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

分享到微信 ×
打开微信“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建设一流本科】科教融合型教学团队“信号与系统”课程组开展教学研讨
文:何翔 图:何翔 来源:信通学院 时间:2022-05-10 2970

   4月27日,“信号与系统”课程团队开展教学研讨会,研讨会由课程首席吕幼新教授主持。信通学院副院长凌翔教授、课程组杨建宇、朱策、武俊杰、姚佰承、何茜、史创、程婷、吴慧娟、崔宗勇、张蔺、李小龙等骨干教师代表,校本科教学督导组专家高正平、张鹰、孙云卿、姜书艳参加研讨会。

aa7243a0d3cae47751d5998f6e85fa2.jpg

  吕幼新向督导组专家介绍了“信号与系统”课程组的建设与发展历程,“信号与系统”课程组坚守科教融合的团队建设方针,在学校的领导下,经过二十余年的探索与实践,已发展成为一支数量多、教学水平高、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教学队伍,其中高级职称50人,其中包括2名IEEE Fellow等高层次人才,吸纳并培养了青年教师18人,课程组老师多次获得唐立新奖教金、五粮液奖教金、青年教师教学竞赛、课程思政微视频大赛等奖励。

  近年来,“信号与系统”课程组通过汇聚“以学术为核心”的任课教师队伍,将创新精神根植于本科教学课堂,通过开设探究式小班教学,教师们有了发挥自身学术的空间,把各自在科研方面的看家本领结合到教学中,通过“信手拈来”的案例分析,让学生深刻领悟到理论在工程实践中的重要意义。“信号与系统”课程组把“以兴趣为导向,着力提升学生思考力”作为目标,鼓励学生自发、自主地探索,使创新精神贯穿教学活动之中,“信号与系统”课程成为了一门理论教学与工程实践相结合,能激发学生兴趣,能有效提高学生思考力的学科基础课,2020年被评为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线下)。

  在课程研讨环节,雷达专家杨建宇教授以本学期“信号与系统”课堂教学为例,分享了学生主动学习的成果,学生结合国家航天工程实例,将“信号与系统”课程中信号分析案例制成了可视化的PPT,既增强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又激发了其他同学的学习兴趣。在授课过程中,杨建宇教授利用雷达系统工程实例,引导学生思考工程技术背后运用到信号与系统的相关知识,既培养了学生创新意识,又让学生讲出了背后的故事,同时激发了学生科技报国的热情。IEEE Fellow朱策教授结合自身海外教学经历,分享了归国后给本科生授课10余年的点点滴滴。他提到“信号与系统”是一门“桥梁”课程,是连接数学世界和工程世界的桥梁,是引导学生从数学思维转变为复杂工程问题分析思维的重要课程,在课堂上首要问题是激发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的兴趣,不执着于数学运算,要理解其背后的物理意义。有近10年海外求学工作经历的史创博士,到校后主动加入到“信号与系统”课程组,他分享了四年来积极参与课程教学改革、教研相长的感悟。青年教师代表、《Nature》第一作者姚佰承教授分享了他在“信号与系统”课程授课过程中的感悟,如何将科研实例带到课堂教学中,将科学前沿与课堂教学紧密结合,并通过把自身在成电的成长经历作为案例去引导学生,解决学生在主动学习过程中“不够吃”和“吃不饱”的问题。

c22b34e014856d0cefe25db9e039f0b.jpg

  校督导组张鹰教授也与课程组老师们分享了自己近20年讲授“信号与系统”课程的感悟,与青年教师进行了思维的碰撞。他指出“信号与系统”既非数学课也非物理课,更像是一门哲学课,它在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对世界进行观察,比如时域分析是对世界表象的观察,频域分析是对隐藏在表象后另一个世界的挖掘与描述,我们要逐步引导学生习得观察世界的方法。

  孙云卿教授指出,课程组非常重视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形成了结构合理的教学队伍,建成了科研与教学相融合的教学团队,同时在教学改革层面发挥了示范作用,取得了很好的成绩。高正平教授指出,在新工科建设的背景下,“信号与系统”课程组掀起了课程质量革命,通过与科研实例结合的探究式教学模式唤起了学生的好奇、激发了兴趣,让同学们产生了知识的“饥饿感”,调动其积极性,主动汲取“养分”,让学生“吃得饱”。

  督导组还认真查阅了学院基层教学组织建设相关文件、“信号与系统”课程档案、往期教学研讨视频、新闻报道等资料。


编辑:肖洁  / 审核:林坤  / 发布:林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