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电讲堂

分享到微信 ×
打开微信“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北大周晓林教授做客学者论坛探讨人际愧疚、感激及报偿
文:教师发展中心 来源:党委教师工作部、人力资源部(教师发展中心) 时间:2015-10-28 3241

  近日,由人力资源部教师发展中心主办,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和信息医学研究中心共同承办的第13期“学者论坛”活动在沙河校区举行。此次论坛邀请到北京大学脑科学与认知科学中心主任、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周晓林来校为我校师生作题为“人际愧疚、感激及报偿”的学术报告。

QQ截图20151028105946.jpg

  讲座伊始,周晓林教授风趣地说:“这次报告旨在共同交流,如果后面时间允许,我更希望坐下来听听同学们的想法。”“我这次主要目的就是来电子科大挖人的,想着带一两个学生去北大呢。”这让在场的师生们瞬间感受到了周晓林教授的亲切和幽默。

  周晓林教授在介绍自己关于社会道德情绪的学术研究时,先阐述了社会道德情绪的重要性和目前的研究现状,并指出社会道德情绪有内疚(guilt)、感激(gratitude)、敬仰(admiration)、嫉妒(envy)等等,在人类社会活动中极为常见,是亲和与攻击行为背后的动力。学术界对社会道德情绪神经机制的研究并不多,近年来才刚刚起步。周晓林教授还分别讲解了针对愧疚、感激和报偿情绪的实验范式设计和实验结果,并就创设的人际互动范式,社会道德情绪的神经机制,及其与攻击、亲和行为的关系做了深入讲解。

  讲座结束后,周晓林教授和在座老师就社会道德情绪研究的相关问题进行了交流,现场师生踊跃提问,周晓林教授一一作答并和师生们共同探讨。讲座结束后,在李凌教授的陪同下,周晓林教授参观了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的各个实验室。

  据了解,人力资源部教师发展中心定期开展“学者论坛”系列学术活动,邀请与我校教师研究领域相关的知名学者,以专题报告的形式与师生分享和研讨最新研究动态和成果,旨在为教师提供学术探讨和交流的平台,开拓教师学术视野。


相关链接:

  周晓林,现任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委员、脑科学与认知科学中心主任。1981年9月至1988年9月在华东师范大学获得心理学系本科和硕士学位;1992年于英国剑桥大学获得博士学位;随后在伦敦大学Birkbeck学院心理学系及剑桥大学实验心理学系从事研究工作;1998年底正式回国后任教于北京大学心理学系。周晓林的主要研究领域为语言认知、注意选择与执行控制、决策与神经经济学、社会认知与实验社会心理学。曾主持国家自然科学研究基金、科技部973项目、国家社科基金等各类科研项目。在国际SCI、SSCI刊物发表论文100多篇,在国内学术刊物发表论文96篇。是罗丹科学院 (Rodin Remediation Academy) 的Corresponding Fellow,任BMC Neuroscience和Scientific Reports杂志副主编(执行编委), Language, Cognition and Neuroscience,Journal of Neuroscience, Psychology, and Economics, Annuls of Dyslexia, Frontiers in Child Health and Human Development,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gnitive Informatics等杂志编委,国内《心理科学》副主编,《心理学报》《心理科学进展》《心理与行为》编委。曾为三种国际刊物编辑了4期有关汉语认知的论文专刊。


编辑:罗莎  / 审核:林坤  / 发布:林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