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电讲堂

分享到微信 ×
打开微信“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网络编码创始人杨伟豪教授畅谈网络编码从理论走向应用的工程原型
文:教师发展中心 抗干扰实验室 图:抗干扰实验室 来源:党委教师工作部、人力资源部(教师发展中心) 时间:2015-10-28 6939

  近日,网络编码创始人、香港中文大学网络编码研究所所长、电子电气工程系首席教授杨伟豪应邀作客我校学术沙龙,与师生共话现代信息论最重大进展——网络编码从理论走向应用的工程原型BATS。报告会由通信抗干扰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周亮教授主持

p1.JPG

  杨伟豪教授首先介绍了信息论与网络编码的发展历程。他通过网络编码与传统网络数据传输方式的对比得出了“网络编码虽具有高速率但却具有高复杂度”的结论,并就这一问题提出两类方案:喷泉码(Fountain Code)和分块传输编码(Chunked Code)。

  杨伟豪教授向大家解析了网络编码从理论走向应用的工程原型BATS。在对BATS的讲解中,他首先介绍了BATS拥有外码(Matrix Fountain Code)与内码(Network Code)级联而成的数学结构,其中BATS外码由喷泉码(Fountain Code)变形构造从而形成了矩阵喷泉码(Matrix Fountain Code)。他还讲解了BATS实现网络编码逼近达到网络吞吐率上限的原理和方法,并就BATS的应用优势进行了阐释。

  在互动环节,在场的老师和同学们就学术前沿、技术难点等话题与杨伟豪教授进行了探讨。结合自己的理解,杨伟豪教授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解答,现场气氛轻松活跃。

  本次活动由教师发展中心主办,通信抗干扰技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承办。

 

相关链接:

  杨伟豪(Raymond W. Yeung),1991年在美国康奈尔大学获博士学位,此后就职于香港中文大学,任电子电气工程系首席教授(Chair Professor),香港中文大学网络编码研究所所长(Co-Director)。

  杨伟豪是近年信息论最重要进展——网络编码的主要发明人之一,其论著被索引或参引上千篇次。其研究成果获得IEEE信息论汇刊最佳论文奖,Alexander von Humboldt Foundation奖以及2016年度IEEE全领域最高奖Eric E.Sumner奖。

  杨伟豪是IEEE Fellow,曾任国际信息论会议等多个国际顶级会议主席,曾任或现任IEEE汇刊(Transactions)等多个国际顶级期刊的主责编辑(Editor-at-Large和Associate Editor等)。

  学术沙龙于2014年10月启动,由人力资源部教师发展中心主办。沙龙采取自由交流的形式,以前沿科学热点问题探讨为主题,旨在为教师搭建学术交流平台,增进相互了解,拓展研究视野,促进教师学术水平提升和跨学科的合作研究。


编辑:林坤  / 审核:罗莎  / 发布:罗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