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

分享到微信 ×
打开微信“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研究生教育研讨】弘扬优良师德师风,做新时代好老师
文:学生记者团 许莹莹 来源:学生记者团 时间:2020-12-07 3472

【编者按】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研究生教育的重要指示精神,落实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激励广大导师做研究生成长成才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学校面向全校研究生导师发起“做新时代好导师”主题征文活动。经过评审,材料与能源学院张亚刚、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游飞、基础与前沿研究院董帆、马克思主义学院叶本乾、资源与环境学院王华等五位老师获得了一等奖。我们从他们文章中节选了部分内容,分享他们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育德的动人故事:

与青年学生、社会需求站在一起

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游飞

微信图片_20201207154014.jpg

  “走在校园的路上,听到学生‘老师,您好!’的真诚问候,作为老师,我感到无比幸福。”游飞自2012年在电子科大担任副教授至今,怀着对学生的真心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用心守护学生,关爱学生成长,培养了一批批优秀的电子信息人才。

  在科研领域,游飞所在的研究高效率功率放大器设计的团队成果丰硕:持续发表多篇高水平文章,获得同行的广泛引用和认可;团队在IMS国际学生功放竞赛中获得第一名的成绩;团队形成了对功放设计理论的独特有效认识,支撑某世界500强企业解决最前沿的工程理论问题。但是,游飞也立足现实,充分反思,他认为,团队在设计功放的关键芯片与核心器件仍然受制于人,设计工具和测试设备全靠进口,这与接连被制裁的华为与中芯国际相对应,如同一个同质的缩影。“高校老师兼具教师与科研工作者的身份,尊师重教的社会氛围和新时代要求双重叠加,使命在召唤。”他感到责任重大。

  游飞重视学生的社会实践,强调在科研之中对接国家需求。企业一线有很多科学与工程问题亟待解决,但是当代青年教师如果缺乏与企业实践的直接互动,对产业改造与升级如同隔岸观火。在与某世界百强企业的长期技术交流与合作中,游飞所在的团队定位企业的一些关键技术问题,不但从中汲取科研养分、始终跟踪最前沿的研究,还能辩识出来自于一线的真正技术痛点,针对性地提出创新解决方案,并促进团队的科研布局调整,使得技术与企业实践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游飞重视倾听学生的声音,关注学生的学业与就业前景。在给研究生开题时,他照顾其个体需求,激发其奋斗动力,兼顾项目研究需求与自身工作完整验证的平衡,积极对接就业市场的企业需求,使其反映在课题设计中,为学生就业增添砝码,也间接为企业培养一些能够针对性解决问题的热点人才,这也符合培养什么人,做什么科研的新要求。

  游飞本着“部分青年学生的彷徨和放弃实乃为师之惰”的观点,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思想引领。他们正在尝试,把主动联系游飞等教师的本科生集合成一个研究小组,以一个长期的课题来牵引,通过2年、3年围绕同一个主题的接力研究来形塑知识和传递科研方法,托举本科生的成长。

  “与青年学生站在一起,与企业需求站在一起,与国家战略站在一起,这是我们高校老师应该努力满足的职业要求。”为当好真正的师者,游飞不断反思,努力前行。


点亮青春路上那一盏灯

材料与能源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张亚刚

微信图片_20201207154112.jpg

  “研究生阶段的培养是一个人心智逐渐成熟的关键期,但常会遇到挫折、迷茫、沮丧和困惑。我愿意为他们点亮青春路上那一盏灯。”张亚刚如是说,也在教学中如是而行。

  张亚刚关注“90后”学生的特殊性,采取与之相对应的方法进行培养。张亚刚认为,研究生们多为“90后”,由于成长环境、行为和思维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们朝气蓬勃,做事不设条条框框,容易打破常规;接触的信息更广,知识面更开阔;涉世不深,所以不太圆滑世故;在相对优越的条件中长大,缺少在艰苦环境中的磨练,团队精神和协作精神有待提高,同时也比较容易冲动。这就对教师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古语所言“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张亚刚在润物细无声中,春风化雨,引导同学们理性思考从而水到渠成地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在培养学生中,张亚刚注重行之有效、方式恰当。摒弃传统的居高临下的说教,张亚刚真正走进同学们的心里,做学生的良师益友,用真情实意打动学生,用高尚的人格感染学生,用真理的力量感召学生。

  张亚刚回忆自己所遇到的良师时深深动容,他亦将良师带给自己的启迪应用到自己的教师生涯之中。当学生遇到困难、挫折时,他会让学生做一些擅长的、相对容易的事,帮助他们找回自信;当学生松懈怠慢时,他会毫不犹豫地敲打警醒,在学生迷失偏航时,他会坚决果断地让他们悬崖勒马,回头是岸。

  “心中有爱、眼中有光、手中有戒尺,与学生共成长,与家国共成长,我愿做他们青春路上那一盏灯,伴他们同行,照亮前行的路。”张亚刚说,桃李满天下虽然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事,但做老师最大的荣耀和成就,一定是培养出了一批比自己更优秀的,对国家、对人民都做出贡献的栋梁之才。


成为学生心中的灯塔

资源与环境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王华

王华.jpg

  “曾经我是一名学生,漫无目的地遨游在知识的海洋,遇到了很多像灯塔一样的老师,正是他们的正确指引,才使得我能够不断的成长进步。如今,我有幸成为了电子科技大学的一名博士生导师,在潜心科研的同时肩负起了教书育人的重担。我在慢慢学习,如何成为一名好导师,如何成为学生心中的指路灯塔。”来到成电两年,王华招收了两届研究生,将“立德树人”落到实处,是他作为一个导师的职业追求。

  王华希望在学生心中埋下科研的种子,然后将其培养成参天大树。“这是一个漫长又艰辛的过程,但我做好了准备。”他曾邀请到麻省理工学院Michael Fehler教授做客成电的“人文交流月”,并鼓励学生多和Fehler教授交流。他也和学生讲述自己在MIT求学时的见闻,让学生们了解外面世界的广阔和科学的乐趣。当学生脸上带着光、写满了对科研道路的憧憬的时候,王华感到无比满足。

  在培养学生科研素养的同时,王华也注重对学生人文关怀的引导。王华谈到,导师和研究生的关系因为团队的形式更加密切,优秀的导师亦师亦友。他认为,作为导师,要鼓励学生多汇报科研进度,解决他们的困惑,使他们的科研航行更明确更顺利;作为朋友,要适当关注学生的生活和情绪,为他们营造轻松愉快的科研氛围。

  王华认为,“成人”比“成才”更为重要,因此,他注重研究生品质的培养。他希望培养出的学生不仅具备科研能力,也具有崇高的道德品质。“心灵纯粹的人才会舍小利成大义,才能运用自己的科研能力造福国家,造福人类。”王华如是说。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王华注重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科研理想,从而培养真正的国家栋梁。

  “我会努力成为一名好导师,成为学生心中的灯塔,照亮他们未知的科研航线,指引他们停靠到属于自己的港湾。”王华表示,自己很荣幸能够学成归国,成为导师队伍中的一员,为党和国家培养高层次人才,他也希望,能够指引学生学习更多的知识,看见更广阔的天空。


相信每个学生都天生其才

基础与前沿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董帆

微信图片_20201207154236.jpg

  “李白曾说:‘天生我材必有用’,但是对于刚进入研究生生活的很多学生来说,大多数都不知道自己的兴趣点和性格特长,对未来生涯的规划还犹豫不决,甚至自己为什么选择读研究生都可能只是一种从众心理。”董帆谈到了部分研究生的现状,也以“相信每个学生都天生其才”的信念,做新时代好导师。

  对于自己指导的研究生,董帆用一种天生其才的信念去信任自己的学生,相信学生个个都能成才,他认为这样的做法有助于学生树立自尊、自强和成功的信心。对于不同性格与特点的学生,董帆因材施教、分类指导,制定个性化培养方案。他谈到,有些学生需要耐心指导,有些学生需要大方向把握,有些学生更需要鼓励,有些学生更需要压力。在他的教学中,他一直践行着这样的信念,多年来培养学生也取得显著的成效。

  在学生心目中,董帆是一个可以培养“千里马”的“伯乐”老师,学生们表示非常庆幸能够遇到董帆。董帆注重培养学生对科研的兴趣,挖掘学生的潜力。启发学生自觉接受培养目的,认清培养目标,成为综合素质优异的高级人才,这是促使学生刻苦钻研的动力。他引导并安排学生自觉去查阅文献,抓准研究切入点,发现研究兴趣,撰写专题报告。对于有志向继续深造读博士的硕士生,他协助其确定明确的目标,指导学生发表高水平论文,推荐他们赴海内外名校深造。同时,他也进行跨校区、扩学科联合培养研究生,利用国家重点科研项目,利用国内外学术交流机会,通过学术论文写作等方面对学生的沟通、表达、逻辑、写作和演讲这些综合素质进行培养。

  董帆对学生除了严格要求外,也全面关心、爱护和信任学生,理解和帮助学生在科研和生活中遇到的难题,同时给予学生精神鼓励。

  “做好一个新时代好导师,培养研究生的科研能力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发掘他们的科研潜力,引领他们逐渐清晰自己的人生规划,信任自己的学生天生其才,树立他们对人生自尊、自强和成功的信心,也是很重要的标准。”董帆希望,自己不仅成为学生的研究生导师,也能成为他们人生的导师。


构建新时代导学关系

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叶本乾

微信图片_20201207154307.jpg

  “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在研究生教育中,导师之于研究生的关系绝不仅仅是知识传授的关系,更肩负着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的重任。”叶本乾在研究生培养中注重“导”与“学”的关系。他认为,建构师生民主平等、理解尊重、关系融洽的良性互动导学关系,是加强研究生培养和教育的基本要求。

  叶本乾认为,导学之间要做到“平”。“平”主要体现在人格平等、法律平等。人格平等、法律平等是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重要基础。导学关系是双向互动关系。只有在相互尊重、相互平等的状态下,导师与学生的沟通交流才能奏效和有效。只有实现人格平等、法律平等,导学活动才能凸显其教育价值和教育意义。

  同时,他也认为导学之间要维持“亲”。“亲”主要体现在情感层面,即真诚包容、和谐融洽,构建亲切和谐的导学关系。和谐融洽的情感关系是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基础。导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不仅仅局限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固有角色。

  此外,他也谈到,导学之间要保持“清”。“清”主要体现在道德层面,即划清界线、严守底线、不触红线,构建清清白白、纯粹干净的导学关系。对导师而言,所谓“清”,其一是保持距离。老师亲近学生的同时要划清师生界限,不越线越权,保持师生关系清白、纯洁。其二是公道正派。老师要率先垂范,以良好的思想品德和人格魅力影响和鼓舞研究生,立德树人,铸魂育人,保持双方利益关系融洽。

  “构建良好和谐的导学关系,‘平’是基础,‘亲’是保障,‘清’是关键。”叶本乾认为,良好的研究生与导师关系构建,急需建设好导师队伍,也需要切实提升研究生的综合素质,优化研究生培养环境,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研究生教育强国作出重要贡献。叶本乾以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承担研究生成长成才的指导者和引路人为重要使命,走在立德树人的路上。



编辑:  / 审核:  / 发布:陈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