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科大报》千期

分享到微信 ×
打开微信“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校报千期】传递正能量 扩大影响力
文:王振兴 图:王振兴 来源:离退休工作处 时间:2014-12-08 4797

  《电子科大报》出刊1000期了,我们二千三百多位离退休教职工怀着对学校、对校报的深厚情感,表示衷心地祝贺,也代表学校关心下一代委员会表达对校报的祝贺之情。我们相信校报会越办越好。

  《电子科大报》从院刊到校报,从小报到大报,从不定期到半月报再到周报,多次获得先进报刊的表彰,现在已经成为全国高校优秀校报。从肖鉴昌、柳姿等老同志到后来的各个阶段,众多的年轻编辑们都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校报是学校形象的窗口,它既传达党和国家的声音,又是学校的喉舌。校报是宣传好人好事、汇聚和传递正能量的阵地,也是构建校园文化、宣传成电精神和培养人才的平台。校报对内外产生的影响力,特别是对内产生的凝聚力是很大的,是难以估量的。宣传部工作人员在媒体上所发挥的作用是很有价值的,并且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和敬重,大家应该为从事的工作感到自豪。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宣传先进人物,传递正能量,会点燃人们的激情,会给予人们积极向上、拼搏奋进、追求卓越的力量。成电时空,群星灿烂。忆当年,许多“明星”都曾在校报上闪亮登场。校报见证和记载了他们顽强拼搏,不断取得硕果的历程,也记录和反映着电子科大的发展史。20多年前校报就报道过当时刚刚进入而立之年,现在和我们零距离接触的校长李言荣院士、副校长王厚军教授等人拼搏奋斗的感人事迹,现在重读感触很深,特别是对年轻的学子会带来深邃的思考、无限的启示和想象。

  20多年前,学校提出要努力办成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大学。一流大学是靠一流人才和一流成果来支撑的。一流大学必需有众多的大师级学者和一批年轻的拔尖人才才能脱颖而出。表扬先进,为他们加油鼓劲,扩大他们的影响力,带出更多的拔尖人才,是校报的重要职责。为了加强对我校优秀教师、特别是拔尖的青年教师的宣传,校党委宣传部希望各单位大力进行推荐。校报编辑柳姿等同志进行深入采访,撰写了一批优秀人物,在校报和校外刊物上发表,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力。

  1994年9月28日,校报第398期登载了一篇报道李言荣教授的长篇通讯《从讲师到教授的飞跃》。文中写道:1994年6月,电子科技大学学术厅。由中国科学院院士刘盛纲校长主持的高级职称答辩会在这里举行……一位年轻人面对台下诸多学者,自信的眼神中透出几分睿智,沉着而干练地就研究方向——高温超导材料的主要科研成果进行了综合答辩。详尽的证明材料、活跃的学术思想赢得了一片赞叹声,他就是李言荣博士,也是目前电子科技大学唯一由讲师晋升为教授的青年学者……答辩会后,刘纲院士慈祥地对李言荣博士表示了欣赏之情,称赞其学术水平,表扬他工作做得很漂亮。是的,短短五年中,李言荣发表了四十多篇科学论文,其中在国际著名刊物上刊载了十篇。众多的专家、教授、院士都认为他的工作是创造性的,是一位精力充沛,思想活跃,创造性成果丰实的青年科学家……李言荣说:“在我成长的道路上,关心我、引导我、帮助我的伯乐太多了,我遇到了许多好老师、好专家、好领导。”

  报道生动地描述了李言荣的成果是靠勤奋学习、埋头苦干、奋力拼搏而产生的。他在吉林克服重重困难,不断提高学术水平。为了学到更多的知识,在冰天雪地中从单位骑自行车到吉林大学听课。一个南方来的青年,在寒冷冰雪的路途中,不断地摔倒,又不断地爬起来。他到车站接千里迢迢来探亲的爱人,听说火车晚点23个小时,就又返回去做实验,再到车站时,火车早已到站,面对茫茫人流,急着去寻找。那时不是现在的手机时代,面对妻子一路风尘的脸,几多愧疚,几多喟叹,而贤惠的妻子没有一句怨言……

  报道中提到,李言荣收到多个国家的邀请,他说:“搞科研不能闭门造车,出国是为了扩大见识,但我的根在祖国,出去是为了回国更好地工作。”

  1993年4月30日,校报第382期发表了《实现自我价值的天地》,对我校自动化系副教授王厚军博士的报道。文中写道:他是1403教研室党支部委员、自动化系党总支委员。1990年我校博士毕业后留校,是学校青年教师队伍中的一支新秀。“他用自己年轻的脚步踏出一条实现自我价值的奋进之路,获得了1991年部级专家优秀科技青年奖”。王厚军说:“我的主要精力是集中在科学事业上,为了完成国家的科研任务,苦点,累点也值得。年轻人应该以事业为重,不断追求进取,勇于开拓创新,为祖国和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我希望用自己的双脚,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

  我还重新阅读过许多在校报上出现过的先进人物,篇篇感人至深。我忽然想起20多年前最流行的一首歌,歌中唱到:“再过20年,我们来相会,伟大的祖国该有多美,天也新,地也新,春光更明媚。啊!年轻的朋友们创造这明天要靠谁,要靠我,要靠你,要靠我们八十年代的新一辈”。

  这20年,李言荣从讲师到院士,现在还担负起了校长的重担。王厚军也从副教授到教授到博导,现在也担负着副校长的重担。从他们身上我们可以感受到:只有顽强的拼博,才能把胜利的道路开拓;灿烂的明天在哪里,在今天的奋斗中,在自己的汗水中,在脚踏实地的苦干中。

(作者系我校离休干部,原党委宣传部部长,曾任电子科大报总编)

编辑:一戈  / 审核:一戈  / 发布:一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