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成电

分享到微信 ×
打开微信“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南方plus东莞观察 | 陈雷霆:助力东莞电子信息产业升级
文:南方plus东莞观察 来源:社会媒体 时间:2019-11-25 2805

  扎根东莞十年,陈雷霆在多项国家省市的科研攻关项目和科技成果孵化方面做出突出贡献,为东莞的创新发展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传奇故事得从2007年说起。那年,陈雷霆到东莞创办电子科技大学在校外的第一个研究院,两年后担任院长。近十年间,他带头建成了5个公共实验室、3个院士工作站、60余个国家省市行业重大技术服务平台……极大地推动了东莞电子信息产业由“加工型集群”向“创造型集群”迈进。

  可以说,陈雷霆是高层次人才在东莞创新创业的一个鲜活的样本。

 111.png

乐于“搭平台”,坚持薪火相传为人师育人才

  作为东莞市科技领军人才,陈雷霆非常注重项目带动及科研创新。

  近年来,他先后申报承担了国家或地方重大科研项目及重点项目近30项,累计科研经费超过4000万元。

  目前,新型研发机构已经成为东莞招引高层次人才的重要载体,以电子科技大学广东电子信息工程研究院(简称“电研院”)为代表的新型研发机构,通过多种渠道和多重举措,吸引了大批高端人才来莞创新创业。

  位于松山湖的电研院成立后,一路高歌前进。

  作为东莞市政府、电子科技大学、广东省科技厅三方共建的新型研发机构,电研院依托电子科技大学的资源,以引进和培育电子信息产业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为重点,建成了广东省健康云安全院士工作站、广东省集成电子薄膜院士工作站、广东省新型通信网络院士工作站及东莞市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分站等平台,聚集了国内、国际创新科研团队20余个;承担实施了国家、省市科研项目270余项,为珠三角3000多家企业提供了高端技术服务。

  在东莞扎营建设研究院后,陈雷霆发现东莞一直在着力搭建人才平台、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板着手指头,和蔼可亲的陈雷霆笑着说,“人才扶持政策,成套齐全;科研资金,每年20亿元,大手笔;毗邻港澳,处于广深之间,市场非常广阔,这三个优势形成凝聚力,为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鼓劲。”

  人才是这个时代最大的竞争力。东莞市先后出台30多项人才政策,构建“1+N”人才政策体系,对人才在东莞创新创业扶持、居留落户、住房补贴、医疗社保、子女入学、引才奖励等方面提供特殊支持政策。在市级的带动下,各镇街也积极行动,结合当地产业转型升级,因地制宜地出台了相关的人才政策。在陈雷霆看来,成套的人才政策体系成了东莞引才的“吸引力”。

 222.png

  当然,能够持续在东莞创新创业,陈雷霆认为“离不开东莞这片广阔的市场”。东莞有地理位置优势,交通方便,还有完善、成熟的产业链,有利于科研成果转化生产力。从成都来到东莞搞科研,搭建技术服务平台,经过这么多年的沉淀,陈雷霆认为,东莞是创新创业的好地方,也开创自己人生的“创业春天”。

  陈雷霆介绍,自2014年起,电研院已先后引进培养9名高层次人才入选东莞市人才工程项目,目前已有3名获得东莞市提供的高端人才住房补贴。他说,对于人才的培养,电研院并非只停留在研发阶段,而是更加注重科技成果的产业化。

  高端人才的科研成果成熟后,电研院通过一系列的配套机制,支持科研人员组建公司,进一步落地产业化。“必须有专家团队在这边进行科技创新,最重要是我们进行了科技创新以后,有科研成果进行转化并产生价值,对我们电研院带来了长期、持续发展的作用。”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作为一名教授、一名博士生导师,陈雷霆从未中断教学培养工作,至今已培养毕业博士、硕士生100余名。此外,自担任学科带头人以来,领导了一支综合素质好、理论水平高、技术研发能力强的科研团队,在面向数字化医疗的医学图像处理领域取得创新性学术成果。

善于“扩渠道”,努力构建中端人才支撑体系

  来到东莞,转眼已有十年。陈雷霆仍清晰地记得,“当时一到松山湖,就被这里漂亮的生态环境吸引住了,可谓一见钟情。”

  透过松山湖一栋办公楼的玻璃窗,遥望远处隐约可见一座小山尖,眼前的一切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我刚来的时候这四周都是山和空地,一眼还可以看见松山湖,现在全被楼宇遮挡了。”他感慨道,松山湖的发展真快。

  陈雷霆坦言,他考察过国内数个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也去过欧美多个国家,来到东莞后,发现松山湖的生态环境非常漂亮,园区内到处都是花草树木,绿化面积之大,环境之优美罕见。毫不夸张地说,松山湖的生态环境,一点也不逊色于欧美城市,甚至可比媲美硅谷。“外国科研专家来到松山湖,无论是生活,还是工作,不会感到落差。”陈雷霆如是说。

  志存高远的人无惧路途的艰辛与波折。敢于创新的陈雷霆带头建成5个公共实验室、3个院士工作站、60余个国家省市行业重大技术服务平台,发起或参与产学研创新联盟15个、企业工程技术中心5个,引进近20余个顶尖技术团队,持股孵化30余家高科技企业,实现了东莞市在国家级重大科技专项上的零突破和促进东莞市首个重大科技专项(换芯工程)的成功落地。推动了学校约30个团队近千人(含研究生)来粤开展技术攻关、人才培养和成果转化工作,服务本地及周边企业近万家,促进东莞电子信息产业由“加工型集群”成功迈向“创造型集群”。

333.png

  科技的神奇创造了美好的未来。

  在电研院工作人员的演示下,输入市民的身份证号、手机号码和动态验证密码。随后,其个人此前的门诊信息、住院信息、检验项目以及血压、血糖、体重曲线等相关信息立刻呈现在电脑屏幕上。陈雷霆说,这个名为“基于云计算的居民终身健康服务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示范”项目,目前已记录东莞800多万人的健康数据,每位市民的诊疗信息都储存在云端,不仅记录着现状,还能通过每次就诊和体检的信息分析,评估每位市民健康状况,重点监控有较高健康风险的市民。

  陈雷霆认为,即使完成这样的大项目,也不仅仅只是高层次人才的事,需要科研人员的通力配合。东莞有政策、有资金、有市场,但构建完善的人才创新创业体系,还急需解决中端人才匮乏的问题,在不少研发机构和高新技术企业,以重点院校本科、硕士学历人群为代表、拥有专业技术能力的中端人才比较缺乏,东莞的人才引进还是不够,一方面体现在数量上,另一方面则体现在结构上。

  陈雷霆看来,东莞应该构建多层次的人才体系,并且要有与其他城市竞争的危机感,制定与时俱进的人才战略。他说:“高层次人才引进东莞后要发挥作用,必须要有中端人才支撑,否则很多创新项目无法落地。没有中低端人才的配合,高层次人才最后可能只好拿着高薪离开,没有归属感。”因此,他建议在科研机构和高新技术企业成立研究生、大学生实习基地,吸引相应的中端人才来东莞发展。同时完善中端人才在住房、教育、专项补助等方面的引进扶持政策,让年轻人有奔头,这样才能让人才在东莞安居乐业。


  报道链接:https://xw.qq.com/cmsid/20191123A0FTKL00


编辑:林坤  / 审核:林坤  / 发布:林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