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旗飘扬

分享到微信 ×
打开微信“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党旗飘扬】四川日报 | 博士生导师马上:让“不可能”变为“可能”
文: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寰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张峥 实习生 周钰 来源:新闻中心 时间:2022-07-01 22666

  2022年7月1日出版的《四川日报》第7版、《华西都市报》第3版,分别在“勇担使命 他们在一线贡献力量”、“党旗在基层一线高高飘扬”专题栏目,深入报道了新发展高层次人才党员代表、我校通信抗干扰技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马上研究员从农村孩子到高校博士生导师、扎根基层一线的奋斗之路,全文如下:


  编者按: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1周年。历经百年,如今四川已有超过511万名党员、24万个基层党组织。

  一个支部就是一座堡垒,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在推动新时代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历程中,涌现出了一批优秀党员和先进基层党组织,他们在各自岗位上坚守初心,勇担使命,为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四川新篇章贡献自己的力量。

  今日,四川日报推出“七一”特别报道,讲述身边优秀党员和先进党组织的故事,敬请关注。 

四川日报.jpg


博士生导师马上:让“不可能”变为“可能”

  人物名片:马上

  电子科技大学通信抗干扰技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 博士生导师、研究员(党龄:1个月)

  先后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国防预研项目子课题及多项重点实验室基金,并作为主要研究者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与国家重大专项项目研究。

11.jpg

  当下正值期末,马上一边忙着批改试卷,一边忙着准备接下来带学生完成科研工作。“我们不可荒废时间!”——这是马上常对学生讲的话。

  从农村孩子到高校博士生导师,马上很感恩这个时代:“我们有读书的机会,可以走出大山,还能为国家发展贡献一份力量。”也因此,加入中国共产党一直是马上的人生目标:大学期间,他就参加了党校学习;工作后,又多次提交入党申请书。如今这一心愿终于实现。

  读小学时,马上从家到学校要往返10多公里,虽然条件艰苦,但困难从未消磨他的求学之志。在辗转多个学校后,马上考入西南科技大学读本科。其后,马上继续深造,最终于2009年获电子科技大学通信与信息系统博士学位。如今,马上主要从事与通信集成电路、数字信号处理有关工作,正带领团队努力攻克一项又一项技术难题:基于北斗卫星平台,开发出相关技术助力天地通话;在宽带信号处理领域,攻关出先进的目标信号实时侦测技术,为国家作出重大贡献;完成国内领先的6GHz频率合成器芯片研发,通过低复杂度数字信号处理算法实现相关技术突破……

  在科研道路上披荆斩棘,马上也遭遇过不少失败,但他始终没有放弃。“如今,国家给科技工作者创造了良好的科研环境,我的职责就是要攻克更多技术难题,让‘不可能’变为‘可能’。”

华西都市报.jpg

从贫瘠山村走出的高校老师马上:

“我个人的进步是国家发展的缩影”

马上老师.jpg

马上(中)在指导学生实验。

  马上的老家在南充市仪陇县一个乡村。至今他依然记得,小时候每天往返10公里上学,高中转学到攀枝花,考上西南科技大学。然后,在电子科大胡剑浩教授的资助下读完了博士,之后进入电子科大通信抗干扰技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目前任研究员。

  “回顾这30来年的经历,我从贫瘠山村走出,最后到985高校任职,见证了这几十年来中国社会的巨大变化,也深切感受到,我个人的发展和进步就是国家发展进步的一个缩影。”马上说。

上小学时每天往返10公里

  “我家住在一个山脊上,在那里我度过了童年、少年,完成了极为艰苦的基础教育。”马上回忆小时候在老家仪陇的日子时说,“小学一二年级在村小读书,由于师资匮乏,我记得同一个班既有一年级学生,也有二年级学生,老师上完一年级的课,再上二年级的课。”

  为了让他接受更好的教育,父母把他转学到了邻近的大罗乡读小学。每天上学,需要往返10公里的山路。“那时候小,没有感觉到累。”即便如此,童年的时光还是很美好的。

  1997年,在高考前几个月,马上一家迁到了攀枝花。在距离高考还有4个月的时候,他转学到了攀枝花市第三高级中学。因为转学、学习进度不一致、环境适应时间短,马上当时一下瘦到了80斤。但是他扛住了压力,靠着自学,考上了西南科技大学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成为该专业的首批学生。

  在大学时,马上遇到了陪伴他一生的爱人陈红艳。两人是同班同学,在2001年毕业时都选择了留校任教。在妻子的鼓励、坚持下,夫妻俩于2003年双双考入电子科技大学攻读硕士。

“论文都是在火车上写的”

  “在硕士阶段,我遇到了我人生中最重要的导师胡剑浩教授,在他的带领下,我进入了学术研究和工程设计的大门,爱上了我的专业方向。”在胡老师的帮助和指导下,在2006年,马上开始攻读博士并于2009年获得了通信与信息系统博士学位。

  在电子科技大学读博期间,压力也时常伴随着马上。因为他的工作关系仍然在西南科技大学,所以在完成自己博士课题的同时,他还要作为团队骨干负责原单位的项目实施。“那时,我经常坐着绿皮火车往返成都和绵阳,一趟就要两个小时。导师跟我开玩笑说,我的论文都是在火车上写出来的。”后来,为了更好地实现学术和技术方面的理想,2010年,马上工作调动到电子科技大学通信抗干扰技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先后任讲师、副教授和研究员。

  “我认为教育最理想的状态是有教无类。”自己坎坷的求学经历,让马上对学生特别关照。他不仅自己带研究生,还给本科生上课。他喜欢把自己在研究中的经验、感受都与学生分享。对不同的学生,马上有不同的教育方法,“有的学生特别优秀,你只需要给他指出一个方向,他就可以独立思考、完成任务。有的学生则需要更耐心地教他们怎么做、路径是什么。”在他的培养下,已经有17名研究生从电子科大毕业,进入到华为、中兴、ARM中国、联发科、阿里等国内外知名企业。

  人物名片:马上

  电子科技大学通信抗干扰技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研究员

  新发展高层次人才党员代表


  报道链接:

  https://epaper.scdaily.cn/shtml/scrb/20220701/277360.shtml

https://www.wccdaily.com.cn/shtml/hxdsb/20220701/177695.shtml


编辑:林坤  / 审核:林坤  / 发布:陈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