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击新冠肺炎

分享到微信 ×
打开微信“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抗击新冠肺炎】精心设计虚拟课堂 留学生“云端”学习显成效
——国际教育学院网络授课纪实
文:李书简 图:国际教育学院 来源:国际教育学院 时间:2020-04-15 5381

  “打卡”“交作业”“点名”……经过前期的精心准备,我校国际教育学院2019-2020春季学期为全校本硕博留学生开设的汉语言、文化类17门、 32次课程顺利上线“云端”。学院采取多项举措充分保证对全院师生的人文关怀,实现全球成电学子“停课不停学”的目标。

图片-1.png

各种尝试:语言教学逐步适应虚拟课堂

  国际教育学院教师许雪蕾虽然早已习惯在教室里、在三尺讲台上与学生面对面教学,但面对“网络课堂”这样的新场景,她坦言“仍感到有些紧张,同时也有面对挑战时的兴奋与激动。”

  为了能如期以在线课程的方式开始2020年的教学工作,学校从二月初开始对老师们进行网络授课平台的培训。许雪蕾先后参加了教务处和研究生院的在线培训,体验了“雨课堂”“爱课堂”等教学平台,又仔细了解了“腾讯课堂”“Welink”等可以用于网络课程教学的平台。最终,结合课程需求和以上平台的特点,她决定采用“腾讯课堂”“雨课堂”及社交平台相结合的模式,来开展自己的网络课程教学:首先在“腾讯课堂”以直播课的形式进行知识点讲解和随堂练习,并利用其语音通话功能和讨论区进行实时互动交流,完成语言知识的传授和初步操练;随后在“雨课堂”发布相应的习题和测验,学生通过完成在线作业达到巩固知识、训练书面表达的目的。

  “网络教学不是简单地把教学场景从教室迁移到网络之上。”许雪蕾说。她尝试用“快问快答”“小问短答”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和寻求答案。把大问题拆解为多个小问题,让尽量多的学生用简短的文字或言语快速回答,让课堂保持活力,保持节奏,保持较高的参与度。

  这样的教学效果逐渐显现。“当看到埃塞俄比亚学生坚持在凌晨三点半参加直播课程的时候,当听到巴基斯坦学生的小侄儿用稚嫩的童声跟着说汉语的时候,当下课时收获满屏鲜花的时候,何尝不是如身在云端一般幸福、满足呢!”

  实际上,这也是国际教育学院许多教师的共同感受。几周下来,教师们渐渐喜欢上了线上授课的方式,PPT讲解、小视频演示、讨论区互动、课后QQ群辅导、教学材料分享,作业提交及批改,每个环节都变得更加方便。尤其是国际留学生喜欢互动,随时在讨论区给教师各种反馈、各种提问,这让老师们感到很安心。

  雷岚是国际教育学院讲授《综合汉语》课程的教师。像这样的语言技能课程,教师往往需要设计丰富多样的互动练习,在课堂上模拟各种交流场景,为学生提供操练应用语言点的机会。但是,由于网络的限制,平日里在真实教室可以轻松营造的互动交流场景,在网络上会因为延时卡顿而效果不佳,甚至无法实现。

  要想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只好另辟蹊径。她开始进行各种尝试,有时课前通过QQ单独文字沟通,事先安排辅导课堂报告;有时课中开展微信小组语音讨论;有时课后督促学生互相交换学习批改修订后的作业。“尽量通过各种方式来弥补网络课堂的不足,开拓延展传统的语言课程教学。”雷岚老师说。“我也从最初的不习惯、感觉累,到逐步适应,开始慢慢喜欢,渐渐享受网课上与学生的各种交流。”

图片-2.jpg

以文化人:国际学生认同中国战“疫”成果

  《中国概况》课程组的教师们开展线上教学六周,其中的心路历程可谓多味杂陈。这门课程属于面向留学生开设的文化类课程,内容涵盖了中国地理、历史、思想、政治、经济、文学、科技等各个方面,非常庞杂,是留学生系统了解中国国情的一门重要课程,既非常重要,又具有很大的挑战性。

  如何较好地在线上组织教学,实现教学目标,是课程组主攻的方向。最终龙梅、李宏亮、李书简三位教师结合具体案例,以“慕课+QQ群讨论”为主的模式进行教学,以课前提示重点、课中辅助、课后组织热点话题讨论等形式,使留学生透彻理解中国,并在QQ群互动中潜移默化地激发留学生对中国文化和中国模式的真正理解甚至认同。

图片-7.jpg

  事实证明,这种文化课程授课模式非常成功。很多留学生对中国的经济发展成就、新冠病毒肺炎战“疫”成果、传统思想文化等,都赞不绝口,比传统的线下教学方式更灵活,效果更好。

  教师们普遍反映,经过这段时间不断的磨合,师生们都基本适应了这种网络授课模式。上课过程中也会像在真实课堂中一样和学生自如互动,学生作业的反馈也越来越及时有效。原本以为散布在世界各地的国际学生,在上网课时可能会比较懒散,但事实并非如此。“也许是同学彼此不能相见,反而更能放得开,更想参与和表达。”刘玉梅老师说,在一次课上,有一位同学说她在尼日利亚,那里是凌晨两点多,为了不影响家人休息,她压低了声音回答问题。还有同学在埃塞俄比亚,在加纳,在斯里兰卡……更有一位身在博茨瓦纳的同学,一边安抚着四个月大嗷嗷待哺的女儿,一边积极参与课堂互动。

  在很多的“网络课堂”上,有的学生半夜三更爬起来上课,有的甚至调整自己和北京时间同步,还有的学生拉来了全家人一起来汉语课堂“打卡”,无法实时参与课堂的学生主动观看回放并提交作业。这些都让教师们非常感动。

  “这些可爱的学生们,不禁让我想起一位前辈说的‘让你深切体会到桃李满天下的自豪’,更提醒我要加倍认真地准备每一次课。”刘玉梅老师感慨地说。

相辅相成:教学目标先行质量护航

  线上教学如火如荼开展,线上听课,线下课程组教学研讨等质量跟踪与提高也在同时进行。为全校留学生开设的汉语言及文化两大类课程中每门课都有质量小组老师及课程组老师互相听课,反馈意见并开展研讨。

  课程质量小组组长邸爱英教授谈到,疫情结束、恢复线下课程后,有些网课的好做法也会继续保留。网课是一次改变教育教学和学习方式、充分利用教育资源和教育技术的契机,同时也是一次从变化中总结、不断实现提质升级,拥抱未来技术的“补课”。

图片-6.jpg

润物无声:第二课堂创新小视频“链接”师生

  疫情之下的国际学生身处世界各地,他们在家的心理状态如何?长期看不见老师怎么办?汉语练习有没有掉队?带着一连串的疑问与关心,学院贴心的开辟了第二课堂——汉语练习小视频的微信推送。视频由所有任课老师出镜,以每周两次的频率持续向学生们推送各类汉语话题。同时考虑到受众的汉语水平不一,同一话题的对话句型设置分为难易两种,便于学生结合自己实际情况进行口语练习。

IMG_5943.PNGQQ图片20200414132338.png

  “视频已经推送三周了,内容涵盖运动、春天、乐器、水果等等,甚至还有中国古典读本《红楼梦》的推荐。学生们非常感兴趣,还在自己的朋友圈分享,这让我感到自己工作的价值,也让学生感到老师时刻与他们同在。”孙莉萍老师说。通过小小的视频,汉语言教学教研室将当下的社会、生活、环境的变化润物细无声的传递给学生群体,让他们感知中国文化的厚重,感受当代中国的发展;同时也安抚学生在家隔离和学业带来的焦虑情绪,传播“世界异域、千里同心”的人文关怀。

  阳春三月,如期开课的第一周是最忙碌的一周,面对学生网络条件、各国时差问题、软件技术等潜在问题,国际教育学院提早派办公室的所有人员加入各班级群辅助解决,同时开启了助教配置计划,让教师们“腾”出课堂管理的双手去深入教学交流之中。“担任一个70人课堂的助教是一次挑战,但这个机会对于我的时间管理能力、沟通交流能力以及中国文化的学习都有了提高和帮助。同学们不仅课堂内会向我询问、求助,课下还会和我沟通交流,给我满满的‘正能量’!”助教WORKIE TEMESGEN BAILIE说到。

  在教育部和学校的统一部署下,国际教育学院集思广益、凝心聚力,通过开展多姿多彩的线上教学,不仅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也让信息化技术赋能教学,让教学能力与教学水平的提高与创新一直“在线”。




编辑:卜一珂  / 审核:林坤  / 发布:陈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