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进“十四五”

分享到微信 ×
打开微信“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奋进“十四五”】杨海光:勇攀高峰 真抓实干 争创一流
——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院长杨海光在2022年学校工作研讨会上的交流发言
文:科研院 图:邝俊 来源:新闻中心 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保密办 时间:2022-02-22 10690

编者按:2月17-18日,2022年学校工作研讨会在清水河校区召开。会上,党委学生工作部、人力资源部、发展规划与学科建设处、教务处、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研究生院、国际合作与交流处等7个职能部门和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自动化工程学院、信息与软件工程学院、航空航天学院、医学院等5个学院负责人作了交流发言。新闻中心特将交流报告内容整理出来,逐一发布。本文根据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院长杨海光的大会交流发言整理而成。

杨海光.JPG

一、形势与现状

当前,全球科技创新的格局和版图加速演进,科技创新成为国际格局重构的主战场。创新版图加速多极化,由传统的欧美中心向北美洲、东亚和欧洲扩展和转移。创新能力由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扩散,部分研发和创新活动向新兴经济体转移,具体体现为热点前沿领域布局加快、支持力度进一步增强、科研范式不断演进、创新要素多元等特点,以期构筑未来科技创新的竞争优势。

“十三五”以来,学校的科技工作在规模和质量方面都呈现上升的趋势,通过分析近两个五年的数据,从规模发展的角度看,科研项目立项数、科研到款、项均经费、人均经费、科研大团队等,都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从质量贡献的角度看,科研人才团队、国家级创新平台、国家奖、科技成果转化等继续巩固和发展了军事电子特色。

面向未来发展,我们还面临着许多问题与挑战,主要表现为四个方面:(1)在电子信息领域的绝对优势还需建构,要在国之重器中发出更大的“成电声音”;(2)在持续产生全球性、原创性的重大发现方面还需要继续挖掘潜力;(3)服务经济社会的贡献力和技术供给力尚未充分体现,创新资源的配置能力还需要进一步提高;(4)潜心研究、相互欣赏、勇于创新、追求卓越的创新生态还需要持续优化。

二、“十四五”设想

到“十四五”末,我们期望学校形成科技工作深度融入国家创新体系的良好态势,从服务国家争一流贡献角度来看:要在国之重器中承担一定数量的任务且扮演更重要角色、在顶刊顶会上发表研究成果常态化、培育建设高能级创新平台、繁荣哲学社会科学显特色、国家级奖励实现新的突破;从量质并重规模发展角度来看:要在国家级科技人才数量、专职科研队伍、千万团队、成果转化和科研经费到款等方面取得跨越式突破。

三、下阶段考虑

下一个阶段,我们将全力推进实施深度融入国家创新体系“成电方案”,主要包括“一个体系”、“两个行动”、“三个工程”。

“一个体系”即开放、聚焦、融合、奋斗的服务国家重大需求科技创新体系。聚焦“四大”(即大任务、大平台、大队伍、大贡献),对标国家任务,形成融合教师个体、团队建设、二级单位和学校一体发展的科研组织体系。

“两个行动”即“跨代领先行动”和“不可替代行动”。其中,“跨代领先行动”要聚焦科学问题,探索交叉无人区,孕育根技术。“不可替代行动”要聚焦解决卡脖子难题,完善体制机制建设,攻克核心关键技术。

“三个工程”即“攀登工程”“双百工程”和“托举工程”。其中,“攀登工程”旨在针对重大任务、国家奖加强培育,并整合优势资源,补短板、出亮点;“双百工程”旨在面向国家队、龙头单位及重要领域建设联合科研平台,并建设一批高层次专职科研队伍和专家队伍;“托举工程”旨在培育国家级创新人才和团队,尤其要让青年科技人才有为有位,并加强学术交流、提升学术影响力。

2022年学校科技工作的重点是:

(1)积极推进服务国家重大需求战略,提升科技工作创新力。聚焦“不可替代”,推进先进技术研究院建设;瞄准“跨代领先”,推进实施十大基础培育;深入实施繁荣哲学社会科学计划,筹建文科研究院。

(2)持续推动核心工作高质量发展,提升科技工作战略谋划力。加强科技委、伦理委等专家队伍的顶层谋划;新建、优化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启动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培育,推进天府实验室、张江基地建设,进一步加强和国家实验室的战略合作;瞄准相关国家重大计划,谋划落实科研任务。

(3)坚持科技创新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提升科技工作协同力。健全成果转化机构和专员队伍,完善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体系;规范科研平台建设,拓宽科研渠道,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最后,感谢全校科技工作者的担当贡献。期待2022年更精彩!


编辑:王晓刚  / 审核:王晓刚  / 发布:陈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