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 术

分享到微信 ×
打开微信“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学者论坛:神经突触发育与可塑性的细胞机制
文:教师发展中心 来源:党委教师工作部、人力资源部(教师发展中心) 时间:2024-09-24 672

教师发展中心“学者论坛”活动特别邀请中国科学院刘佳佳研究员来校作学术交流。具体安排如下,欢迎广大师生参加。

一、主 题:神经突触发育与可塑性的细胞机制

二、时 间:2024年9月27日(周五) 10:00-12:00

三、地 点:沙河校区医学院楼204报告厅

四、主讲专家:中国科学院 刘佳佳 研究员

五、主持人:医学院 张新军 教授

六、内容简介:

突触是中枢神经系统发挥功能的基本结构单元。神经元响应神经活性变化而改变其突触传递强度的特性被称作突触可塑性,是大脑高级功能学习与记忆的细胞基础。我们以原代神经元及小鼠为模式系统,在分子、细胞和个体水平,探讨中枢神经元突触,尤其是兴奋性神经元特化的突触后结构树突棘发育与可塑性的调控机制。作为高度极性化的细胞,神经元的突触形成及其结构和功能的可塑性依赖于胞内运输系统、细胞骨架以及细胞器互作的精细调控。我们运用分子遗传、生化、细胞和神经生物学研究方法,发现了树突中蛋白分选转运通路调控突触结构与功能的崭新分子机制。我们还运用超高分辨显微成像技术检测树突棘形态和组分的动态变化,阐明了钙信号诱导微丝细胞骨架与细胞质膜互作,致使树突棘产生急性结构可塑性的机制。此外,神经元细胞的膜脂组成和亚细胞分布受到神经活性调控。通过化学生物学和遗传学操控、电生理、动物行为学分析与快速活细胞成像,我们揭示了神经活性诱导质膜磷脂PI4P合成,促进兴奋性递质受体AMPAR的胞吐运输及突触的功能可塑性。我们的最新研究发现,在发育期和激活态神经元轴树突中,内质网和其它细胞器通过膜接触位点的直接互作具有动态性,并调控膜脂代谢和突触可塑性。膜接触位点对于信号转导、脂质转运与代谢、钙稳态、膜动态和运输等细胞活动具有重要调控作用,因此我们开发了一系列检测和鉴定膜接触位点的研究工具,以解析神经元的细胞器互作在突触发育与可塑性中的生理病理功能。

七、主讲人简介:

刘佳佳,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本科毕业于武汉大学病毒学及分子生物学系,中国科学院上海细胞生物学研究所硕士,美国芝加哥大学分子遗传及细胞生物学博士,美国斯坦福大学医学中心神经科学系博士后。2006年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任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13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现任中国神经科学学会突触与神经可塑性分会委员、中国生物物理学会膜生物学分会及北京细胞生物学会理事,国际学术期刊Biology of the Cell(Wiley)及Contact(SAGE Publishing)编委。课题组运用分子遗传学、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和神经生物学研究方法,探讨中枢神经元突触发育及可塑性的分子细胞机制,研究聚焦于树突运输、细胞骨架重塑及膜脂代谢调控。研究成果发表于Nat Cell Biol、J Cell Biol、eLife、Cell Res、Cell Rep 等国际主流学术期刊。

八、主办单位:教师发展中心

  承办单位:医学院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编辑:刘瑶  / 审核:李果  / 发布:陈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