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实

分享到微信 ×
打开微信“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纪实】在传承中创新,让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
——电子科大探索“电子信息+”文化传承新模式
文:罗莎 学生记者团 王宏伟 图:艺术中心 来源:新闻中心 时间:2019-01-04 5978

  经典曲目《白蛇传》登上“成电舞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川剧大师肖得美登上“成电讲坛”;“画脸谱”快闪和体验活动吸引师生纷纷驻足,“开洋腔川剧社”吸引外国留学生成为川剧传承新秀……在电子科技大学,川剧的声音和身影已经屡见不鲜了。

6.jpga93dc58debb80ee68e1793c6874610b6.jpg11.jpg

  理工科大学唱川剧,这可不是一时的心血来潮。近日,电子科大川剧文化传承基地获评第一批55个全国普通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之一。这也就意味着,将来在舞台上下、课堂内外,电子科大师生将会有更多的机会与川剧亲密接触。

  电子科大党委副书记申小蓉表示:“培养既有科学素养又懂艺术的新工科人才,更能适应新时代社会发展对高素质综合人才的需求。专业知识决定了技术型人才能飞多高,人文素养和家国情怀却决定了他能走多远,学校通过引进和弘扬区域文化,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效果,培养学生建立民族文化自信,让更多青年学子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受益者和传承者。”

引进来:“歌”“舞”探路,“川剧”进校园弘扬家国情怀

  作为教育部直属、“双一流”建设重点大学,“让科学插上艺术的翅膀”是学校立足精英人才培养定位,开展文化育人的重要工作理念。近年来,学校与地方政府、艺术院团广泛合作,坚持开展文化进校园、进课堂工作,至今已坚持六年之久。

  六年来,电子科大先后建立了“川江号子”“ 博巴森根”和“川剧”优秀文化传承基地等三个基地,形成以“歌”“舞”探路,川剧走进校园的传承创新体系,为精英人才培养营造了丰厚的文化沃土,同时,也推动和培养大学生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资深迷”、“铁杆粉”,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的传承创新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c440b3912a67b99b235f967ba2f86bae.jpg7d3dad4be819cb54b476ac18a05938bf.jpg

  “川江号子”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拥有勤劳勇敢、团结协作、爱国爱家、热爱和平等精神内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2012年9月,电子科大与四川省艺术研究院合作建立全国首个川江号子传承研究基地,依托校学生合唱团建立了川江号子合唱团,以课程建设、课题研究、创作演出、实践采风为抓手如火如荼地开展文化传承活动。

  2014年5月,“博巴森根”传承研究基地在电子科大清水河校区挂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博巴森根”是四川省理县嘉绒藏族地区独有的民间大型叙事性群众锅庄舞蹈,叙述了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当地藏族屯兵响应号召赴广东与浙江前线抗击英军侵略者的英勇事迹。

ab386f425a3349d1b9646734de1b9cd2.jpg1cb4bf7e672605e6ab302ef0284ddb3e.jpg

  “博巴森根”传承研究基地成立后,学校师生多次赴“博巴森根”的故乡——甘堡藏寨采风,走进田间地头,请教民间艺人,了解其独特的表演形式与特色的舞步动作,形成了多份研究报告;为了让同学们深入了解博巴森根的文化内涵,学校专门开设了一门视频公开课——《四川少数民族歌舞赏析》,让大家在赏析中了解四川少数民族灿烂的文化和藏族、羌族、彝族独特的民族性格,并组建起一只留学生舞蹈队——“舞彩成电(Tribal Fusion)”。在学校举行的2015“在一起”新年晚会上,来自理县的传承人和成电学子共同登台表演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舞蹈《博巴森根》,在对传统优秀文化的弘扬中,感受家国情怀,共同唱响爱与奋进的乐章。

  “川江号子”“博巴森根”在电子科大生根发芽,积累了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的宝贵经验,也为川剧在电子科大的落地和发展奠定了基础。2017年5月,电子科大正式启动川剧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工作,并申请获得教育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扶持和培育项目。

  此后,学校围绕“课程、社团、工作坊、研究、辐射、展示”六大任务,以课程建设为基础,分阶段分任务推进,初步构建了川剧“核心通识课、文化素质公选课、实践课、讲座、演出、慕课”组成的文化素质课程体系;以社团建设为依托,通过组建川剧社团、组织川剧演出和开展工作坊建设等,精心打造川剧文化第二课堂,营造川剧文化氛围;并以工作坊建设为特色,探索“双遗”传承新模式。

  2018年5月,整合校内外相关资源的电子科大“川剧”文化研究中心正式成立,围绕川剧“历史挖掘、文化传承、艺术创新、文创产品”等方面开展深入研究,形成了学校川剧文化传承和创新工作的框架和模式。

传起来:感受川剧魅力,在“唱念做打”中增强文化自信

61bb301ed7eb4820ebd30d19216f8528.jpg

  “一台戏,一抹妆,举手投足一段历史的厚重沧桑;一句词,一声腔,蓦然回首一曲佳话的千古绝唱。”刚刚结束的电子科技大学首届“国粹·传承”校园川剧文化艺术节,为这所特色鲜明的理工科大学带来了别样的校园风景,成为电子科大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缩影。

8340af8857faf6b492c29eb8264aedaf.jpga91db5a366e93fc52d12b139d9ddb48c.jpg

  近年来,电子科大在师资队伍、课程建设、学生社团、品牌活动等方面多管齐下,在川剧的传承创新方面下了大工夫。课堂教学是文化传播的主渠道,为此,川剧文化传承基地课程组邀请了传统川剧界领军人物走进课堂,深入解读川剧的唱腔之美、音乐之美、行当之美和身段之美。

  国家一级演员、梅花奖得主肖得美教授,国家一级演员、亚洲“金小丑”奖获得者苏明德教授,国家一级演员李乔松教授等,组成了强大的师资阵容。已故川剧表演大师阳友鹤先生的儿子——川剧表演艺术家、川剧脸谱大师欧阳云华老先生,也欣然加入进来,与学生面对面交流,并带着全套行头为学生带来现场表演,82岁高龄的师者对川剧的挚爱打动了成电学子,也使同学们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了川剧的魅力。

21.jpg

c5643022ea37fe036778d4f323865b14.jpgb93670bf946e08334768ea9bfd53efbb.jpg

  课程组在原有的《神秘的川剧》的基础上,增开了《画脸谱》《川剧程式功法》等特色课程,在课程内容设置上更多元,不仅有川剧文化的介绍,更有精彩的川剧演出和著名川剧艺术家们的亲临指导,以“画、走、唱”等课堂形式,引导学生体验川剧中“生旦净末丑”丰富各异的人物形态和性格特点,并通过接地气的结课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在“唱念做打”中,培养学子对传统优秀文化的认识,完成对文化的传承,增强民族文化自信。

  “画脸谱课程把脸谱画在同学脸上而不是纸上,很容易带出趣味性和体验感。动态的脸谱可以演绎曹操、项羽、诸葛亮等历史人物的特点,传达人物不同时期或喜或怒或悲壮的内心情绪,可以帮助同学们更深入地了解历史和人物。”川剧课题组负责人周长征老师表示,“今后,课程组还将开设专业性更强的课程,如引入川剧帮腔的师资,以‘唱’的方式加深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920a3684b533f11bb424a22063761d42.jpg23c0aa5e82b4a96a81f4ae787d57b5e3.jpgbbfdc0436c25c1b2de09768812239b30.jpg0ad8cd83777ad1c056f25f93842350ad.jpg

  2017年以来,学校还着力打造了“帮打唱川剧社”和“开洋腔川剧社”两个中、外学生川剧文化类社团,让川剧进一步走出课堂,深入学生,为川剧艺术培养更多的表演者和爱好者。一批喜爱川剧的来华留学生也被吸引到了名为“开洋腔”的川剧社里,利用课余时间学习训练,不定期组织社团学生看戏、学戏、唱戏。饰演杨家将里穆桂英的留学生Saifun说,被穆桂英的英雄气概震撼,感受到了川剧的魅力,同时也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希望自己能够继续进行跨国界研究,学习了解中国的非遗文化。

  “穿上一袭戏服,我自己都认不出自己了,摆出几个川剧中的经典姿势,居然也有几分神似。”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2016级学生刘明皓表示,“亲身体验,让自己明白了‘国粹’两个字的深刻含义,也希望有更多的同学一起感受川剧的魅力。”

活起来:发挥学科优势,用“电子信息+”探索文化传承新模式

  “以川剧为代表的传统文化,不仅激发了学生的爱好,也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深化了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了解,激发了学生的文化自信!”回顾近年来的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实践,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中心主任刘惠表示,“科学与艺术跨界融合,对学生形成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也让这所以电子信息为鲜明特色的大学具有了独特的人文气息。”

23.jpg1a4fbcf852032dead6809660ac701951.jpge776b3bbfa6e53a3d48aa4c98a48c4f4.jpg

  已经毕业的学生专程回母校选修这堂课,甚至有考研的同学为了上这门课,头天晚上熬通宵提前做完手头的工作,同学们纷纷发出自己学习传统文化后的反馈声音:物理学院学生刘艺选修了川剧程式功法课程,她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根,是我们的血脉所在;自动化工程学院硕士研究生朱恒伟被课堂上老师表演时的一颦一笑所吸引,感动于艺术家对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追求,希望在画脸谱课程中了解更多关于戏曲的知识;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学生汪玉洁认为真切体会到“川剧之美”和“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艰辛与不易;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本科生陈可馨感觉每一节课都是一种享受,都可以大开眼界,更加深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

  这些发自学子内心对传统文化的喜爱和接纳,让学校在探索中充满动力,更对未来如何发挥学科优势,进一步依托学校电子信息技术的强大背景,开展优秀传统文化在互联网+时代下的传承工作做深入的思考。

  刘惠表示,未来,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中心将充分发挥学校在电子信息领域的特色和优势,用“电子信息+”的理念指导川剧的传承创新,进而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的新路径。

  据了解,学校将通过编排推广川剧广播操、创作川剧音乐作品、建设虚拟川剧博物馆、开设文化传承人大师工作室、开展川剧口述史挖掘研究整理、与校友文创企业开展跨界融合,让大学生更加全面、更加深入、更加便捷地了解、体验和传承以川剧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努力培养技术与艺术兼容的新工科人才,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双一流”大学生根开花。



编辑:罗莎  / 审核:罗莎  / 发布:陈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