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杏海

分享到微信 ×
打开微信“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告别虚无——浅评《一座城池》
文:电工学院 丁莹 图:电工学院 丁莹 来源:学生记者团 时间:2013-09-05 2236

 

   如果有勇气,品一品《一座城池》;如果有烦恼,读一读《一座城池》;如果不够现实,看一看《一座城池》。

   在《一座城池》一书的序言中,韩寒写道:“这部快速而缓慢的,幽默着的忧伤的小说,纯粹是不需言多余的序言的”。《一座城池》继承了韩寒一贯的“黑色幽默”风格,正如序言中所说,书中的文字多是“幽默着的忧伤”,捧腹大笑时内心总会多几分难以言喻的忧伤。

   书中没有连贯的故事情节,亦没有明显的主题。读者也许会纠结书中所写为何,但却又恍然感到,这一座城池,充满迷茫,到处是虚无的空想。全书围绕“我,健叔,王超”这三个肄业青年的偶然相遇,以及三个恩在大学时光里海阔天空的“光辉岁月”。只因一次荒诞的群架,“我”和“健叔”头顶“杀人嫌疑犯”的罪名逃离繁华上海,来到一座新的城池,并结识了“王超”。三人厮混在一起,生活拮据,每天都是坑蒙拐骗,啼笑皆非:健叔辜负了自己的好名字,总是意外受伤,拖三人后腿,每天想摆脱过去,想结识美女,过新的生活;王超开着老爸给的必须在后面推才动的破桑塔纳,无所事事;我回忆着过去,做着虚幻的梦……

   从“我”到达混乱的火车站,到与“健叔”在长江旅馆回合,遇见了旅馆大妈,围观工厂大火,后遇见“王超”,三人合租诡异的大荣公寓,再到买了三台极便宜的电视机,被抓进警察局,交了“巨额罚款”……作者将这一些皆以夸张的笔法呈现出来,让人能够联想到现实生活,但却又在现实中无迹可寻。

  “我”的经历是全书亮点:回忆同桌并产生内疚心里,实际似乎在缅怀爱情,或是抒发内心对爱情的可悲之感。情节依然搞笑,但叙述了现实。“我”无聊的梦境似乎在暗示着什么:总之自己不会停下来,一直在奔跑,跑到北方,跑到沙漠。我一直对自己说,“我不累,我还要跑”,这是否意味着“我”活在一个倍感压力的世界,必须追赶世界才能在竞争中取胜?或是表明自己一直在追寻着什么,一直没有放弃……最后一部分,我总是进入一座密林,走不到尽头而且总会遇到一堵墙,翻越了却回到原点,难以翻越。

   在书的结尾,城市大骚乱有些突然,全城人因大爆炸而四处逃窜,但所有人都没有在意险境,而是疯狂抢夺一切,实际这“一切”无非是各种方式存在的金钱。这种场景又是一种隐喻。

   韩寒为什么要营造一个荒诞的、虚无的世界呢?开始读这本书时,我一直都在笑,但到后来,无论多夸张、多讽刺、多幽默的语言,我却怎么也笑不出来。作者像是在用荒诞的笔触,引领我们走向一个现实的世界,难以接受的世界。全书整体呈现出一种对怀疑,看似荒诞的扭曲的语言逻辑,往往能产生出乎意料的修辞效果。也就是说,作者之所以戏剧化地呈现虚无,其实就是为了促使读者告别虚无。


 

 

编辑:小陆  / 审核:小陆  / 发布:小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