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

分享到微信 ×
打开微信“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我校学子在“车谷杯”第九届中国研究生能源装备创新设计大赛创佳绩
文:李丽娟 韩雨伯 图:李丽娟 韩雨伯 来源:机电学院 时间:2022-12-28 9517

  12月,“车谷杯”第九届中国研究生能源装备创新设计大赛总决赛在线上举办。电子科技大学此次共有4支研究生代表队闯入总决赛,经过激烈角逐,最终荣获全国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同时,机械与电气工程学院胡维昊教授被评为“优秀指导教师”,我校被评为“优秀组织单位”,创造了我校在该赛事上历史最好成绩。该竞赛由“研究生科技创新支持计划”立项支持,校内赛国赛组织工作由研究生院主办,机械与电气工程学院承办。

11.jpg

  第九届中国研究生能源装备创新设计大赛由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指导,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主办,湖北省教育厅、中国石油和石油化工设备工业协会、中国石油教育学会联合主办,武汉理工大学、中共武汉市委组织部、武汉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武汉市人才工作局承办,是“中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大赛”竞赛项目之一。目前,大赛已成为广大研究生踊跃参与,研究生培养单位积极组织,装备行业广泛认可的国家级、高层次重要赛事。

  本届竞赛吸引了来自全国207个研究生培养单位的1366个团队参赛,参赛单位数和参赛人数创历史新高,总决赛最终评出一等奖41项、二等奖103项、三等奖268项;“创新之星”3个,优秀指导教师奖40位,优秀组织奖41个。

  本届竞赛聚焦“新能源装备”,设置了“海洋能源高效开发与利用装备”、“油气绿色高效开发装备”、“新能源材料开发装备”、“新一代交通能源动力装备”等赛题,助推我国“双碳”战略实施,助力绿色低碳循环、能源机构优化等未来重点领域发展。参赛团队通过产品实物、样机模型、控制系统软件作品、三维模型、工作原理展示等形式,呈现了一场构思巧妙、设计合理的创意比拼。

 

获奖作品展示

  数据中心用双谐振隔离型直流变压器研究

  奖项:全国一等奖

  所在院系:机械与电气工程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团队成员:韩雨伯、朱淑剑、郑展超、衣荟衡、李佳颖

  指导教师:胡维昊、吴云峰

  作品简介:为了提高数据中心用直流变压器的能量转换效率、功率密度和可靠性,本作品提出了一种双谐振隔离型直流变压器。针对性地改进了一种全隔离同步管体二极管状态检测模组以适应对任意悬浮开关的采样,同时提出了一种双谐振点跟踪同步整流技术以应对谐振器件随着工况和使用寿命发生谐振点漂移的现象。本作品极大提升了直流变压器的电能转换效率和功率密度,突破传统MOSFET体二极管导通状态检测电路无法适应悬浮开关的瓶颈,克服谐振电感感值随工况漂移带来的电路运行问题,同时其系统结构简单,易于实现和工业应用。

 22.png


  新能源装备用具有自均流功能的宽范围智慧升压变换器

  奖项:全国二等奖

  所在院系:机械与电气工程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团队成员:赵玲玲、向天雨、李坤瀚、唐璇、吴佳玲

  指导教师:胡维昊、孙敏

  作品简介:本作品提出基于分布式新能源发电系统的串接电容式升压变换器,继承开关电容和交错电感技术的优点,具有更宽的输入输出范围、更低输入电流纹波、器件耐压降低、更高的效率等优点。同时,基于电容电荷平衡原理提出了全工况下不增加任何硬件成本的自均流控制策略,且在全范围下具有多倍于传统Boost变换器的输出增益,形成了应用于新能源系统的具有自均流功能的宽范围升压变换器解决方案。

 33.png


  一种基于容忍顺序模型预测-滑模控制的抗扰动高效率双模式逆变器装置

  奖项:全国三等奖

  所在院系:机械与电气工程学院

  团队成员:沈大为 杨婉笛 雷丰瑞 张佳豪 李星宇

  指导教师:龙波

  作品简介:针对分布式发电中的能源转换,本作品综合考虑了T型三电平逆变器的开关损耗与导通损耗,将其嵌入到提出的容忍顺序模型预测控制中,不仅保证了中点电压平衡,提高了并网电流质量,还极大地提高了逆变器装置的能量转换效率。本作品的另一个工作模式为无源分数阶滑模控制,该模式可以极大地提高并网逆变器的鲁棒性和入网电流的质量。

 44.png


  基于动力可靠度的核电安全壳时变抗震性能评估系统

  奖项:全国三等奖

  所在院系:机械与电气工程学院

  团队成员:王洪涛 杨世源 吕志愿 郭宜朋 聂鹏

  指导教师:孟德彪

  作品简介:在碳达峰、碳中和的背景下,核能作为清洁能源,将保持较快的发展态势。由中国地震台网知,近一年内,世界上记录在案的地震共有1220次,其中震级超过6.0级的地震共有117处。该作品建立一种动力可靠度核电厂安全壳时变抗震性能评估系统,为核电厂安全可靠的运行提供技术方案。该作品通过全概率理论计算出不同状态极限年超越概率以及基于Markov过程得到不同时间的极限状态转换概率。同时,评估时变结构抗震性能,可以解决我国防灾减灾研究领域中的关键技术问题。

55.png



编辑:李文云  / 审核:林坤  / 发布:陈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