 3168

  随着岁月的流逝,校报经过五十多年几代编采人员不懈地努力和追求,现已出版1000期。在这1000期中,我因在《成电》院刊供职8年,曾为100多期校报既尽过心力、洒过汗水,也留下了一串串前行的脚印。也许是同行有太多甘苦相知的缘故,我对当下电子科大报的进步与发展多了一份深情的关爱。当得知它在校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全国高校校报评比中,荣获全国高校优秀校报之一,我喜不自胜。我是校报的忠实粉丝,几乎每期必读的。我在它的字里行间,寻觅与探索它的“优秀”何在?经过我反复思索,觉得它有三大优秀值得尊重并往后继续伸延。请允许我简述对三者的体会。

  第一,校报除报道教职工教书育人与科研的成就外,以面向学生为主作为办报方向,突显了校报特色。我在《成电》院刊时,曾与成都各大学的校报同仁交流校报应面向谁?当我提出应面向学生时,有人质问我:教职工怎么办?我说,教职工也要教书育人,既然要教书育人,不就是面向学生吗?可喜的是,而今的校报在这方面,不惜以大量的版面,浓墨重彩,多个角度,报导学生点点滴滴不断成长的过程。我仅举让我感受最深的两例:一是为怀念邓小平诞辰110周年,校报以整个版的版面刊登了“90后眼中的邓小平”。他(她)们或从一条路变迁的故事,或听家力长辈们讲述在吃穿用上,如芝麻开花——节节高的幸福故事。尽管学子们对幸福有不同的理解,但“饮水要思源”,源自邓小平的改革开放,从而感到邓小平就在身边”,树立感恩社会的思想。二是校报以五个版的版面报道了“暑期实践”。6000余名学子把这次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当成施展才华、磨练意志、自我修为、实践成才的大课堂。上千余名成电学子支教老少边穷地区,以稚嫩之躯体会民众之苦,既深刻地了解了国情、社情,也更加坚定了报效祖国、回报社会的信念。支教的学子们目睹山里的孩子,渴望知识、渴望走处大山,有的学子泪如雨下,说是自己才是被支教的,心灵得到了净化。20名学子在井冈山革命传统教育基地,看到当年毛泽东、朱德同军民一起,从几十里外挑梁上山共克时艰,把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牢记在心里。校报就是这样,把以面向学生为主作为服务对象,而且通过教学环节服务到位,图文并茂地把校报特色展现得淋漓尽致,使我感同身受,不亦乐乎!

  第二,拥有一支朝气蓬勃的学生记者团。它的出现既是一个有利于学生成才,又有益于提高校报质量的善举。就学生记者而言,通过采访教师和学生,不仅写出了不少栩栩如生、光彩照人的人物通讯,而且在采访教师教书育人中的无私奉献精神时,受到了一次爱的教育,净化了自己的思想。同时,经过四年的新闻采访实践,到毕业时将成为兼有专业知识与新闻知识的“双学士”。在大学生就业难的当下,学生记者将多一项就业的选择,何乐而不为!

  就编辑部而言,也有三益在手:首先,因学生记者提供了大量的稿件,可腾出手来,用更多的精力策划和采写每个时期重大的新闻报道内容与美化版面,有益于提高校报质量;其次,向社会输送了当下短缺的新闻人才;再次,学生记者积极参与校报工作,为继承与发扬全党办报的光荣注入了新的内涵。这是编辑部言传身教,用心培养训练一批又一批学生记者而取得的丰富成果。

  第三,“校园观察”专栏办得好。这个专栏的记者主要是学生。由于作者朝夕处在学生中,即使在学生中出现某些尚在萌芽状态的所思所为所难的问题,作者也能及时捕捉,且以独到的己见及时回应,往往可以起到编辑部所不能起到的作用。学生记者王汉斌所写《“文明离校”是毕业前的“最后一课”》,倡导大学毕业生“文明离校”,把清洁宿舍作为“文明离校”内容之一。无独有偶,《人民日报》7月8日第20版即以《怎能给母校一片狼藉》为题,用图文揭露了河南省郑州市某大学的离校毕业生寝室内垃圾遍地、味道刺鼻、损坏桌椅等公共财物的不文明行为。    

  作者立足成电,敏锐地洞察到大学生毕业离校普遍存在的不文明行为,因而著文提出要善始善终,要“文明离校”,其评论价值即在于此。

  最后,我建议校报加强评论的宣传。评论是一个报纸的旗帜。它起着引领和指导学生走好人生之路的重要作用。愚意以为加强评论宣传可从两方面入手:一是把“校园观察”改为“学生论坛”,既使它成为学生自我教育的一种形式,又是学校领导倾听学生真实声音的一个窗口。二是增设“教师讲座”评论专栏。作者来自两个方面:一是专业课教师如发现学生在学习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可及时通过“讲座”引导学生如何正确进行学习。二是肩负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如马列主义教师、德育教师、辅导员及编辑等 ,教育学生如何立德树人。在当前这个价值多元、信息多变的时代,大学生受多种社会思潮的影响,极个别大学生甚至出现价值迷失和道德失范的问题。因此,校报理应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评论的形式反复向学生讲解,让他们高度认同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准则,内化为心,外化为自觉的行动。校报作为立德树人的载体,为把它办得更加引人入胜,优秀应拓展,评论当跟进,才能成为师生爱不释手的读物。这就是我一个老报人、一个校报的忠实读者,对校报出版1000期的祝贺,以及一点不足为训的进言。

  (作者系我校离休干部,曾任电子科大报编辑部主任)

编辑:林坤  / 审核:林坤  / 发布:林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