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一流本科

分享到微信 ×
打开微信“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新工科】坚持科教融合 项目引领 生命学院科研育人“脑智明珠”计划有力推进
文:王睿、权凌 图:权凌、王睿 来源:生命学院 时间:2023-10-11 3726

  随着2019年电子科技大学启动“科研育人新工程教育计划”专项建设,“科研育人”新工程教育改革建设驶入快车道,人才培养工作稳步前行。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尧德中教授带领的神经工程与神经数据团队,瞄准真实科技创新与社会需求的高水平科研项目,设计开发出基于项目的课程群,凝练出了全新的科教融合科研育人“脑智明珠计划”。项目自2020年秋季学期开始实施,已经实施三期,来自全校13个学院近500人报名,反响热烈。通过筛选,共90名学员先后进入计划培养,在对管理、教学、项目三维度的满意度调查中,95%学生评价非常满意。项目参与广度、吸引学生所覆盖的学院范畴、学生获得感、教师成就感等在校内均首屈一指。

  项目坚持“科教融合,项目引领”,强调“高水平科研团队、高水平科研平台、高水平科研课题”整装落地第一课堂,构建科教融合的核心课程群;紧扣育人本质,设置富有吸引力的“通关项目”,强化逐级挑战,磨炼学生集智攻关、守正创新的科学精神;辅以思政护航体系建设,输入、输出并进,培养学生个人发展与国家发展同频共振。


合照1.jpg

合照3.jpg

合照2.png

科教融合 · 课程建设启明智

  以“唤起好奇,探究知识”为出发点,优选脑科学与类脑智能相关的重要支撑课程,开展项目导向的脑科学及类脑智能基础教学和技能实训课程,为通关项目奠定理论基础和工程训练能力。它改变原有的“灌输型”课堂讲授,着重以项目和实训为引领,强化课程设计,触发学生自发思考学科背后的实际内涵,实现“科研项目”转化为“核心课程”,融入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同时整合四川脑科学与类脑智能研究院(学院与成都市温江区联合共建)和电子科技大学成都脑科学研究院临床医院(成都市第四人民医院)等资源,构建专门的脑科学科研育人大平台,第一课堂课程设在教室、实验室,也设在研究院、医院。

微信图片_20231011144849.jpg

学生课程学习和项目实践实录

  以“第二课堂”为主体的“科研育人”模式,存在碎片化、不系统、影响因素多、育人效果不稳定等问题。针对这个关键问题,“脑智明珠”项目以高水平科研团队为依托,设计开发贯穿本科教育全过程的、基于项目的核心课程群,由科研团队成体系投入核心课程教学工作,将科教融合育人落地“第一课堂”,重构本科课程体系与培养方案。

  生命学院党委书记李文远介绍,“脑智明珠”项目负责团队定期举行组内或扩大两种模式的教学研讨会,与时俱进更新核心课程和通关项目体系,现已形成较为完善的教师培训制度、班主任考核制度、项目阶段性成果验收制度等,保障项目执行有章可循,优化传承。与此同时,脑智明珠班级定期举办班会,老师们一一解决同学们在项目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疑惑与难题,并鼓励同学们在科研道路上披荆斩棘,直面挑战。项目组还推出“学霸说”栏目,集结各大学霸的秘笈,为学术科研新人们的科研学习之路指明方向。

研讨会.jpg

教学团队教研活动

retouch_2023101114350507(1).jpg 

01班02班主题班会

项目引领 ·  通关挑战促发展

  项目负责人罗程教授介绍,“脑智明珠计划”以“激发潜能,个性发展”为目标,筛选了项目组承担的高水平科研项目中趣味性强和展示度高的科研课题,以“通关项目”的形式融入六个学期的教学环节全过程,鼓励学生自由探索未知领域。

  通关项目分“初、中、高”三个阶段实施,逐步进阶,后续阶段依赖前一阶段成果,各阶段综合应用相应阶段课程知识点,最终结合毕业设计,完成一个兼具深度和展示度的项目成果。初级阶段教授学生的基础理论和工程知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中级阶段培养学生使用现代工具的能力、设计和开发解决方案、项目管理的能力。高级阶段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研究、沟通和展示的能力。培养过程桥接高水平学科竞赛和学生创新创业项目,阶段性成果具备可视化,形成通关-产出-反馈的良性循环。

通关项目.png

四个挑战性项目

  项目实施以来,“脑智明珠”班级同学们有条不紊地开展课程学习、项目研究。同学们以课程为契机,深入生命学院各科研团队实验室,与导师、师兄师姐开展深度交流,进一步以主试身份参与实验,体会科研过程,进行以探究为基础的学习。据统计,以项目为依托的全国生物医学工程创新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大赛、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等竞赛中,项目组同学参与率已过半。“脑智明珠”计划还设置考核评优答辩会,表彰阶段学习中涌现出的优秀个人,向广大师生展示计划培育第一阶段成果,激励更多同学开拓进取,不断提高科研创新能力。

pingyou2.png

阶段考核评优答辩会

微信图片_20231011130915.jpg

学院领导为闯关成功学员和优秀学员代表颁发荣誉证书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道阻且长,行则将至’,随着对专业知识的深入学习,我愈发感受到以脑科学与类脑智能为代表的生物医学工程行业的无限魅力。”来自生命学院的刘骁郦同学从加入项目以来,善于积累、乐于实践,在第一阶段的学习中学以致用,积极参与科研竞赛,作为队长带领团队斩获多项国家级、省级奖项,拥有一篇已发表一作论文和一篇在投论文。不仅如此,在项目组中积累丰富脑科学领域知识的他,还作为学院代表参与录制了科普视频《磁共振并没有那么抽象》,努力消除大众对这一领域的误解。

思政护航 · 实践引领勇担当

  以“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指导思想,思政教育充分融入项目育人全过程,夯实学生科学家精神培养。“脑智明珠”计划成立以学院党委牵头、“脑智明珠计划”科研育人项目成员为主、学生工作队伍为辅,协同配合的思政工作队伍。响应国家“四个面向”号召,围绕主题“Science Not Silence”(科学不再沉默)进行班级文化建设。班级设置有原创杂志,同学们自主进行编创设计,记录自己在项目中成长探索的关键节点,凝聚班级力量,传承班级理念。项目以脑智科普系列活动为主线,面向大、中小学生及社会公众进行项目内涵推广,帮助学生在“输入”向“输出”转化的过程中,感悟个人发展与国家发展同频共振。

retouch_2023101114085073.jpg

班级文化建设活动

retouch_2023101113354596.jpg

原创班级杂志

  “脑智明珠”实践队,联合四川省科技馆、都江堰锦康唐氏综合征残疾儿童助残服务中心,以探寻古今科学文化奥秘为内核,于2022年6月21日至8月30日期间走进四川、安徽等六省十地,通过实地考察、线上调研、科普宣讲、科学家访谈、社区服务等形式,线上线下并行地开展为期70天的社会实践活动,既服务地方经济文化发展、推动前沿科学传播,更促使大学生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与时代同呼吸,与祖国共命运。

hongse.jpg

实践队员们前往各自家乡红色遗址

hongse2.jpg

制作红色科学家生平故事册及关于科学家精神传承现状调研报告

图片3.png

联合四川科技馆开设科普“云课堂” 

图片4.png

原创《大脑家族》科普舞台剧

  2023年暑假,“脑智明珠”实践队在生命学院罗程教授、辅导员权凌老师的带领下,开展了一系列健康知识科普实践活动,致力于探索“高校 + 康养中心 + 社区 + 媒体 ”的科普新范式。以电子科大国家大学科技园(国家级平台)为中心,向其属地的社区进行辐射,组织开展系列科普活动,跳出传统的单点科普模式,在电子科大科技园所辖社区构建专业科研人员与社会民众之间良性互促的沟通环路,在社会全年龄结构营造科学文化氛围,形成持久影响力。

  在温江区永宁街道杏林社区,实践队成员为“杏好有你乡村儿童之家”3个班级的120余位小朋友开设了为期2天共计10个课时的生命科学系列科普课程,以游戏、互动问答等方式激发小朋友们对脑科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太保家园·成都国际颐养社区,实践队员为老年人带来了电子游戏健脑设备体验活动,利用科学手段进行训练,延缓认知衰退;在青羊区王家塘军干院,实践队员开展脑健康知识讲座,开发帮助老年人锻炼记忆和表达能力的互动画册《心灵秘境的回忆》,让科学知识和方法介绍不再抽象,让长辈们对科学知识可触可感。

bee21c32293bcbd23984020f5125ebb8_94475.p

脑智明珠实践队员为社区开设脑智科普课堂

76bd6a1045e06f755887b14cca35d14a_94475.p

队员带长辈们体验生命学院脑-器交互团队研发的运动训练游戏设备

zuihou.png

                                    实践队帮助长辈们使用画册进行回忆                              举办脑老化健康知识讲座 

   “脑智明珠”实践活动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中国青年网、中国大学生在线、四川省科技网等主流媒体深入关注报道100余次;自创公众号“同心致远UESTC”,融合新媒体广泛宣传;制作科学家访谈、科普舞台剧、科普课程和关爱“唐宝宝”等4个公益视频,其中2部被电子科技大学B站官方账号转载;研发2套原创科普教具并以线上云直播的形式开设6课时的沉浸式新科普课程,共计吸引13.3万人收看,努力营造浓郁的脑科学科普知识氛围,获得了来自社会的良好评价。 

  “脑智明珠”计划以富有吸引力的“通关项目”为引领,以重要的“核心课程”为基础,以多元“实践考核”要求为辅助,紧密结合“理论基础+技能训练”,培养学生科研能力,接受科研素养熏陶,实现综合能力提升。在未来,项目组将继续以“四个面向”为引领,借鉴国际工程教育改革和国内“新医科、新工科”教育改革最前沿高校的先进理念,坚持“创新与实践能力培养贯穿全过程”的培养理念,努力构建具有电子科技大学特色的医工交叉高水平科教融合人才培养体系。

编辑:李果  / 审核:李果  / 发布:陈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