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电人物

分享到微信 ×
打开微信“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美丽成电·奋斗之美】曹迪:甘坐“冷板凳”,奋斗的样子最美丽
文:学生记者团 张菁菁 肖洁 来源:新闻中心 时间:2022-04-08 18859

  人物简介:曹迪,中共预备党员,机械与电气工程学院2018级博士研究生,2021年度“成电杰出学生”(研究生),电子科技大学”师资博士后”项目入选者。以第一/通信作者身份在电气领域顶级IEEE汇刊TSG、TPWRS、TSTE、TII及顶级会议等发表/录用论文14篇,包括一区SCI论文7篇,二区SCI论文4篇,2篇国际A类会议,谷歌引用量622次,多篇论文获得国际期刊及会议论文的年度最佳论文奖;参编专著《人工智能与电气应用》,主编第十章和第十二章;担任二区SCI期刊专刊客座编委;担任国际会议ISGT Asia 2019分会场主席;主研国家级项目2项;获得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一等学业奖学金,获评四川省优秀毕业生、电子科技大学优秀毕业生,电子科大首届“学术新秀”以及机电学院学生最高学生荣誉“机电菁英”等称号。

640.jpg

  从改途易辙,找到新目标,一腔孤勇地重返校园,到砥砺深耕,硬着头皮闯出一条路,并带领师弟师妹在学术道路上勇攀高峰,共同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作为一名青年学生和预备党员,曹迪一直都坚守初心、勇担使命。他说:“我希望能在清洁能源领域做出一些贡献,在不污染环境的同时为千家万户点亮一盏盏灯火。” 

拼:为理想重返校园

  明明已经进入火力发电研究所,拥有了稳定且待遇好的工作,为什么要放弃这份工作选择重返校园?包括曹迪的父母在内,很多人都对曹迪的选择表示不理解,但是只有曹迪知道,这一切仅仅是为了两个字——理想。

640 (1).jpg

  跟很多人一样,曹迪一开始是奔着功利而选择电力专业的,因为电力系统内的工作待遇好。而当曹迪本科毕业进入火力发电研究所,亲眼目睹火力发电对环境的高污染时,他决定改变方向,踏入新能源研究领域。

  虽然有了新的想法,但是曹迪并没有立即辞去工作,而是一边工作一边备考。毕业进入社会后,整个人状态已经相对松弛,为了考研,曹迪不得不重新调整心态,争分夺秒,以紧绷的神经协调着备考和工作。

  从工位到校园相隔了300多天,在这段时间里,曹迪经历着周围人的不理解,也挑战着脑力和体力的极限。常人可能难以想象,他是如何能够每天早起,完成满满当当的工作量后又一个人坚持着在下班时间复习超过6个小时的。但曹迪说,支撑他坚持下来的其实并不是什么太复杂的理由,他只是希望能够尽自己小小的一份力,帮助化解能源利用与环境污染之间的矛盾,让人们在获取光热的同时尽量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和污染。

闯:敢于走少有人走的路

  作为团队中首位研究人工智能在电力系统应用的博士生,曹迪坦言道,当导师为他选定这个方向时,他其实是比较茫然的。人工智能与电气应用是一个很前端的领域,而前端也就意味着需要开荒拓土,可供参考和借鉴的东西少之又少,当时教研室中没有一个人从事这个方向。

640 (2).jpg

  但在导师的点拨和鼓励下,曹迪还是硬着头皮决定:闯!

  万事开头难,曹迪的科研之路最初并不顺利。他打趣道,“哎呀,说起来还有点点背”,第一次发表文章时被拒了4次,早期有几个很好的成果发表过程都很曲折,有两篇顶级期刊的文章都是第一轮通过了但第二轮却被拒了,甚至有一个成果到现在都还没有发出来。

  发表科研成果如此艰难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曹迪始终只投行业内的顶级期刊。有一段时间,周围的同学都已经发了好几篇文章了,而曹迪还在一遍遍地改论文。常常有人劝他不要这么“死脑筋”,但他不愿意放弃自己的坚持,在数量和质量的权衡下,曹迪义无反顾的选择了质量。

  长期撰稿与修改,隔三差五的熬夜加班,每天教研室、食堂、寝室三点一线,曹迪坚持了两年多的“最早到和最晚走”时间安排。回忆起这段奋力一搏的日子时,曹迪的语气是坚定有力的:“后来其实回头来看,当你真正很用心地努力坚持做一件事,一切都会柳暗花明。”

640 (3).jpg

  三年的冷板凳,百余次不断的试验和改进,最终曹迪以第一作者身份在顶级IEEE Trans期刊上发表多篇论文。他提出基于中心式训练,分布式执行的多智能体框架的配电网电压就地协同控制策略,并引入注意力机制提高多控制主体间协同性;提出基于智慧分区-多智能体的分布式控制策略,采用无功-电压灵敏度指标将配电网智慧分区,基于分区结果采用多智能体分区协同控制,实现高比例新能源接入下配电网电压快速控制;提出一种无物理模型依赖的配电网分布式电压控制策略,减小控制过程对配电网精确物理模型的依赖;在之前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数据驱动型分层分区协同控制策略,实现了机械式设备和电力电子设备的协调调度,并通过实时控制光伏逆变器抑制系统电压波动。此外,针对新冠肺炎疫情对于用户用电行为和规律的影响,曹迪提出一种基于深度高斯过程的具有快速适应能力的电力负荷概率预测方法。其相关成果受到欧洲科学与艺术院Zhe Chen院士,丹麦技术科学院Frede Blaabjerg院士的高度评价。由于曹迪在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他受邀在二区SCI期刊上发表综述性论文,并获得该期刊的“年度最佳论文奖”。

  当一个又一个成果向曹迪涌来时,或许只有他自己清楚,每一项荣誉背后,究竟需要多少敢拼敢闯的勇气,以及多少个日日夜夜的耕耘。

传:让科研像锁链般环环相扣

  科研路上,曹迪一直脚踏实地,在不断摸索中稳步前行。

  同时,曹迪还选择带动身边的同学和师弟们,一起在学术道路上勇攀高峰,追求卓越。到目前为止,他已协助导师指导10名研究生和2名本科生,帮助他们发表了高水平论文10余篇,其中协助指导的2名研究生以优异成绩硕博连读,一名研究生前往丹麦奥尔堡大学读博深造,一名本科生在校期间发表SCI2区论文一篇,并以优异成绩保研。

  在智能电网与能源互联网团队里,大家都亲切地称呼曹迪为“迪哥”。“亦师亦友”“对科研孜孜不倦”“乐于助人”“有问题第一个解答”“每晚最后才走”是团队伙伴对曹迪一致的评价,这些字眼看似平实,却满溢着大家对曹迪和对他工作的肯定。

640 (4).jpg

  现在,曹迪已经决定留校,成为电子科技大学的师资博士后。未来,他会继续致力于对清洁能源与电力系统的研究。问及对于自己的规划时,曹迪说:“我的力量其实是微小的,也不敢说自己要做出多么伟大的成就,希望自己能够带出一些学生来,为能源领域和行业现状带来一点点的改变,哪怕就那么一点点,都觉得一切是值得的。”


编辑:助理编辑  / 审核:林坤  / 发布:林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