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杏海

分享到微信 ×
打开微信“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柴米油盐中的人生真味——观电影《纺织姑娘》有感
文:王丹 图:王丹 来源:学生记者团 时间:2013-09-05 3347

 

   在巨大的社会变革中,卑微的小人物是如何生活的?

  《纺织姑娘》延续了导演王全安对现实的强烈关注,以强烈的戏剧性手法,讲述了一个纺织女工的喜怒哀乐,折射了这个特定群体的生存状态。

   因为在车间吃饭,老板扣了李丽工资。机器的轰鸣,李丽的争吵和咒骂,拉开了纺织厂生活的一角。镜头一转,在另一处,李丽的丈夫从纺织厂下岗后以卖鱼为生,为了一条鱼与顾客争吵。

   李丽一家三口的日常生活,充满了鸡毛蒜皮的琐事。导演在电影开篇就铺陈这么多生活细节,并不是为了展示这些卑微人物的小气,而是要交代他们生活的环境——斤斤计较的后面,其实是生活的艰辛。这与小说《一地鸡毛》开篇的“一块馊豆腐引发的争吵”,在手法上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只有了解这一点,你才会明白,此后当李丽突然被查出患有绝症时,这一悲剧对这样一个脆弱的家庭意味着什么。也只有理解了这一点,你才能理解李丽一家人的挣扎和她的“反常”举动。

   李丽是在陪孩子练钢琴的时候,发现自己流鼻血的;是在参加合唱班的时候,突然晕倒的。老板扣了工资,她敢于抗争,说明她要强;家里虽然很穷,但她依然送孩子学钢琴,说明她对未来充满期待;业余还参加合唱班,说明她对生活很有追求。也就是说,她是一个上进心很强的人。我们可以想象,如果是在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下,那么,凭着她的努力,她一定可以做出一番事业。

   然而,正是这样一个人,在得知身患绝症后,做出了一系列让人瞠目的举动。当同样身患绝症——乳腺癌的纺织姐妹劝她也去歌舞厅找个“伴儿”逍遥快活时,起初不以为然的李丽,后来竟然奔向了歌舞厅,去之后却又不愿意陪客人跳舞;在煎熬一夜后,爱子如命的李丽,在给孩子的蛋糕里竟然放上了安眠药,想与孩子一起结束艰难的生命,最后却又把药片一片片收起;她去北京了却心愿后,想卧轨自杀,最终却没有赴死的勇气……

   这些反反复复的细节,透射的都是李丽在生与死之间的内心挣扎。这也为她决定到北京找到初恋男友赵鲁寒以了却最后的心愿埋下了伏笔,提供了逻辑上的前奏。不过,这并不是一个爱情剧。镜头切换到赵鲁寒工作的印染厂,轰鸣的机器、单调的工作、卑微的生活,让观众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是的,赵鲁寒的生活境遇,其实与李丽没有什么两样!

   如果细心一点会发现,导演镜头所到之处,并不单反应李丽的生活困境,而是折射整个社会的方方面面。通过李丽和姐妹的对白,反应了整个纺织女工的生活;通过丈夫的生活细节,反应小买卖人的艰辛;通过舞厅的现场呈现,反应这个时期的经济和就业状况;通过在北京的问路,反应旧城改造和拆迁情况;通过赵鲁寒的工作,反应整个(劳动力密集型)轻工业的劳工状况……

   李丽的境遇,是一个时代的写照。此片的深刻之处,就在于它不是对一个人的“个体”的关怀,而是间接地关照了整个社会的生存困境。有评论认为,该片“勇敢地揭露了社会现实和人的情感挣扎,反映了全人类的共性”。我以为,此言不差。

   影片最后,虽然丈夫、孩子等人对李丽的关爱,让她的内心获得了安宁。然而,这毕竟只是精神层面的一丝安慰——现实依然是无法改变的。医生问李丽丈夫:化疗需要花费几十万,与其做徒劳的治疗,还不如把这笔钱留给孩子!李丽的丈夫没同意。不过,这是必然的,现实已替李丽的丈夫做出了选择,也替李丽安排了结局。

   因此,影片结尾是,李丽依然在火车轨道上跑,铁道管理人员在后面追赶。李丽一边跑,一边微笑着,如春花般灿烂。一声汽笛鸣响,电影落幕了。影片没有告诉我们李丽的生死,不过,从影片的一系列暗示中,观众可以猜想到,李丽最终克服了对死亡的恐惧,放下了对生命的眷恋,像天使一样地走了。

   像《纺织姑娘》这样的现实主义影片很多。敢于面对现实的导演,是有勇气并且有浓厚的人文情怀的。但,生活的希望又在哪里?如果观众看过卓别林的《摩登时代》中所呈现的当时英国工人的贫穷落后状况,并且看过伦敦奥运会的开幕式中对“工业革命”的全景式扫描及其赞美,或许会反思并发现一个社会从贫穷走向富裕、从没有希望到找到希望的路径。同样,当我们看到《纺织女工》中的脆弱的个体和脆弱的家庭,并反观我们今天的安逸生活时,我们也可以明白生活的出路。

   生活的答案是明确的。李丽的故事里,有你和我的影子;你和我,就是千千万万个李丽。因此,我们必须关注李丽,摆脱贫穷落后,才会给自己的生活赋予尊严和幸福。

 

编辑:小陆  / 审核:小陆  / 发布:小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