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 术

分享到微信 ×
打开微信“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学术沙龙:医工交叉专题
文:人力资源部教师发展中心 来源:党委教师工作部、人力资源部(教师发展中心) 时间:2022-11-03 12861

  人力资源部教师发展中心“学术沙龙”品牌活动将举办医工交叉专题系列讲座,邀请我校航空航天学院和基础与前沿研究院教授作学术交流。具体安排如下,欢迎广大师生参加。  

  一、主 题:生物物理交叉学科在医学领域的应用前景

  二、时 间:2022年11月3日13:45-17:15

  三、参会方式:腾讯会议(ID:218 575 952)或扫描以下二维码加入

图片1.png

  四、主讲题目、内容及主讲人简介

  主讲题目一:可穿戴式外骨骼技术

  内容简介:

  可穿戴式外骨骼主要用于单兵负荷机动作业、残疾人辅助行走、偏瘫患者运动康复等领域。现有外骨骼技术存在着人机耦合效果差、复杂人机系统建模的准确性不高、控制策略减小人机阻抗的能力不足等问题,导致人穿戴舒适性较差且外骨骼助力效率偏低。因此,团队研究了人机耦合步态识别与电液伺服执行器泵阀联合控制技术,并分别开发了液压驱动和盘式电机驱动穿戴式外骨骼装备,在国内率先实现了负重60千克人机柔顺行走、空载下蹲起立、上下楼梯等动作。该外骨骼样机未来可用于穿戴式士兵高原和山地重载携行,增强高原行军负荷能力及特种作战和抗险救援时前线的物资运送能力。以减小穿戴式人机运动阻碍和步态跟踪为目标,研究了人机耦合建模、人机导纳数辨识与控制技术,实现了“人主机辅”和“机主人辅”两种模式下穿戴式携行运动。

  主讲人简介:

  郭庆,电子科技大学航空航天学院教授,博导。主要研究方向为机械电子工程、外骨骼机器人、飞行器制导与控制。入选四川省科技创新人才,四川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IEEE高级会员,中国力学学会流体控制工程专委会青年专家组组长,中国机械工程学会高级会员,流体传动与控制分委会委员,中国液压专业委员会委员,“液压与气动”青年编委,机械工程学报(英文版)客座编辑。获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二等奖(R1),四川省科技进步三等奖(R1),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四川省科技计划重点研发项目等课题多项,在Automatica、IEEE-TIE、IEEE-TMECH、IEEE-TNNLS、IEEE-TII、IEEE-TCST等高水平期刊上发表论文70余篇,1篇论文入选ESI高被引论文,做大会主题报告2次,特邀报告4次,发表期刊专题邀请论文2篇,出版英文专著1部,获国际会议最佳论文及口头报告奖2次。

  主讲题目二:微纳及量子传感及其可能的医学应用

  内容简介:

  本报告将介绍团队在微纳及量子传感方面的主要研究方向,主要包括:(1)基于光子/声子晶体微腔的微纳传感器,可能应用于核酸、蛋白质、病毒、细菌等微生物颗粒自身机械振动的检测;(2)基于纳机电系统的微纳传感器,这类生物传感器正朝着更小型化、更灵敏、更便捷的方向发展,可能为化学气体、蛋白质、病毒、细菌的检测提供更加简便高效的方法;(3)基于金刚石色心缺陷的微纳生物磁成像技术,这种利用缺陷自旋量子态演化来实现的微纳磁成像具有较高的空间分辨精度、较高的信噪比、信号稳定等优点,且对细胞组织没有光损伤,不干扰其他荧光通道,因此可以与其他光学成像系统兼容。

  主讲人简介:

  邓光伟,电子科技大学基础与前沿研究院教授,博导,国家青年人才计划入选者。主要研究方向为量子信息、精密测量及微纳传感等。中国光学学会-光量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计算机学会CCF-量子计算专业组-常务委员。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面上、重大研究计划培育项目各一项,主持国家重点项目子课题一项;作为学术骨干参与国家2030重大项目、科技部超级973项目、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中科院战略先导B等国家重大研究项目。在量子计算与精密测量等领域做出了系列创新研究成果,在各类学术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第一/通讯作者发表PNAS、Nature Communications、Science Advances、Physical Review Letters各1篇,Nano Letters 2篇。

  主讲题目三:病原菌的表面粘附、运动与生物被膜

  内容简介:

  病原菌的表面行为包括表面感知、粘附、运动以及生物被膜的形成等与其致病性密切相关。对病原菌表面行为的研究长期以来一直是微生物学领域的一个热点。然而,对细菌表面行为的研究报道大多都聚焦在分子水平,在单细胞水平上的研究相对较少,这限制了人们对于病原菌致病机理的进一步理解。课题组主要利用细菌显微追踪技术,开展了单细胞水平上病原菌的表面行为研究。报告将简要汇报课题组近期在这方面的研究进展。通过对两种模式菌株铜绿假单胞菌和霍乱弧菌的表面行为的系统研究,揭示了铜绿假单胞菌新的表面感知机制以及胞外多糖在细菌表面行为中的重要作用;利用新发展的菌毛可视化技术,阐释了霍乱弧菌的表面附着过程。这些研究结果有助于人们对细菌表面行为的进一步深入理解,为后续预防和治疗细菌感染提供了新思路。

  主讲人简介:

  赵坤,电子科技大学基础与前沿研究院教授。本科、硕士毕业于北京大学,2006年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为软物质与生物医学工程领域的前沿交叉领域。目前研究方向是基于统计物理方法和合成生物学技术的定量微生物行为学,重点包括细菌的成像与检测、生物被膜、细菌与宿主细胞的作用机理以及基于微流控的高通量微生物筛选、分离技术。现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负责人。在Nature,Nature Communications,PNAS,JACS以及PRL等国际期刊上发表多篇研究论文。

  主讲题目四:单分子生物成像及其在肿瘤可视化中的应用

  内容简介:

  单分子技术是近年来发展迅速的前沿生物物理交叉研究方向,相比于传统生化手段有着独特的优势,被广泛用于DNA复制、转录、DNA修复等研究领域。单分子技术可以分为单分子操控技术和单分子荧光成像技术,多次获得诺贝尔奖。本报告将介绍团队利用多重单分子技术在DNA修复及转录调控中取得了一系列研究进展:(1)研究了转录耦合DNA修复(TCR修复,获得诺贝尔化学奖),在体外重构了包括损伤位点识别、修复起始复合物组装、修复蛋白募集、损伤位点核苷酸切除与修复等一整套修复过程,在单分子水平上发现了DNA修复的关键复合物,并揭示了TCR修复通路的新机制。这项工作为治疗DNA修复缺陷,抑制癌细胞的DNA修复对化疗或放疗产生耐受性、开发抵御癌症的新疗法,提供了理论基础。(2)利用光激活示踪显微镜(tracking-PALM)技术,开展了相分离转录调控的工作,研究了RNA聚合酶在细胞内的亚细胞分布,发现了转录工厂中的簇状分布特征(小液滴,定量分析相分离)在转录调控中的贡献。另外,本报告还将对单分子技术在肿瘤生物标志物、肿瘤可视化方向的应用做一些介绍。

  主讲人简介:

  樊军,电子科技大学基础与前沿研究院教授,博导,国家青年人才计划入选者。博士毕业于巴黎第七大学,曾在牛津大学做博士后。主要研究方向为单分子生物学、超分辨显微示踪成像等前沿生物物理交叉学科领域,包括DNA修复、相分离转录调控、肿瘤可视化、解旋酶作用机制等。国际生化协会哈登奖获得者,国际生物物理学会、生物化学学会成员。主持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英国Wellcome Trust、法国ANR法国国家科研署等多个科研项目,担任Nature,Nature Chemical Biology,Nucleic Acid Research,Biophysical Journal等期刊的审稿人。在Nature,Nature Chemical Biology,Nature Structural & Molecular Biology等期刊上发表多篇论文。

  五、主办单位:人力资源部教师发展中心、医学院

    承办单位:基础与前沿研究院、航空航天学院


                         人力资源部教师发展中心

                           2022年11月2日


编辑:张闻起  / 审核:林坤  / 发布:林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