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电讲堂

分享到微信 ×
打开微信“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成电讲坛】敦煌研究院曾庆盈博士解读莫高窟的兴衰与古丝绸之路的变迁
文:曲江月 汪仁艺 图:尘摄影 来源:学生记者团 时间:2018-04-27 6749

  4月24日,敦煌研究院“数字敦煌”特聘研究员、北京大学古代东方文明研究所研究员曾庆盈博士做客成电讲坛,围绕莫高窟的兴衰与古丝绸之路的变迁,诠释了敦煌莫高窟的悠久历史和古代丝绸之路的灿烂文化,并介绍了“数字敦煌”的理念及技术,令人耳目一新。

  曾庆盈的报告围绕“对丝绸之路的理解”“霍克森胡椒瓶与香料贸易”“敦煌绿洲的历史地理”“佛教艺术与莫高窟”“敦煌衰落之历史因素”以及“一带一路”倡议下的今日敦煌六个方面展开。

1.jpg

  “文史研究能解决现代社会的问题吗?能解决哪些问题呢?”带着这些疑问,曾庆盈阐述了全球贸易格局下一个地区的经济以及文化的兴衰。她首先介绍了古代丝绸之路名称的来源、路线以及在三个不同历史阶段的形式,又以霍克森胡椒瓶的故事引出了香料贸易以及丝绸之路开通对罗马人生活的影响。

  “丝绸之路给古代中国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这要从敦煌说起。”曾庆盈巧妙引出主讲话题。她介绍说,敦煌是陆路丝绸之路上的重镇,独特的戈壁地貌使它并未与外界完全断绝联系,“五胡乱华”时一部分中原士族到此处避难,因此敦煌保留了一定意义的中原文化。“敦煌地处中国、印度、希腊和伊斯兰四个文化体系的交界处,是佛教传入中国的重要路径。”

  在佛教与莫高窟艺术方面,她介绍了佛像的产生与石窟的出现,并提出了“技术复合体”的概念。她认为:“佛教随着丝绸之路进入中国,伴随而来的是在山体上开凿石窟、制作佛像的技术也进入了中国。所以,我们在思考一个事件或现象的时候,要关注它带来的一连串的影响和改变。”

  通过图片展示,曾庆盈详细地介绍了建筑、壁画与彩塑“三位一体”的莫高窟艺术。木胎泥塑的佛像、仿木质结构的建筑、沥粉堆积与线描的壁画等精细的构造,引起了同学们的浓厚兴趣。她详尽讲解了254窟,并通过动画展示了“萨埵舍身饲虎”这一壁画展示的内容。古代画师们“单幅多情景”的精妙构思引起了同学们的热烈反响。

  曾庆盈还介绍了“数字敦煌”的理念,“实施‘数字敦煌’的意义其实只有八个字:永久保存,永续利用。”她说,由于地质灾害、石壁病害与游客破坏,敦煌石窟正面临着不可逆转的消亡危机,而“数字敦煌”正是要利用数字化技术记录、保存敦煌石窟的壁画与彩塑,使其永久地传承下去,也为其他濒危文物的保存提供了一种可能。她鼓励成电学子发挥所学的电子信息技术,为文物保护和文化传承作出贡献:“数字敦煌需要你们的帮助,你们的未来也许会与敦煌产生联系。”

4.jpg

  她介绍说,由于政治与商贸等多重原因,莫高窟在明末渐渐衰落。现在,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敦煌的复兴近在眼前。近年来,敦煌从2016年起每年举办丝绸之路国际文化博览会,促进丝绸之路沿线国家人文交流与合作,其葡萄酒产业和旅游业也不断发展,成为了从中国到中亚地区的重要交通枢纽。

  在提问环节,同学们对莫高窟的兴衰起落、古丝绸之路的发展变迁都表示出了很大的兴趣,纷纷提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源该如何认识?”“如何看待国家和政府没有对敦煌艺术采取保护措施之前,个人收藏敦煌部分艺术品的行为?”等问题,曾庆盈一一予以解答并提出自己的见解,现场交流氛围热烈。

  本次活动由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中心主办,由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自动化工程学院承办。


  相关链接:

  曾庆盈,博士,敦煌研究院“数字敦煌”特聘研究员、北京大学古代东方文明研究所研究员。2006年本科毕业于斯坦福大学,2008年硕士毕业于哈佛大学,2013年博士毕业于牛津大学。曾于2013年-2016年在北京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并在此期间联合主编两本论文集,分别是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认识“东方学”》 以及《探索“东方学”》。


编辑:罗莎  / 审核:林坤  / 发布:陈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