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视点

分享到微信 ×
打开微信“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研究生精品课程】越是“众声喧哗”,越要唱响“主旋律”
——马克思主义学院商继政教授在《中国社会思潮研究》课程中的教改探索
文:学生记者团 韩孟涛 许莹莹 鞠昀 王晓刚 苟灵 图:王晓刚 来源:新闻中心 学生记者团 时间:2021-01-12 4638

  编者按:为充分发挥精品课程的标杆示范作用,促进研究生课程质量进一步提升,研究生院自2018年启动了研究生精品课程建设工作,以公共基础课和各一级学科(类别)专业课为重点,充分结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和全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编写的《研究生核心课程指南》,整体规划、分步实施,至2020年,经学院推荐、学校专家评审、研教指委审议通过,学校已立项了三批“精品课程”。新闻中心特开设【研究生精品课程】栏目,分享这些“精品课程”基于“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教育理念,从课程目标与定位、课程内容、教学和考核方式、课程特色和成效等方面总结梳理其经验心得,与师生读者共享。本期介绍马克思主义学院商继政教授在《中国社会思潮研究》课程中的教改探索。


  马克思说:“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但对于许多人来说,要认识世界、解释世界都困难重重,更何况要“改造世界”!尤其是在“众声喧哗”的网络时代,人们对任何一件事情都可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甚至是泥沙俱下、混淆视听。

  作为身处其中的“网络原住民”,当代大学生如何能够明辨是非、洞悉本质?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商继政教授表示:“我们要让同学们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掌握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理论武器!”

商继政 (3).jpg

思潮激荡:乱花渐欲迷人眼

  社会思潮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为了表达或实现某种价值诉求,而形成的具有相应理论基础和相当社会影响力的思想倾向和趋势。它虽然不是主流意识形态,但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特征,有明确的价值诉求;虽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学术流派,但具有充分的学理支撑,有明确的理论主张。

  当今中国的社会思潮主要有新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文化保守主义、民族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新左派、新威权主义等。商继政指出,“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和国际化程度不断加深,我国社会的意识形态日趋多样化,而且国内外思潮相互激荡,对国家和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产生巨大影响。”

  一方面,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逐渐分化,利益冲突多发,社会矛盾凸显,社会变动剧烈,社会意识更加多元。另一方面,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世界各种社会思潮在中国的传播越来越迅速,影响越来越强烈。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面对社会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日趋活跃、主流和非主流同时并存、社会思潮纷纭激荡的新形势,如何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迫切需要哲学社会科学更好发挥作用。”

  每一种思潮对同一个现实问题都有不同立场、不同角度的理论解释和现实诉求,让青年学生眼花缭乱、难以辨别。《中国社会思潮研究》课程面向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生和博士生开设,正是要让用马克思主义引领学生“拨云见日”,认识到诸种思潮的本质。

  这门课程立足于全球化语境,力图高屋建瓴地把握时代特质,在对社会思潮的基本理论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着重对以上诸种思潮进行系统阐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其产生的原因、主要主张、政治诉求、传播渠道和社会影响。

  商继政指出,“讲好这门课程,对于提高青年学生的政治洞察力和政治鉴别力,在全社会形成思想共识,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讲清讲透:梳理源流究根本

  几乎每一种社会思潮,都是在批判现实的过程中产生的,具有一定的“现实基础”。即便这些思潮有很多错误观点,但几乎都能在社会上俘获诸多的“信众”或“粉丝”。而且,在互联网时代,要回避主旋律之外的各种思潮几乎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可取的。

  商继政一直反对“自顾自”地讲主旋律,也反对“空对空”地开展思政教育。所谓“自顾自”,就是只讲主旋律而回避其他思潮;所谓“空对空”,就是只讲理论而不关照现实。他认为,不仅要讲各种思潮,而且要寻根溯源讲清来龙去脉,联系实际剖析错误局限。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

  商继政指出,“回避其他思潮,无异于掩耳盗铃,客观上会疏远学生。今天的学生可以接触到各种思潮,关键不在于回避什么,而在于老师能否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各种思潮的不足,并自觉地产生对错误思潮的免疫力!”

  商继政讲每一种社会思潮,都会分为三个部分:其一是这种思潮的历史流变,其二是这种思潮在当代中国的表现,其三是对这种思潮的马克思主义评析。其中,对一种社会思潮的历史流变和在当代中国的表现,是商继政要讲授的重点,他说:“如果不讲清楚来龙去脉,就没有办法认清楚这种思潮到底怎么回事。”

  新自由主义是以批判马克思主义、批判社会主义、批判共产主义思想的姿态登上历史舞台的。自20世纪80年代,这种社会思潮由西方传入中国以来,经过多年演变发展,如今已不再是仅停留在口头、书面上的理论学说或社会思潮,而是渐渐成为一些人头脑中根深蒂固的思想观念。

  如何让学生明白新自由主义的来龙去脉呢?商继政在课程中,首先“溯源而上”,追溯至古希腊时期的“自由主义”中的“个人主义”哲学种子,然后“顺流而下”,综述了“自由主义”在萌芽、奠基、形成、发展、完善、衰落各个阶段的代表性思想家的观点,并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对古典自由主义的深刻批判。

  铺垫过后,他才进入“新自由主义”话题,介绍了“新自由主义”在20世纪30年代兴起的社会历史背景。在纵向对比“新自由主义”与“自由主义”的异同时,他还横向对比了同时期的“新自由主义”和“凯恩斯主义”的观点分歧,并全景呈现了“新自由主义”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向全球蔓延、向中国传播以及造成的后果。

商继政 (4).jpg

商继政教授(左二)与学生记者团韩孟涛(左一)、鞠昀(右二)、许莹莹(右一)合影 

有破有立:调动学生主动性

  梳理社会思潮的来龙去脉,并不是为了给这种思潮“布道”和“张目”,而是为了更好地认识其本质并实现彻底的批判。商继政指出,“在对诸种社会思潮的彻底批判中确立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地位,会更加牢固、更加令人信服、更加入脑入心!”

  然而,批判是最难的一个环节。难点并不在于老师如何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去批判诸种社会思潮,而在于,如何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去批判诸种社会思潮。因此,老师并不宜把马克思主义的现成观点“灌输”给学生,而是应该引导学生以马克思主义为方法论,自己剖析诸种思潮、自己得出科学结论。

  为此,在理论评析环节,商继政往往做了总体评析,就把具体评析的任务交给学生来完成。例如,在评述“新自由主义”时,他会引导学生思考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中关于“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的表述为什么要强调“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而不是像“新自由主义”那样把“市场”和“政府”割裂开来。

  在具体的评析中,他会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即便是在典型的资本主义国家,又有哪个国家做到了新自由主义所标榜的绝对意义上的自由放任政策?”他说,“这些资料都是很容易查到的,让学生查清楚美国政府做了什么,而不是说了什么,这比生硬地说教要好得多!”

  学生查阅资料后会发现,资本主义国家并不是没有“计划”,并不是只有“看不见的手”而没有“看得见的手”,而是两“手”都有,并且在不同历史时期或者不同现实条件下不断摇摆和反复。更何况,中兴、华为的教训像铁一样的事实摆在学生面前,让学生明白什么是新自由主义的“理论标榜”,什么是残酷的现实。

  “市场与政府的关系”问题,只是细化讨论的冰山一角。在课堂上,他们还会深入讨论公有制与私有制的效率问题等热点问题和现实问题。去年上课时,他让一部分学生去查找梳理推崇私有制的学者的观点,让另一部分学生针锋相对,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角度去研究所有制,然后让学生在课堂上辩论。

  考虑到学生的辨别力可能有限,立场并不坚定,因此,他会提醒学生,“同学们上网时千万不要固定地只上某一个或一类网站,如果天天上右派大本营的网站,或者左派大本营的网站,你一定会很右或者很左。因此,大家要兼听则明,学会对比分析。”

  他还提醒学生,在分析一种思潮的时候,要全面客观。因为有的思潮虽然“开出的药方是错的,但他们诊断的病症可能是真实存在的。”因此,在批判的时候,我们还要学会“倾听”。

  回顾多年来与青年学生接触的感受,商继政说,“我对青年学生很有信心!他们是在改革开放的普惠下成长起来的,是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成长起来的,他们能够平视西方,并天然地具有‘四个自信’的坚实基础,只要对他们正确引导,他们一定能够成为勇担使命的时代新人!”


编辑:王晓刚  / 审核:王晓刚  / 发布:陈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