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 术

分享到微信 ×
打开微信“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电子论坛:超灵敏纳米分辨光谱成像方法和仪器:浅论超精密纳米测控仪器研制中的多学科交叉
文:隆丽萍 图:隆丽萍 来源:电子学院 时间:2021-09-06 4890

  由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主办的“电子论坛”第120期邀请到厦门大学丁松园教授,与我校师生共同探讨超灵敏纳米分辨光谱成像方法和仪器的最新研究进展。具体安排如下,欢迎感兴趣的师生参加。

  主 题:超灵敏纳米分辨光谱成像方法和仪器:浅论超精密纳米测控仪器研制中的多学科交叉

  主讲人:厦门大学 丁松园 教授

  时 间:2021年9月7日(周二)16:20-17:30

  地 点:清水河校区四号科研楼A区431

  内容简介:

  研制超精密科学仪器以解决重大前沿科学问题为主要目标。科学难题中被测控对象的关键特征,决定了可采用的测控原理,以及需满足的整体和部件关键指标。科学问题与新测控原理的理学基础,以及技术实现、工程化的交叉是重要的理工交叉。本报告以实验室的几个例子说明超精密科学仪器中理工交叉的重要作用。

  界面是能源和生命过程发生的关键场所,分子水平的结构表征可以帮助我们深刻理解复杂表界面的结构与其物理化学性质的构-效关系。为此,亟待发展具有单层分子/离子级别的高灵敏度界面光谱表征技术;而为了建立纳米尺度的构-效关系,则面临超高灵敏度和纳米空间分辨的双重需求。表面增强拉曼散射(SERS)效应和表面增强红外吸收(SEIRA)效应分别发现于1977和1980年。SERS和SEIRA技术长期存在着灵敏度低和难以精确解谱的局限性,而难以应用于界面化学结构表征。为此,团队运用微纳光学原理,发展了可广泛研究各类材质和表面形貌的特制物镜,发展了超灵敏针尖增强拉曼光谱技术;发展了石墨烯包覆纳米颗粒增强红外光谱的新方法,开发了具有高灵敏度的纳米红外光谱扫描探针;研制了可工作于液相环境的纳米红外光谱仪器系统;发展了纵向亚纳米空间分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方法。最后,主讲人将介绍几个在学术和工业界有关纳米测控的公开难题,并探讨可能的多学科交叉解决方案。

  主讲人简介:

电子论坛第120期主讲人.jpg

  丁松园教授2005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物理系,2012年毕业于厦门大学化学系,导师为田中群院士;2009-2010年留学于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学理学部,导师为Evert Jan Baerends院士。2013-2019年先后以博士后、研究员供职于能源材料化学协同创新中心;2019年4月入职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2020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资助。丁松园长期致力于微纳结构增强拉曼和红外光谱的理论和方法研究。目前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扫描探针增强光谱成像,红外光电子学。已发表30多篇论文,包括Nat. Rev. Mater.,Chem. Soc. Rev.,J. Am. Chem. Soc.,Chem. Sci.,Angew. Chem. Int. Ed.,Light Sci. Appl.,Natl. Sci. Rev.,J. Phys. Chem. Lett等,担任Light: Advanced Manufacturing编委。


                      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

                        2021年9月6日


编辑:林坤  / 审核:林坤  / 发布:陈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