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电讲坛

分享到微信 ×
打开微信“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成电讲坛】中央美术学院宋修见教授带领师生在诗歌中远行
文:罗彤 来源: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中心 时间:2022-11-24 1907

  要在诗歌中远行,那么为什么要远行?又如何在诗歌中远行呢?中央美术学院美育研究院院长宋修见教授做客线上“成电讲坛”,为师生们解答了这两个问题。本次讲座也是电子科技大学首届校园诗歌文化节“诗意成电”系列讲座之一。

  讲坛伊始,宋教授便询问同学们:为什么要远行?他展示了卡斯帕·大卫·弗里德里希的《云端的旅行者》,画中人站在山巅之上眺望远方,雾海茫茫,山海远阔,让远行的向往油然而生;马克思曾说:“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样的思政让人意识到人的本质,每个人都拥有鲜活的生命,都因社会关系活着;《让心灵去远足》这首散文诗用恬静的语言告诉我们,或自然或书卷,我们都需要去经历去感受,让心灵远行……这些例子无一不在告诉我们,每个人心里都有对远行的渴望,都需要在“远行”中放飞心灵。林语堂先生曾写下:“我几乎认为,假如没有诗歌,中国人就无法幸存至今。”

  被诗词涵养的人是幸运的,能用一首诗词在生活的湍流中打捞起自己;梁启超也在《美术与生活》中教育我们美是人类生活一素,甚是各种要素中最要者,美让人活着;《论语》中的话语讲述哲理的同时充满浪漫诗意,王国维评价孔子育人始于美终于美,审美教育对育人至关重要……一切谈情谈美谈爱皆可蕴于诗中,从某种程度来说诗让我们活着,人需要在诗歌中远行。

33-1.jpg

  那么我们该如何去远行呢?宋教授告诉我们要在诗歌的语言中体会汉语的魅力,在诗歌的意象中扩展觉知的边界,在诗歌的情感中增进对生命的理解,在诗歌的境界中感受心灵的浩瀚。

  “惆怅双鸳不到,幽阶一夜苔生。”吴文英巧用字词,刻画离别的美好而哀怨;“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贾岛细致打磨,铸成“推敲”佳话。诗词的语言往往经过诗人的字斟句酌,这才能准确地传达诗中意境,能够让人感受到汉语的精妙绝伦。《静夜思》是脍炙人口的诗歌佳作,句简而意浓,但被翻译成英文便变得寡淡无味,失去了汉语传达的意象与美感。

  闻一多先生也曾评价诗句这类汉语浑然天成,我们很难讲玄妙精微的中文转移为其他语言。宋教授接着为我们朗诵对比了when you are old这首诗歌的中英译文,他告诉我们影文发音需要流畅平滑,中文朗读富有节奏与语调、有声断意不断的技巧,而汉语诗歌多为长短句,节奏感强,音调韵律和谐,其中意境是其他语言所不能传达的,所以我们能够在诗歌的语言中体会到汉语独有的魅力和韵味。

  诗歌一定会营造意象,一切景语皆情语。人不仅通过思维,而且以全部感觉在对象世界中肯定自己。人要运用自己全部的感觉,就要不断拓展自己感知世界的边界。”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马致远和白朴的曲词没有一个动词,仅用景物营造意象,但能让读者得到丰富精彩的意境感受。“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赵师秀的《约客》以简洁的描写表达出心境的恬静淡然,让人于雨声、蛙声中体味生命极致的宁静。“倚仗柴门外,临风听暮蝉。”“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

  王维是有名的能够精妙营造意象的诗人,寥言几语让人感受到或寂寥或娴静或唯美。接着宋教授为我们播放了流沙河《就是那一只蟋蟀》的朗读音频,作者因一只蟋蟀想到了海峡那岸,想到了听过的诗歌,想到了深山的驿道、长城的烽台、旅馆的天井、战场的野草,在小小的一只蟋蟀上想到了自己的童年和中年。小小蟋蟀的鸣叫让中国人想到这么多,可见诗歌深刻影响着我们,诗歌的意象深入了我们的生活,深刻参与到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中。宋教授接着用一张月图引出下面的内容,月亮已成为人们所熟知的诗歌意象,那我们知道哪些有关月亮的诗歌呢?同学们在弹幕上踊跃回答着,“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我们心中有这么多关于月亮的诗歌,诗情画意在中国文化中一代一代流转,已经内化在每一个人的血脉中,我们看到月亮,除去想到一颗星球以外还多了许多关于人生和情感的思考与感受,这是诗歌意象给予我们生存感知的意义,这也恰恰是我们需要诗歌、需要在诗歌中远行的原因。

33-2.jpg

  我们需要理解生命自身,理解天地间何以有我,我在天地间何以这样的一些宏大的命题。西方有经典的人生三问,这是对生命主体的建构、对生命的询问。中国没有对生命的直问,但是有对生命的思考。“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人们每日收割忙或采桑忙,有一天突然意识到人在天地间渺小虚无如一名远行客,这是一种生命的觉醒,是对生命的思考。“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文学里有哲思,哲思化于文学。诗歌让我们能更真切地理解情感,加深对生命的理解。“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人安静下来才能了解群动,空静才能包容万物。

  中国讲究留白的艺术,诗歌的留白也是留下对人生的空旷思考空间,人生需要放空的时刻,需要在空旷意境中感受平静,在歌中远行就是在诗中平静地思考、感受生命。接着宋教授为我们推荐了《虚构的家谱》这首诗,这是宋教授青春时代抄在笔记本上的一首诗,它让人感受到在生命的背后是无数的传奇,每一个记录在册的家族都有自己独有的历史,然后才有了你我,那么我们的祖先有什么样的故事?诗歌会引发我们对祖先、对历史的好奇与思考,这是诗歌带给我们的思考价值。

  武元直的《赤壁图》表现出天地海河的广阔与人的渺小,苏轼更是写下《前赤壁赋》感慨人是“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人终有一死,但肉身虽死,价值与意义却可永久流传。诗歌往往营造出广大的意境之美来拓宽我们对世界、对人生的理解,我们的心灵因为能够在诗歌中远行而变得浩瀚宽广。冯友兰将人生的境界划分为四重境界,最后一重是天地境界,何为天地境界?是心有天地有苍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天地的壮美并不仅仅于此,是当自己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时仍想到“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尽欢颜”,这就是人生的境界。

33-3.jpg

  文人流传的人生境界在广大星空下照耀着千千万万中国人的心灵,让中国人遇到困难不怕挫折,想到古人的思想,便会感受到源源不断的生命力,会迎来人与时代的觉醒。“一千年一万年,也难以诉说尽,这瞬间的永恒。你吻了我,我吻了你。”雅克的《公园里》文字极尽简洁,在“简单”的语言背后却能看到作者内心的“不简单”,这首诗将一吻置于广大的永恒中,这是时间的永恒,是爱的永恒,我们能在诗歌中感受到时空的茫远、人生的广阔和心灵的浩瀚。

  宋教授最后以《弗拉基米尔路》为背景,亲自为我们朗读了穆旦的《赞美》,诵唱出一曲高昂的民族精神的赞歌,让我们再次感受到诗歌带来的精神力量。

  教授最后用自作的诗句寄语同学们:

  成电学子们,

  在诗歌中远行吧!

  去穿越那些沧桑而神圣的情感,

  去拥抱那些苦难而崇高的心灵,

  然后,在这如约次第而来的日子,

  用心用情来书写你的青春诗行吧!



编辑:张闻起  / 审核:林坤  / 发布:林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