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一流本科

分享到微信 ×
打开微信“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建设一流本科】人文“金课”,助力通识教育再进阶
——电子科技大学“人类文明经典赏析”系列课程建设纪实
文:罗莎 图:课程组提供 来源:新闻中心 时间:2023-11-17 14753

  近年来,电子科大积极推动通识教育改革,依托“人类文明经典赏析”系列课程的建设,打造了一批“人文金课”,强化价值引领、厚植人文情怀,在学校掀起了具有成电特色的“人文风”,助力通识教育“成电版”迭代升级,为理工科学生的发展插上了人文翅膀。

  系列课程“面世”以来,以人类文明史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线,建设了六大模块核心通识课程体系,涉及多个学科领域的60余门课程,经过多年的打磨,已在全校范围内开设了800多个教学班次,覆盖了两万余名大一新生,成为拓展学生思维方式和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

建设:从1.0到3.0版本的迭代升级

  人文通识教育一直是电子科大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进入新时代,人文通识教育如何与时俱进?2016年初,电子科大深化人才培养改革,围绕该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讨论,并在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中,明确提出要进一步强化学生通识教育培养。

  8月,学校举行“关于快速提高本科生综合素养”讨论会,决定在现有本科通识课程的基础上,面向全体本科新生开设一门通识课程,以强化学生听说读写“新四会”能力,服务于精英型人才培养。

  10月,“人类文明经典赏析”系列课程作为学校通识教育体系中的“核心通识课程”,正式面向全校大一新生推出,课程建设贯穿“新四会”培养理念,是电子科大人才培养改革的新举措,“人类文明经典赏析”的1.0版本就此诞生。

f1ba3e44912e93528a8ddf17e9de1032.jpg

2017年1月,热议“精品打造”,计划推动“全覆盖”

af4fe729aca87e07d98f8ebc8fda77a.jpg

2017年4月,从“爆款”到“经典款”,深入推进“新四会”

  2017年,课程教学在规范化制度化中迈出了扎实的步伐:开设探究式小班教学、满足新生选课需求,完善课程组的教学管理体系,形成了指导组、教务组、教研组及教学活动组,按照“小班教学、全覆盖、新四会培养”的课程目标,实现“线上线下互动,课内课外互补”的课程建设方案。

image.pngimage.png1.jpg1.jpg2.jpg

课程组教师赴国内外名校“取经”

  2018-2019年,课程进入全面建设的2.0版本阶段,以“走出去、请进来”发力“教改”。在完成课程第三个学期的教学任务后,课程组任课老师赴国内外名校“取经”,深入了解一流大学的通识教育课程建设以及小班课堂教学的组织方法。

  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8所高校和方正教育、DDI(智睿咨询)等公司,都留下了大学本科生通识教育专题调研的足迹,全国通识教育核心课程讲习班上,也有课程组教师活跃的身影。

33.jpgimage.png

  课程组还成立了通识教育专家咨询委员会,邀请清华大学曹莉、武汉大学李建中、四川大学李怡等国内通识教育领域专家等来校指导,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教学研究,通过学习借鉴,老师们对小班研讨的引导、助教队伍的建设、课程体系的模块化、特色人文读本的成熟完善等都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结合哈佛大学等国际名校开展通识教育的经验和调研的成果,课程组经多轮研讨,自2020年始,老师们达成建设“通识教育3.0”的共识,即“人类文明经典赏析”系列课程提炼与体现电子科大人才培养的价值内核、发挥课程在学生智识水平提升上的功能,实现从“通识”到“智识”的升华。

MEK_8478-1642064554307.jpg

“人类文明经典赏析”课程组举行2021年度总结研讨会

创新:鲜明特色托举学子成长

  在全面提升学生“新四会”能力的过程中,随着建设的深入,“老中青”结合的教学团队、小班研讨教学模式、课程拓展延伸活动逐步凸显为课程的鲜明特色。

db348dc0479081868578f163764714f.jpgd656a49e30f7068dc897a14f1918d87.jpg

老、中、青三代,理、工、管、文跨学科教师构成的课程组

  秉持“让通识教育为人才培养提供强有力的支持”的初心,2016年,时任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主任的刘惠积极奔走于校内各学院间挖掘师资,在其不懈努力下,基于对“培养精英人才、领军人才”理念的高度认同,包括国家级教学名师、资深专家、中青年学者等在内的优秀老师们走到了一起,形成了一支跨学院、“老中青”结合、文理互补的教学团队。

  信手拈来古典美文魅力的是电子材料领域的学者、分享对《史记》《春秋》的深刻见解的是测试领域的研究者、讲授《红楼梦》的是酷爱古典文学的航空航天领域的工科教授、侃侃而谈金庸武侠的是大数据领域的专家……

  一批受到学生们喜爱的专家学者走进“人类文明经典赏析”课堂:

  他们中有“我最喜爱的老师”“教学质量优秀主讲教师”得主、电子学院张鹰教授;有对教书育人有着深沉情怀与理想挚爱的高正平教授、祝小宁教授,他们以对学校和学子真切的热爱,积极推进课程组建设,带领年轻人成长,是团队中德高望重的专家;杨菁教授从“成都茶馆”这个小的角度入手,解读国家和社会两大秩序如何破坏与重构民国城市;翻译专家周劲松副教授讲述幽默而随性的林语堂;李杰副教授讲美国文明面临的挑战,引导同学们比较中西文化,树立文化自信……老师们为学子树立了文理兼修的榜样,其特色鲜明差异化的授课风格,更给予工科背景的学子以特别的人文滋养。

  在课程设计上,教师在课堂上采取“阅读经典+深度讨论+小班实施”的教学方式,每门课要求学生阅读不少于100万字的经典文献,16个学时中要求至少用四分之三的课时进行深度讨论,三方面融合全面提升学生“新四会”的能力。

  小班教学全覆盖大一新生,便于老师们运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因材施教,学生在限定30人的课堂上能在教师引导下进行充分的讨论,展示个人的观点、相互辩论并完成相关选题的规范论文写作。

image.pngimage.png

经典MOOC&悦读荟

image.pngimage.pngimage.png

成电银杏叶

  “功夫在诗外”,课程组从经典MOOC、悦读荟、成电银杏叶、课程思政等方面发力,蓬勃开展课程延伸活动,建设展示学生优秀作业和原创作品的“银杏叶”公众号、针对60余个方向陆续开发建设了相应的“慕课群”、打造“悦读荟”等名片,通过线上与线下,课内与课外的有机结合,助力学子全面提高“新四会”能力。

收获:学生、教师双向获益

  “文理兼通,才能走得更远。在这门课上我学会了深入思考、批判性思维和善于表达,看到了更广阔的世界。期待学校进一步加强以‘人类文明经典赏析’为代表的通识教育课程建设。”“这是本科期间最难忘的一门课!每次课都感觉收获了新的思维方法,打开了我对阅读的全新认识,实现了从被动知识输入到主动交流输出的转变!”

  2023届优秀毕业生代表座谈会上,光电学院、物理学院的本科毕业生代表如是说。

  “无论是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方式及教学师资,令人耳目一新。”“让学生感受自由学习、自由思考的学习氛围。”“老师们用启发的方式,从人文本质的角度引导学生认识世界,感到很有收获!”在学生们眼中,“人类文明经典赏析”最大的吸引力来自广博有趣的授课内容、文理互补的教师配置、丰富的延伸活动,相得益彰的是,课程组教师也同样获益:

  “位高者支持,德高者示范,能高者引领,同行者帮扶。课程组真正形成为一个有强烈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大家庭。”

  “同事们让我有机会‘见贤’,而后‘思齐’。课程组为教师创造了一个大胆进行教学改革的外界条件,老师们各施所长、勇于开拓创新,不断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加入课程组后,我个人进步明显,尝试‘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组织’,这是一个挑战,但仍愿意为学生去做这样绞尽脑汁的努力。”

  老师们认为,该课程以志趣为导向,其包容性和开放性为老师们创造了一个大胆进行教学改革的外界条件,为教师学识上的教学相长、技术上的砥砺精进搭建了良好的平台,让老师们因育人情怀的共鸣产生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致力于“把最好的课堂呈现给学生”。

image.png

专家在“人类文明经典赏析”课程组五年建设总结研讨会上作点评

   “有成效、具特色、显亮点。”“课程的建设理念和目标真正契合了未来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要,以其辐射效应推动学校的通识教育再上新台阶”,聆听课程组建设五年汇报总结后,学校通识教育委员会专家张文鹏教授、邓淑华教授评价该课程是学校通识教育改革的先行者。在学校教务处处长黄廷祝眼中,课程兼顾了内容与深度,引导学子敢于表达并愿意深入思考,在快速提升“新四会”能力中有丰富的获得感。

展望:推动学校通识教育再上新台阶

  获批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关于大学素质教育研究专项重点课题、入选教育部2020年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获四川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2020年四川省社会实践一流课程、第九届电子科技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2018成电教书育人优秀团队”称号(全校首批,且仅2个)……

  近年来,课程组建设获得了长足进步,取得了一系列建设成果,基本实现了对学生“新四会”能力的培养。

image.png

2023年暑期,“人类文明经典赏析”课程组召开专题会推进课程建设再出发

  在成电人才培养的大体系中,课程组的改革探索被赋予重要意义,校领导高度重视每一次课程研讨交流,今年暑假期间,校领导出席课程组建设研讨时,为推进“人类文明经典赏析”系列课程的再出发提出新的指导意见。

  校长曾勇建议:充分调动课堂积极性,提升教学效果;聚焦“经典”,围绕“人类文明经典”展开课程设计;重视“写”的能力的养成,帮扶有困难的学生进步成长;设计科学的评价体系,以多种方式激励优秀、让“写”的基本能力得到充分锻炼。希望老师们为学生的成长打开一扇窗,根植下受益终生的通识能力。

  教育部文化素质教指委委员、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素质研究会副理事长、学校分管文科建设的校党委副书记申小蓉为课程组提出开眼界、打基础、激发学生、有显示度四个方面的升级建议,希望老师们聚焦“经典”,立足“新四会”,为学生拓展一个更丰富的未来发展空间。

image.png

曾勇校长在第五届大学通识教育联盟年会上分享电子科大在新工科背景下进行的通识教育改革

image.png

申小蓉副书记应邀在第九届大学素质教育高层论坛上作主题报告

image.png

刘惠教授在“第二届全国高校课程思政高端论坛”上作“人类文明经典赏析”课程在思政建设上的探索

  课程建设团队也多次受邀参加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素质教育高层论坛、全国通识教育论坛、中国台湾国际通识教育论坛等,并作分享交流。

  如何接好人类文明经典系列课程3.0版本建设的接力棒?现任课程建设负责人、外国语学院院长胡杰辉表示,将从师资队伍、课程内容、教学模式上持续发力,“这三点都指向为新工科人才培养提供通识教育、提升学子‘新四会’能力,这既是我们的初心,也是我们的使命。”

  作为该系列课程最重要的延伸,大学生写作中心是“新四会”能力的集成培养基地,课程组首席教授周劲松表示,“科幻创意写作”“诗歌创意写作”都是培养学生想象力和“新四会”能力的有效途径,期待通过浸润式的推动,助力学子“新四会”能力的进一步提升。

  “国家对人才培养的战略目标定位,时代呼唤加强学生通识教育、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学校领导对通识教育的高度重视,都让我们感到责任在肩,要求我们赓续传统、踔厉创新。” 教育部美育教指委委员、全国美育专委会监视长、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素质研究会常务理事、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中心首席专家刘惠说。

  从2016年到2023年,从探索到“爆款”,从“通识”到“智识”,电子科大“人类文明经典赏析”系列课程体系不断完善,为全面发展的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贡献智慧和力量。面向未来,使命在肩,步履不停,再创辉煌!


编辑:罗莎  / 审核:罗莎  / 发布:陈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