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成电

分享到微信 ×
打开微信“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党建网 | 新时代十年: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的重要里程碑
文:王让新 覃糠 来源:社会媒体 时间:2022-08-23 1986

编者按:2022年8月17日,党建网刊发我校 马克思主义学院王让新、覃糠的文章《新时代十年: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的重要里程碑》,全文如下:

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迎接党的二十大”专题研讨班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经过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这表明新时代十年不仅是科学社会主义继续在中国实现创新发展的十年,同时也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取得创新突破的十年。在党的二十大召开之际把握好这些创新突破的内涵意蕴,有助于我们在新的发展阶段更加科学合理地开展各项建设实践。

   新时代十年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在发展方式上的创新突破

  坚持和加强党在现代化建设各方面的领导核心地位。现代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复杂的实践过程,“现代化”从实践意义来看包含了理论的科学化、政治的民主化、经济的高效化等价值目标内容。我们党在现代化建设目标探索方面,从工业现代化、“四个现代化”、总体小康逐步发展为全面现代化、全面小康。百年来,党团结带领全体中国人民进行革命斗争、探索建设社会主义、实行改革开放,解决好各个历史阶段的社会主要矛盾问题、改革发展稳定问题、内政国防外交问题等最终目的,就是要实现这一现代化建设目标。在党的带领下,中国式现代化从站起来、富起来跨入了强起来的历史新阶段,充分展现和发挥了党这个根本保障、领导核心的巨大作用。

  汲取和发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滋养作用。民族的繁荣强大离不开各方面的现代化建设,全面现代化的实现也需要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作为精神支撑才能在现代化潮流中保持民族特色。世界上既不存在定于一尊的现代化模式,也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现代化标准。党在领导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强调要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改革开放文化等精神文化内容与现代化建设实践结合起来,不断吸收民族文化的精神滋养。“民族文化”是“中国特色”的底蕴和基因所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以丰富的政治智慧、价值观念作用于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各个方面,促进了中华文明、中国智慧的现代化输出。

  把握和运用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促进世界历史进步。现代化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的社会现象,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具体表现。过去讲现代化、现代文明主要是指西方的发展模式、资本主义文明。今天,传统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的现代化道路已经逐步陷入发展瓶颈,而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则在许多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究其原因,就在于中国共产党人充分认识到再走旧式资本输出、技术封锁、破坏环境的现代化老路是行不通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要科学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趋势,加强彼此间的分工、交流和合作,从而实现世界各族人民共同发展。

   新时代十年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在发展理念上的创新突破

  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当前,坚持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根本原则,就是要在党的领导下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坚持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走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实际的发展道路。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是实现现代化建设快速稳步发展的内在要求,这些内在规定实质上就是中国共产党所坚持的人民、民族、自然、人类等立场,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新的现代化建设发展理念。

  人民利益至上。现代化建设在“以人民为中心”的基础上进一步强调要树立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大力弘扬民族精神、时代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初心使命观等思想观念内容,要求党员干部在具体工作中要切实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甘当人民群众的公仆,拜人民为师,以人民满不满意、高不高兴、答不答应为根本指标;从过去的单一经济逻辑转向人的全面发展逻辑,强调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加快促进了共商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的形成。

  民族工作创新发展。民族文化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精神支撑。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由56个民族共同创造的,各族人民是文化内容的创造者,也是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然需要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正确把握各民族的共同性和差异性、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各族人民意识、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物质和精神的关系,创造性地提出要不断铸牢和凝聚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党的民族工作越发科学高效,中华民族呈现出空前团结的局面。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自然环境作为人们生产生活的现实基础,是促进现代化建设全面、整体发展的重要条件。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不仅强调要科学发展,更要求坚持绿色可持续发展,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充分彰显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阐明了保护自然环境也是在发展生产力,强调要彻底放弃过去高消耗低产出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明确提出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生命共同体,要像对待生命和眼睛一样尊重自然、保护自然。

  人类命运休戚与共。当今世界各国在技术合作、交流融合、贸易往来等活动中联系越发紧密。中国在坚持独立自主、相互尊重的基础上,顺应全球化趋势,秉持合作共赢价值观念,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强调“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这种价值观念和发展逻辑从根本上超越了西方强权政治、霸权主义、贸易逆差等不合理的现代化现象,进一步巩固和深化了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相互尊重、共存共进的关系。

   新时代十年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在发展成就上的创新突破

  实现了思想理论创新和建设实践创造的统一。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能够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就是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发挥人民群众的历史主动和首创精神,将党的集中领导和人民的历史主体地位统一起来,通过党和人民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造,在保持党的先进性的同时,使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方面事业都具备科学理论指导。这实际上也是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具体体现,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创新运用和发展,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两者之间的相适契合,从而促进了党的先进性与革命性、理论逻辑与现实逻辑的统一。

  实现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的统一。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科学制定各项决策方案,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速度-效益”“社会发展-环境保护”“市场机制-宏观调控”等关系,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使我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同时,注重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效益性,经济建设不再简单以增长速度为考评指标,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合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着力解决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着力构建和谐、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从而实现了经济社会各方面的高质量、全面化发展。

  实现了人民幸福小康和国家综合实力提升的统一。我们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不断完善各项基本制度,为满足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经济的快速发展也使得党中央有更加充分的条件加强民生工程、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看得见、摸得着的公共产品。经过党和人民共同努力,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水平整体提升,极大地提高了国家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

  实现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统一。正确认识党和人民事业所处的历史方位和发展阶段,是我们党明确阶段性中心任务、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依据。在党的领导下,现代化建设形成了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科学研判了独立自主和开放合作、发展和安全、民族与世界的关系,不仅在现代化建设主体层面凝聚起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同时也进一步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发展宽度。积极参与并推动构建更加公平合理的国际政治新秩序,不断促进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向发展,展示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不仅是一条能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路”,而且还是一条有助于世界各国共同发展的“大路”。

   新时代十年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在影响作用上的创新突破

  从国内层面看,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经验有助于进一步明确新阶段我国现代化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就是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部分地区和领域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存在,需要我们进一步采取针对性措施加以解决和完善。另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有助于加快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步伐。当前我国现代化建设已经进入了新的阶段,形成了较为丰厚的物质、人力、技术资源基础,并且基于对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科学判断,党中央制定了新时代“两步走”战略安排,基本实现现代化提前了15年,有助于促进我国的现代化朝着更高一级的发展阶段迈进。

  从国际层面看,首先,中国式现代化是世界上最大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这一过程既遵循了现代化发展的一般规律,又超越了过去资本主义国家的现代化发展模式,并且实现了14亿多人口的全面小康,这本身就是对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巨大贡献。其次,作为人类文明的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价值意蕴不是要其他国家实行与我国完全一致的政治制度和发展道路,而是从我国现代化建设取得的成就中汲取经验智慧,从而制定出与生产力、生产关系相适应的战略决策和发展规划。再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丰富了人类社会现代化建设的基本范畴,例如,将“生态文明”定义为人类文明发展进步新道路;通过具体实践方案切实践行“共同体”理念;为全球疫情防控、贫困问题、发展赤字、地区冲突等难题提供科学有效的中国智慧、中国经验和中国方案;在全球治理中积极发挥负责任大国的功能作用等。最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引领世界社会主义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明确了现代化建设所应依靠的力量、所需的动力机制等条件因素,为人类文明的发展进步注入了新的活力。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基本立场观点方法研究”(项目编号:18XKS007)阶段性成果】

  (作者分别为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王让新 ;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覃糠)

原文链接:http://www.dangjian.cn/shouye/sixianglilun/lilunqiangdang/202208/t20220817_6453736.shtml


来源:党建网

编辑:林坤  / 审核:林坤  / 发布:陈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