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

分享到微信 ×
打开微信“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研究生教育研讨】高世全:深化开放合作,大力提升研究生全球素养
——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处长高世全在研究生教育会议闭幕式上的交流汇报
文:高世全 图:邝俊 来源:新闻中心 国际合作与交流处 时间:2020-12-02 3871

  【编者按】11月27日,学校研究生教育会议在清水河校区闭幕,总结了研究生教育会议期间的研讨成果。闭幕式上,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自动化工程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人力资源部、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分别作了交流发言。以下为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处长高世全的发言内容。

06-高世全.jpg

各位领导、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好!这次会议强调了、会议代表也多次提到“要提高学生的全球胜任力”,曾校长也在开幕式报告中提到“深化开放合作”。在此,我结合国际合作与交流处的工作,向大家汇报。

  实际上,我校在人才培养目标中,明确提出:“学校致力于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全球素养、扎实基础、知识综合与集成创新能力,未来能引领学术前沿、科技与社会经济发展,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创新引领性人才。”这里有一个关键词:“全球素养”,指的是什么呢?这个词语应该来自英文“Global Competence”,有时候也被翻译成“全球竞争力”。国际社会普遍认为,“全球素养”是21世纪人才培养的重要能力。

  自1988年“全球素养”这一概念最早在美国提出,到2018年1月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以下简称OECD)明确提出将全球素养作为“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的组成部分,标志着全球素养教育的实质性进展。

  清华大学提出,“全球素养”是指个人在国际与多元文化环境中有效学习、工作和与人相处的能力。全美教育协会认为:“在21世纪,全球素养不是一种奢侈品,而是必需品……全球素养理应成为教育——从基础教育到研究生教育的核心使命。”

  根据PISA评价的“全球素养”的界定,具备全球素养的人须拥有两种知识、四项技能、四种态度和两种价值。在全球化时代,为学生培养全球素养,无论是对学生个人的发展,还是对学校实现一流大学的建设目标,都不是一种选择,而是一种必需,更是一种追求。可以说,全球素养是未来研究生的标配。

  近年来,我校坚持开放办学,大力培育研究生的全球素养,提升办学能力和国际影响力,服务高质量的研究生培养,服务学校“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目标。我校主要是通过“境外国际化(International Abroad)”和“在地国际化 (International at Home)”两种途径,也就是平常所说的“走出去”、“请进来”两个途径,开展工作。

一、实践路径

  下面简要汇报学校的一些措施和做法:

  1. 大力推进研究生跨境流动,丰富跨境学习研究经历

  (1)研究生出国(境)比例逐年提高。近几年来,研究生赴国(境)外交流人数与总出国境人数占比上涨7%。

  (2)国家公派留学项目录取人数持续增长。国家公派留学项目录取人数持续增长。2019年我校高水平项目派出总量位列第28位,与复旦大学相当。

  (3)专项留学计划助力出国(境)交流。学校还推出多种激励措施、制定实施专项留学计划。例如,“博士生学术支持计划”,“华为—博士生资助计划”,“高水平国际会议资助计划”等,累计支持1400余人。

  研究生的跨境交流,提高了国际交流意识和能力,助力高质量研究生的培养。尤其是,国家公派联合培养已经成为我校培养高质量研究生的一个重要模式。

  2. 打造“来华留学”品牌,培养高层次国际学生

  (1)来华留学研究生招生规模趋于稳定,招生质量逐年提升。我校每年收到约2000名留学研究生申请,招生人数稳定在200人左右,申录比接近10:1。我校的优势学科和专业,也吸引了境外一流大学毕业生到校攻读学位,招生质量逐年提升。

  (2)在校生保有量与国内同类理工类高校相比居于上游。我校来华留学生来自亚洲、欧洲、非洲和美洲的90个国家和地区,攻读学位留学生保有量达1000余人,留学研究生保有量684人,占全校研究生的3.42%。数量在同类型院校和西部院校中位列前茅。

  (3)构建了较为完善的课程体系,毕业生质量稳步提升。经过10年的发展,我校逐渐构建起较为完善的课程体系,毕业生质量稳步提升。开设了132门英文课程。我校共有130余名教师参与留学研究生授课,484名教师参与留学研究生的学业指导。在此,我对所有支持和参与留学生培养的老师们致以诚挚的谢意。留学生在SCI 1区和2区发表的文章数量提升显著,我们的培养质量得到社会认可。例如,基础院巴基斯坦籍博士毕业生Shafa Muhammad毕业后被西安交通大学聘为助理教授;经管学院孟加拉籍博士毕业生Hossin Md Altab在成渝双城经济圈“外国留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荣获一等奖,在毕业后进入我校博士后工作站。来华留学生已经在校园内营造出一个微缩、多元、国际化的氛围,为促进中外学生跨文化交流提供了条件。

  3.引进国际优质资源,创新研究生培养模式

  我校硕博层面的中外合作办学层次、办学数量在西南地区占有优势,覆盖通信、电子、生物医学工程等专业。通过引进国际优质教育资源,中外合作办学发挥了“鲶鱼效应”,加快了我校教育国际化的进程。

  4.搭建在地国际化平台,提升研究生国际交流能力

  围绕学校“双一流”和“新工科”建设目标,国际处配合研究生院持续开展“研究生人文教育与学术交流月”。2016年以来,我校举办国际会议69场,汇集了来自剑桥、牛津等世界一流大学,以及诺奖获得者、IEEE Fellow、全球高被引专家等国际知名专家和学者。

  以上这些活动,将学术大咖请进校园,给学生带来了学术前沿知识,每年为上万人次研究生提供了共享国际学术信息与科研资源的平台和机会。

二、问题检视

  我校的国际化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可以说,已经建立起开放办学的基本格局,为研究生培育全球素养提供了大量机会和平台。但与兄弟学校相比,还有许多不足之处。时间有限,简要分析如下:

  1.研究生出国(境)规模,学习交流深度和层次都有待提高。与同类型兄弟院校比较,我校研究生出国(境)学习交流规模还不够大。除“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外,我校对其他公派项目渠道利用较少。更重要的是,学习交流的深度和层次还有待提高。

  2.来华留学研究生教育“提质增效”任务依然艰巨。留学生生源的区域分布需更加多元化,生源质量有待进一步提升。

  3.师生主动参与国际交流的积极性还不够高。我校师生主动参与国际交流的积极性还不够高。比如,广大师生对来华留学工作的意义认识不够,对来华留学生的认可度还不够;部分学生还存在“学业压力大、不愿出国”,导师存在“不愿出钱、不愿放人”的情况。即使像具有高度自主权选拔权的“创新型人才培养项目”获批后,指标名额也完不成。

三、下一步的思考

  在“后疫情时代”,我们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我们在做好“在地国际化”工作的同时,积极思考和创新“境外国际化”的实现路径,继续深化开放合作,大力提升研究生全球素养。

  (1)大力促进研究生出国(境)学习和交流。

  优化区域布局,选择世界一流名校,打造更具影响力的品牌项目,实现从“走出国门”到“走进名校”,再到“走向一流科研前沿”。配合研究生院,完善资助机制,鼓励和激发研究生参与国际合作与交流的积极性,大幅提升交流人次。

  (2)多措并举,助推来华留学提质增效

  来华留学工作意义重大,既是为国家外交和教育对外开放担起的责任,也是对我校国际化人才培养、双一流建设和提升国际影响力的贡献。我们将全面实施来华留学生“招、培、管、服”“四大提升工程”,大力提升培养质量,实现从“广招留学生”到“招收全球英才”的转变,做强“留学成电”品牌。发挥来华留学生的辐射作用,推进多元文明的对话,强化研究生跨文化交流,实现中外研究生“同培养、同管理”。

  (3)完善中外合作办学学科布局

  引进一流大学、特色学科、急需专业资源,实现引进、融合、创新、发展,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举办更多的研究生层面合作办学项目,完善合作办学学科布局,促进外方高水平师资的深度参与,让更多同学享受国际优质教育资源。

  (4)创建更多高层次的国际学术交流机会

  面向世界科技竞争最前沿,有步骤有重点的与世界强校或区域高水平大学建设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扩大“朋友圈”。充分调动广大教师参与谋划与实施与世界一流名校开展合作的积极性,鼓励全体研究生广泛参与多层次、多类型、多领域的教育交流与合作。引进世界一流人才,提升学校国际化办学的能力、效率和水平,培养更高层次的国际化人才,产出有国际影响力的科研成果。

  今后,我们将认真落实本次“研究生教育会议”精神,深化开放合作,大力提升研究生全球素养,助力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

  谢谢!


编辑:王晓刚  / 审核:王晓刚  / 发布:陈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