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成电

分享到微信 ×
打开微信“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四川日报刊发我校专家阐释创新驱动发展的文章
——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创新发展重要论述 深入推进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研讨会特别报道
文:四川日报 来源:社会媒体 时间:2021-12-27 2634

  编者按:12月27日,《四川日报》在第9版、第10版推出《创新驱动1+1》整版专题报道,刊登了出席四川日报社、遂宁市委、电子科技大学联合主办的“创新驱动1+1——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创新发展重要论述 深入推进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研讨会嘉宾的观点和建议,其中包括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吴满意教授、机器人研究中心主任程洪教授的发言,全文如下:

  由省委宣传部指导,四川日报社、遂宁市委、电子科技大学联合主办的“创新驱动1+1——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创新发展重要论述 深入推进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研讨会在遂宁市举行。省内外12位嘉宾在研讨会上围绕若干创新发展的重要问题、关键环节进行了交流发言。为将这些问题的讨论引向深入,主办方特意采用“1+1”的模式,即同一类问题,由两位来自不同领域的嘉宾,从不同角度进行“1+1”的阐释并提出对策建议。本期《思想周刊》对在研讨会上的6对“1+1”现场发言进行整理并集纳刊载,以飨读者。

四川日报10.png 四川日报9.png

 

吴满意:深刻认识科技自立自强与对外开放合作的辩证关系

  科技兴则国兴,科技强则国强。在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上,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再次吹响了向科技强国进军的伟大号角。党坚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显然,科技自立自强是我国经济步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后,实现产业结构升级的必然要求,也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所在。相关重要论断,给我们深入思考科技创新,推动国家发展,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提供了重要遵循和根本指针。

  开放合作是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的应有之义。科技自立自强与对外开放合作是辩证统一关系。科技是世界性的、时代性的,科技创新必须具有全球视野;自立自强要求相互平等、相互尊重,是进行开放合作的前提和基础。当前,中国的科技创新和发展越来越离不开世界,世界的科技进步也越来越需要中国。一方面,我们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办好自己的事情;另一方面,我们也希望与各国相互学习和分享更多的先进经验和成果,在应对全球性挑战中贡献更多力量。因此,科技自立自强应该是敞开心胸拥抱世界状态下的自立自强,需要以开放的胸怀和登高望远的态度来推动,以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式来实现。

  强化科技自立自强和开放合作相结合,是适应我国技术创新发展战略的需要。从中华民族科技发展的历史脉络来看,有引以为豪的辉煌过去,也有过李约瑟之问的无奈。但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我们的科技创新事业如大河奔涌,科技创新成果似朵朵浪花,点缀在科技引领发展的画卷中。特别在改革开放后,开放促进技术进步,在产业技术普遍落后的情况下,依托技术引进、模仿等方式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满足了经济发展的需要,并通过科教兴国、科技创新政策的颁布实施,培养了大量人才纷纷投入科创领域。从三峡水电站到南水北调工程,从北斗组网到射电望远镜竣工,从第三代核电技术装备“华龙一号”到极地科考破冰船“雪龙2号”……一系列超级工程、一批批大国重器、一项项科创举措的落地落实,使我国实现了社会生产力的巨大跃迁,实现了国家和人民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强化科技自立自强和开放合作相结合,是实现高质量发展、为人民谋幸福的需要。面临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科技创新成为影响和改变世界格局的关键变量,这就要求我国必须走科技自立自强道路,加强自主技术研发,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一直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创新事业,我国科技发展不断取得重大成就与进步,但也面临不少“卡脖子”技术问题。只有把原始创新能力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才能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从全球来看,谁牵住了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谁就能把握先机、抢占优势、赢得主动;从全国来看,只有以创新为引领锻造强大的科技支撑力,才能化解好处理好当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因而,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加快科技创新,无论是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还是提升人民生活水平上,都具有重要价值。

  强化科技自立自强和开放合作相结合,是构筑我国科技竞争新优势的需要。随着全球科技的迅猛发展,开展国际科技合作更有利于我们掌握关键技术,充分利用全球科技资源,发挥科技资源积累集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和支撑作用。我们可以借助政府与市场不同模式的互补性,突出不同种类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发、开放与合作;可以借助比较性优势,着重于互惠共赢之目标,寻求技术、人才、资本等创新资源的全新配置,在更高起点上推进自主创新,主动布局和积极利用国际创新资源,构建合作共赢的伙伴关系;可以通过竞争式合作,更加自信更加积极地“筑巢搭台”,打造国际创新资源开放合作平台,探索“揭榜”式国际化机制;可以以更大力度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企业组织“走出去”,在全球科技变革潮流中搏击风浪,最大限度用好全球资源,提升我们在全球创新格局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程洪:以市场需求导向夯实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促进创新链和产业链精准对接,加快科研成果从样品到产品再到商品的转化,把科技成果充分应用到现代化事业中去。”从经济学意义上出发,企业对市场需求的敏锐度很高,以市场需求为牵引夯实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对于提升科技创新支撑力至关重要。

不要发明卖不掉的东西

  科技创新是国家、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本土企业等创新主体为维护和保障国家整体利益,从提升经济竞争力和自身利益出发,根据创新主体形成竞争优势的需要,实现拥有科技知识产权的活动。因此,科技创新需要关注两个重点:

  第一,科技创新的本质是一种市场需求牵引的经济活动。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指出,在经济系统中存在着一个能量之源,这个能量之源就是组合。创新就是实现生产要素的新组合,即包括设计、制造和市场销售等在内的所有要素的重新组合。创新的最终目标是实现更大的价值,从而促进经济的增长。所以创新一定要完成从概念、设计到产品,从产品再到商品并在市场上销售的闭环全过程,即在经济学意义上从投资到回报的全过程。我们常常看到创意出自英国,美国人将其制造出来,而日本人将它成功地推向市场,这是典型的创新链条:科学-技术-产品-商品,对应科技创新的几个概念,就是发现-发明-创造-创新的全过程。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就说过:不要发明卖不掉的东西。这也是对科技创新的经济学本质的深刻理解。

  第二,市场需求是科技创新的源动力和创新路径,也是科技创新的颠覆性力量。科技创新包括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原始创新的特点是发散式的,也可能不清楚用途,但是集成创新需要由市场需求导向提供创新路径。市场需求提供了人类社会活动的源动力,不断提升满足市场需求的过程则提供了科技创新的路径,且只有市场需求才可能提供科技创新持续的动力和路径,尤其是科技创新需要的团队、资金、时间以及生态。具有围绕市场需求持续科技创新能力的企业可以缔造卓越的企业,以爱迪生作为发明人的通用电气公司就是因为具有持续科技能力,因此持续经营超过100年。

支持企业和科研机构之间要素流动

  企业是国家创新能力的细胞,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取决于该国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总和。一方面,企业创新是国家、地方科技创新的主体。企业为行业和应用场景提供产品和服务,因此企业是突破关键技术的主要载体,是创新投入和成果转化的主力军,也是各国科技政策的支持重点和科技斗争的关键焦点。企业在开放环境中将科技创新转化成经济活动,为持续、有用的科技创新提供了可能。另一方面,具有科学家精神的企业家是企业科技创新的根本。企业家是企业的灵魂也是企业科技创新的根本。真正伟大的企业家绝对不是仅仅追求利益最大化,而是解决市场需求的痛点,为客户创造更多美好。辛勤努力、享受过程、勇于突破、追求创新、脱离平庸和世俗等科学家精神也是企业家的精神,也是企业科技创新的保障。

  发挥企业在科技创新的主体作用,要鼓励支持企业和科研机构之间要素流动。比如,成立于2016年的布法罗机器人公司是电子科技大学科技成果转化的高科技企业,公司从事以机器人为核心的智能康复医疗器械软硬件系统的研发、设计、生产、销售,产品已经在全国各大医院得到临床应用。这些年,从需求到研发、研发到制造、制造到产品,科研工作者将医学问题与工程问题结合,实现了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和政策链四链融合,高效推进了成果转化。

  布法罗机器人公司的成功经验显示,成立企业+科研创新联合体是推动全产业链创新的重要方式。下一步,建议围绕人工智能医疗器械行业,组建人工智能医疗器械研究院,成立人工智能医疗器械的创新联合体,强化四川省在创新医疗器械方面的优势;强化科技创新产品在本地的示范推广应用,尤其是对本身孵化、本地生产的人工智能医疗器械,提升四川人工智能示范应用的水平;依托国家卫健委最近出台的《关于印发加快推进康复医疗工作发展意见的通知》,在四川省建立一批智能康复临床示范中心以及智能社区康复试点。


  报道链接:

  https://epaper.scdaily.cn/shtml/scrb/20211227/266813.shtml

  https://epaper.scdaily.cn/shtml/scrb/20211227/266814.shtml


编辑:林坤  / 审核:林坤  / 发布:陈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