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电讲堂

分享到微信 ×
打开微信“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觅道论坛带领学子感受上古世纪的中国文明
文:杨崑 图:李卓然 来源:数字文化与传媒研究中心 时间:2018-10-28 2959

  10月25日晚,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史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易华老师做客觅道论坛,在图书馆百学堂就中国文明的形成与创新为题进行讲座,带领同学们穿越古今,共同感受上古世纪的中国文明。

微信图片_20181027203936.jpg

  易华老师从我国近代著名的人类学家、考古学家和民族学家李济的两本著作《中国文明的开始》、《安阳》讲起:李济通过归纳殷墟商代文的特征(制陶业新发展、青铜铸造、文字系统、大墓及人牲、战车、石刻),发现这些特征文化很可能与中、西亚文化有关。由于战争和迁徙,商朝文明综合了东夷、西夏和原商三种文化传统。从这里,易华老师抛出了讨论中国上古史的中心问题:中国上古文明的成分中有多少是外来的,有多少是土著的等。

微信图片_20181027204053.jpg

  易华老师和同学们分享了他的关于安阳殷墟研究成果。他讲到:“长城是一条漫长拉链,可将中国一分为二,亦可合二为一:长城地带既是农耕与游牧分界线,更是会合区。”以长城地带为界来探对本土与外来因素,源自长城以内东亚都算本土因素,源自长城外大西北或中亚西亚南亚算外来因素。从殷墟出土的文物六畜齐备、出现了来自西亚的小麦作物;天与帝崇拜可能有共同起源;武器铸造的传播;殷墟统治阶级热衷田猎几个方面印证了中国上古文明和中亚、西亚文化的紧密联系。三千余年前殷墟这样遗址在东亚绝无仅有,在世界范围亦屈指可数。对大致同时代中国商代、埃及新王国、西亚赫梯、欧洲迈锡尼文明进行比较分析,四者之间存在远距离互动与影响。

  易华老师认为:中国与世界不是并立的。人类历史上曾经存在各种类型的“交往网络”、“共生圈”或“共同体”,只要大于一个洲就可称为世界体系。先秦时期或夏商周三代,交流和战争不超过传统中国范围。秦汉至清中期中国整合为大一统帝国,成为亚洲朝贡体系的中心。近代以来,东亚朝贡体系瓦解,中国被纳入现代世界体系中。中华文明的发展受到本土和外来的共同影响,传播论和进化论并不总是对立的,传播亦是文化进化的动力或方式,只有将两者结合才能阐明三代文化的起源与发展。聚合与离散(convergence and divergence)是全球史另一个重要研究视角,青铜与游牧文化的离散和中国民族文化的聚合是两个极好的例证。离散如裂变反应,是文化传播或扩张的主要形式;聚合如聚合反应,是文化进化加速的根本动力。

微信图片_20181027204222.jpg

  讲座最后,易华老师和同学们交流了关于中国文明作为复合文明形成的历程及共性与个性创造的看法,提出上古中国在世界之地位是明确的,中国文明虽有特色但更有共性,一直是世界文明的有机组成部分。


编辑:助理编辑  / 审核:罗莎  / 发布:罗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