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学术

分享到微信 ×
打开微信“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基础院董帆教授团队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研究成果
文:基础与前沿研究院 图:基础与前沿研究院 来源:基础与前沿研究院 时间:2022-03-03 12633

  3月1日,我校基础与前沿研究院董帆教授团队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最新研究成果“Subnanometric alkaline-earth oxide clusters for sustainable nitrate to ammonia photosynthesis”。

  该工作通过在TiO2纳米片(TNS)表面原位负载BaO亚纳米团簇(BaONCs),实现了高效的光催化硝酸盐还原合成氨,表现出优异的性能。我校基础与前沿研究院董帆教授为论文通讯作者,李解元研究员为论文第一作者,电子科技大学基础与前沿研究院为论文第一单位。

  由于N2分子具有极高的解离能和极低的溶解度,现有N2还原合成氨反应(N2RR)的催化效率较低。本文开发了硝酸盐还原合成氨(NO3RR)的新工艺路线和BaONCs-TNS高性能催化剂,采用太阳光驱动的光催化技术,实现了硝酸盐废水向铵根的高值定向转化,并在模拟实际废水中验证了该合成氨路线的可行性。

  本文首先在光催化NO3RR反应溶液中原位加入Ba2+离子,实现了BaONCs活性位点的可控构筑(图1)。

董帆-1.jpg

图1 BaONCs-TNS催化剂的原位构筑(图片来源及版权:Nature Communications及论文作者)

  通过建立系统的反应测试条件和完整的性能评价体系,本文进一步对BaONCs-TNS的光催化NO3RR性能进行测试,其产氨速率达到了11.97 mol gmetal−1 h−1 (89.79 mmol gcat−1 h−1),合成氨选择性97%,实现了大于72小时的稳定产氨(图2)。上述性能在光催化合成氨领域中表现出极大的优势,且超越了部分电催化合成氨体系。

董帆-2.jpg

图2 光催化NO3RR性能测试(图片来源及版权:Nature Communications及论文作者)

  结合原位EPR,原位红外和反应动力学计算,本文对硝酸根还原合成氨反应机理进行了解析,明确了反应物、中间产物、终产物及反应活性物种的生成和演化规律,提出了NO3RR反应机理的调控策略(图3)。

董帆-3.jpg

  图3 光催化NO3RR反应机理解析(图片来源及版权:Nature Communications及论文作者)

  最后,考虑到硝酸盐在废水中广泛分布的情况,将这一合成氨反应体系应用到模拟实际废水中。通过分别向反应溶液中加入有机污染物、阳离子和阴离子污染物,研究发现NO3RR路线的产氨速率和选择性在上述条件下均得到了基本的保持,表现出了较强的环境适应性。

董帆-4.jpg

  图4 NO3−RR反应路线在模拟实际废水中的可靠性测试(图片来源及版权:Nature Communications及论文作者)

  本研究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20YFA071000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1822601、22176029、22006009)、四川省杰出青年基金(2021JDJQ0006)等的支持。


  论文信息:

  Jieyuan Li, Ruimin Chen, Jielin Wang, Ying Zhou, Guidong Yang & Fan Dong*, Subnanometric alkaline-earth oxide clusters for sustainable nitrate to ammonia photosynthesis, Nature Communications, 2022, 13, 1098.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2-28740-8

  作者介绍:

  董帆,电子科技大学基础与前沿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982年8月生,2010年6月博士毕业于浙江大学,香港理工大学访问学者,从事环境与能源催化方面的研究。入选国家青年人才,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四川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获得省部级自然科学奖和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和二等奖5项、中国环境科学学会青年科学家金奖等科技奖励10余项。担任Chinese Chemical Letters副主编、Environmental Functional Materials创刊副主编,Science Bulletin、Chinese Journal of Catalysis、物理化学学报、ACS ES&T Engineering等7本SCI期刊的编委/客座编辑和Frontiers in Environmental Chemistry专业主编。主持各类科研项目15项,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2项。在Nature Communications、Angewandte Chemie、ACS Nano、ACS Catalysis、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Letters)、Materials Today、Nano Energy、Applied Catalysis B: Environmental等期刊上发表论文200余篇,文章引用26000余次,H index为84。连续4年(2018-2021年)入选科睿唯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榜单和Elsevier中国高被引学者。

  李解元,电子科技大学基础与前沿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14年和2019年分别于四川大学获得学士和博士学位。从事大气污染控制及人工氮循环研究,入选电子科技大学“百人计划”。在Nat. Commun., ACS Catal., Appl. Catal. B: Environ., J. Mater. Chem. A等期刊发表论文80余篇,论文被引3700余次,H index为35,13篇入选ESI高被引论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国家重点研发子课题1项;担任SCI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hotoenergy客座编辑。

 

编辑:助理编辑  / 审核:林坤  / 发布:陈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