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成电

分享到微信 ×
打开微信“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美丽成电·师德之美】钟颖:科研里的“练功”哲学
文:李柳 图:李柳 来源:经管学院 时间:2022-05-19 4314

  2021年,经管学院钟颖老师作为第一作者的3篇文章分别发表在UTD24国际期刊Operations Research、INFORMS Journal on Computing和Production and Operations Management。其中,Operations Research与同属INFORMS旗下的Management Science并称为管理科学和运营管理领域国际公认的两大顶尖期刊。钟颖也因此荣获电子科技大学2021年学术新人奖,经管学院2021年度研究新人奖。

  “90后”青年教师,连发3篇UTD,消息一经传出便在院内引发热议,不少学生称他为“学术大神”,甚至有人戏称他为“卷王”。然而,做科研并非是钟颖最初的选择,这条学术之旅更像是“个人”主动与“科研”磨合,在深思内悟中而生发的由衷热爱。

一波三折的学术之路   从“鸡同鸭讲”到顶刊突破

  读本科时的钟颖对金融机构的工作充满了憧憬,觉得那是一份很“高端”的职业,于是,硕士研究生毕业后,他去了北京一家基金公司从事量化分析工作。原本打算要在金融行业里当好一颗螺丝钉的钟颖,在工作的一年中发现,实际的工作内容并不像想象中那么“高大上”,他渐渐感到枯燥、乏味,并产生了要“逃离”的想法。

  理想和现实的落差让钟颖开始思考“要不回学校试试做科研?”就这样,钟颖联系了本科学校的一位老师,最后误打误撞成为了这位老师的博士研究生。可是,博士生的求学生活也并不如钟颖想象中那么顺利。由于在企业待过一段时间,思考问题的模式与学术研究者思考问题的方式有很大不同,钟颖说:“我最开始与导师沟通,像极了‘鸡同鸭讲’的过程,想把最基本的需求表达清楚都很困难,常常和导师处于自说自话的状态。”

1 DSC_0602_副本.jpg

  读博之初,钟颖并未感受到学术的乐趣,每天看论文、做研究,半年过去了,也未见任何成效,他又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不适合做学术。“要不就换个公司继续工作吧。”正当钟颖即将要去新公司工作时,突然发现之前做的一个研究竟然做出来了,“诶!好像还可以!”,收获成果带来的喜悦让钟颖决定继续坚持做科研。

  钟颖说,和导师争辩时绝大多数时候都是自己错,对导师的很多思想也不能十分理解,但他相信导师在学术领域做的时间久,分析问题的视角更高远,传递的解决问题的思路肯定有他的道理,所以即便存在意见分歧也依旧会按导师的指导去做。

  “当我看到敲进电脑的代码在反应的时候,就像打游戏取得胜利一样快乐。”入门之后,钟颖对科研的兴趣愈发浓厚,他开始不问结果地去学习,去钻研。挫败是常有之事,他的很多文章都是读博第三、四年才开始投稿的,而从论文发表时间来看,第三篇发表在UTD24期刊的文章实则是钟颖读博以来以第一作者身份撰写的第一篇文章,从2015年9月开始着手到2021年8月被发表,前后历时近6年。

由0到1的理论创新  用简单漂亮的方法解难题

  “要把研究的目光投向对经济社会发展有益的地方,努力去挖掘学术领域里亟待解决的问题,敢于突破。”“当你说出一个问题的解法,即使不懂行的人也能明白其中的原理,那就代表你的研究基本成功了。”“我们费尽心力精心铸造了一把‘屠龙刀’,虽然也不知道还有没有‘龙’让你‘屠’,但也许有一天其中的某些方法就实践在了各个领域里。”

  在“经才研学”学术分享交流会上,钟颖用幽默生动的语言向同学们分享了自己对“什么是好研究?”“怎样做好研究?”的看法及论文书写的一些心得,以期为同学们做科研提供经验参考。

  钟颖认为,好的研究应该追求从0到1的理论创新,避免渐进式的创新和“搬砖”式的研究;解决问题要“取巧”,简单才是美;研究成果必须得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DSC_9947_副本.jpg

钟颖在“经才研学”学术分享交流会上分享科研心得

  怎样开拓新的研究领域和研究思路?钟颖的做法常常是抛开某个问题几十年来的研究历程,刨根问底追溯到问题产生的根源,重新去审视它面临的困境,当不受前人研究思路影响时或许就能打开另一扇窗。在他看来,所有博士学到最后都应是“哲学博士”,对美的认知将逐步趋同,数学只是表达思想的语言,方法只是解决问题的工具,在科学研究里,判定美的标准重在问题解决的思路是否简单且漂亮。做科研讲究逻辑推演,还要会分析当前问题与之前的问题有何不同,如果基于现有的理论方法可以直接套用,则文章的贡献也有限,若现有理论不能用,则要思考如何改进,能否提出全新的解决方案。

  在一篇研究性论文里主抓一个“卖点”,用精确的白描性语言传达文章的核心思想,钟颖的论文创作几乎都遵循着这一基本原则。他把写文章的过程比作是匠人雕琢艺术品,确信能引发读者共鸣的好文章一定是形神兼备的,而学术写作的关键就在于怎样用一个简单又巧妙的方法去解决社会生产和科学研究中的难题,致力做到理论研究有深度,思想方法有高度,价值创造可量化。

  问及如何才能做到深刻透彻又简明扼要地表达文章的核心思想,钟颖回答:厚积薄发。

千淘万漉的淘金时期  稳扎马步苦练功 花开终有时

  读博时,钟颖的导师要求每个学生写的第一篇文章都必须另辟蹊径,做一个新的研究方向。《Earning and Learning with Varying Cost》这篇发表在纯运营管理类期刊Production and Operations Management上的文章就是钟颖寻找的新方向,也是让他做得时间最长、最痛苦、最煎熬的文章。一方面因为刚开始接触科研,看到一个知识点不懂便去查是什么意思,结果发现里面还有更多不知道的东西;一方面并不清楚什么是好的研究以及专家们对“美”的评判标准,只能慢慢去摸索和尝试。

  论文主要讲述了市场的动态定价问题,结合机器学习相关知识,从方法层面探究了在需求、成本不断发生变化的过程中如何实现利润最大化,文章打破前有研究设计的算法框架,提出了一个全新的算法模型,旨在为企业实现个性化决策提供借鉴。2017年,文章一稿完成,结果投稿被拒,到2021年最终被发表,其间在评审的建议下还经历了三轮修改。

  每一次的修改都是臻于完善的过程,钟颖谈到,如果此时感到思维混乱,逻辑不清的话,最好回到论文写作的第一稿去重新厘清思路,调整行文框架,让评审读懂创作中心,尽可能满足其要求的同时又保留研究内核。钟颖鼓励同学们一定要多去参加学术活动,这样才能更加透彻地了解一个好的研究成果的创作过程,洞悉创作者的潜在想法,进而拓宽自身研究视野,不拘泥于方寸之间。

DSC_9969_副本.jpg

  前面有多挣扎,有多痛苦,拿到结果后就有多开心,钟颖说:“万事开头难,做科研就像古代练功,扎马步虽然枯燥,却是打牢基础的必经之路,看文章亦是如此。在没有任何积淀的时候,看问题很肤浅是正常的,只有积累足够多,到能把复杂问题分崩离析,解析得鞭辟入里了,才有可能博观约取。”

  随之在UTD24期刊发表的两篇文章,钟颖将研究触角聚焦在了超大规模仿真优化问题上,成果填补了仿真优化相关领域的研究空白。正是因为经历过被折磨得死去活来的至暗时期,令人欣喜的变化也在悄然发生,钟颖在UTD24期刊发表的第二篇文章从开始写作到见刊用了4年,第一篇被发表的文章从2018年开始做到2020年6月被接收,耗时2年。虽然最早的研究最后才被发表,但钝学累功,不妨精熟,时光会见证,千磨万击的锤打终将在不经意间引发质变。

  “有些人开花早,有些人开花迟。”钟颖一直记得导师说过的这句话,他坚信社会的包容性给了每个人广阔的发展空间,条条大路通罗马,所以希望同学们不必为一时没有做出研究成果而焦虑和懊恼。

  谈及未来规划,钟颖觉得教学和研究同样重要,作为新人教师,教学工作才刚刚起步,近两年会把更多的时间投入在教书育人上,当好思想的传递者,与学生一起攀登知识高峰。


编辑:李文云  / 审核:林坤  / 发布:陈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