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电人物

分享到微信 ×
打开微信“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在成电 创未来】肖旭:扎根量子材料,以青春之我践行“强国有我”
文:学生记者团 于泽超 吴双飞 来源:新闻中心 时间:2023-05-05 20990

近日,电子科技大学物理学院、电子薄膜与集成器件全国重点实验室肖旭团队与新加坡国立大学仇成伟团队合作,以“Ultrathin MXene assemblies approach the intrinsic absorption limit in the 0.5–10 THz band”为题,在Nature Photonics上发表论文。该工作填补了超宽带太赫兹本征高吸收研究的空白,为下一代太赫兹宽谱器件的构筑奠定了基础。

7c05c7425d4e67df5a95e8d02f981fed (1).jpg

量子材料与器件技术是新一代光电子电路和系统的重要支柱,对器件获得更高集成容量和更好性能有着无法替代的作用。我校 “量子材料物态调控与器件团队”负责人肖旭带领团队聚焦太赫兹技术与量子材料间的相互作用关系,致力于用新型材料提高太赫兹技术相关器件的性能,带领团队在该领域深耕,颇有收获。

路行万里,不忘初心

肖旭本硕博都就读于华中科技大学。在大三时,他在班主任老师的介绍下,满怀好奇走进了学校的实验室。当时的他或许没有想到,在他迈入实验室大门的那一刻,一颗名为科研的小小种子已经悄悄在他心中开始发芽。

刚进入实验室的肖旭,对于各种仪器与设备都感到新奇。怀着尝试与探索的心情,肖旭开始进行简单的科研工作。起初导师给他的任务很简单:洗烧杯、了解实验仪器或是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尽管这些工作很容易,他依然全情投入,乐此不疲。除了平时上课外,他一门心思都投入进实验室的工作中。日积月累“泡”在实验室的他逐渐掌握了扎实的科研本领。从担任师兄的实验助手,到自己尝试独立完成小课题,最后可以参与大型科研项目并发表文章……在点滴积累、不断进步中,心中那颗科研的种子已然长成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

   在跟随导师周军教授学习并取得博士学位后,肖旭选择了到美国德雷塞尔大学Yury Gogotsi 教授课题组做博后研究。但早在决定出国前,学成归国的想法就已经刻在他的心里。“作为一名知识分子,学有所成后就应该回来建设自己的祖国,当时心里就是这样一个很简单、很自然的想法。”肖旭笑着说。

经过深入的思考,肖旭瞄准了未来拥有广泛应用场景的太赫兹技术,决定回国从事太赫兹技术相关的研究。在与成电的深入沟通交流中,他被学校和学院领导的诚意打动,最终选择加入成电,组建科研团队。

微信图片_20230505104059.jpg

让低维材料与太赫兹技术碰撞出火花

太赫兹技术被誉为改变未来的十种技术之一,是一种在未来能够应用于天文探测、安检、通信、生物医学等诸多行业的前沿技术。得益于重要的战略价值,对于太赫兹技术的相关研究一直是世界各国科研团队的热门方向。

肖旭团队瞄准太赫兹的通信与成像应用方向,致力于通过新型量子材料构建关键器件,提升太赫兹辐射源、调制器、探测器以及电磁防护等方面的性能指标。

“太赫兹技术在未来的6G通信方面有典型的应用场景,”肖旭解释道,“5G目前中美并驾齐驱,因此有我们非常有必要提前布局6G技术,在未来继续占领通信技术的制高点,站在科技的前沿,从根本上破解‘卡脖子’难题。”

在科研过程中,他的团队发现一种新型的二维量子材料在太赫兹波作用下具有独特的理化性质,该特性恰好为太赫兹器件的性能提升拨开了一层迷雾。

肖旭果断地抓住了迷雾背后透出的一点光亮,向光而行,深挖新材料的应用潜力,沿着“料要成材、材要成器”的思路,率领团队紧锣密鼓地投入到二维量子材料材料的制备和器件加工的科研任务中。

研究的方向有了,下一步就是以严谨的科学实验验证最终效果是否符合预期。

肖旭带领团队成员,从最基础的材料制备开始,一步一步有条不紊地推进任务进程。科研之路从来不会一帆风顺,实验设计、仪器组装、数据处理,结果分析、优化改进,他以无限的精力与热情,鼓舞团队成员们一点一点钻研,一步一步攻关,一层一层验证!

道不远人,功不唐捐。经过严谨科学的实验分析,最后的实验数据证明,相比于普通材料,新材料所制成的器件在相关参数上有了明显的提升!这有力地说明量子材料制成的器件在未来太赫兹技术的应用中势必会有广阔的舞台!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截至目前,肖旭已在Nature Photonics,Nature Commun., Chem. Soc. Rev., Adv. Mater., JACS, ACS Nano, Angew. Chem.等国际著名学术期刊发表第一/通讯作者论文40余篇。本人也入选2019-2021年Stanford-Elsevier全球全领域Top2%科学家,科睿唯安2022年度全球“高被引学者”。

微信图片_20230505104050.jpg

言传身教,带领学生做充满能量的科研人

   “做科研,一定要有活力。”这是肖旭的工作信条。

他认为,科研工作者应该活力满满。这份活力具体而言,体现在工作、生活以及精神三个方面。

科研中的活力,指的是对于科研工作的热情以及对面对科研中困难挫折的勇气与韧劲。同时,拥有对于生活的活力同样重要,他认为“一个人如果不会生活的话,很难把工作能做得很好。”肖旭将精神层面的活力理解为一种使命感与自豪感。“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用自己的学识攻克技术的难关,为国家的科技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应是每一个科研人最高的目标!”他坚定地说。“如果在这些方方面面都很有活力的话,我相信不管是从事科研也好,还是做其他任何事情也好,你肯定能成为出彩的那个!”

本着这样的想法,在与同学们的相处中,肖旭也致力于用自己的态度与行动影响团队的其他成员。

作为团队负责人,他总是充满活力,用自己积极阳光的心态鼓舞周围的同学,点燃大家心中的火焰。在同学们眼里,他“永远精力充沛”“感觉他做什么事都有很大的激情”。有他在,实验室永远洋溢着昂扬奋进的热烈氛围。

科研工作中,遇到困难是家常便饭。对于成员遇到的科研问题,他总是“身先士卒”,亲自参与到实验工作中来,手把手引导同学们突破瓶颈。前段时间,团队的一个成员产生了一个创新性的科研想法,但是却在付诸实施时遇到了问题。对此,肖旭及时与同学们讨论分析问题的成因,随后立刻一起到实验室对装置的连接进行重新设计。在强大的行动力下,问题很快得到了解决。

生活之道,一张一弛。在严肃紧张的科研工作之余,肖旭也不忘帮助同学们“减减压”,放松绷紧的神经。“搞科研是很紧张的,所以在科研之外,我希望我的团队成员能够好好放松,有个好心情也能带来更多的科研灵感。” 实验室外的他与同学们以朋友相处,每周二打羽毛球是肖旭团队的“固定活动”,飞舞的羽毛球伴着笑声,既消解了大家的压力,也拉近了彼此的关系。

微信图片_20230505104110.jpg

知所从来,方明所去

对于取得的鲜花与掌声,肖旭非常谦逊,满怀对于学校的感谢之情。他坦言:“创建科研团队初期真的经历了一段艰难的日子。”当时刚刚回国的他,对于国内的环境不太适应,又要从零开始开展各项工作,可谓是困难重重。学校在了解实际情况后,不仅提供了资金、场地的支持,还向他提供了科研项目的对接。“如果没有学校不遗余力的支持与引导,我很可能做不出今天的成绩。”

也因此,身为一个成电人,在看到学校大步向前发展时,他的心里涌起无限的自豪与喜悦。“近年来,学校把握发展机遇,顺应国家要求,大力引进人才,加大培养力度,深化特色学科发展。在多方面努力下,我们的国际排名明显有了很大的提升,学校的知名度也越来越大,每一位成电人与有荣焉。”肖旭笑着说。

微信图片_20230508112815.jpg

对于成电青年学子,肖旭心中有着无限的希冀。 “青年强则国家强,成电学子应有肩负祖国复兴之担当。我希望能利用自己的所学所长,为学校的人才培养贡献一份力量,助力同学们成长为拔尖创新人才,发出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成电最强音!”

 


编辑:何乔  / 审核:何乔  / 发布:陈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