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科大报》千期

分享到微信 ×
打开微信“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校报千期】把握传播规律 加强思想引领 推动宣传工作迈上新台阶
——专访校党委副书记申小蓉教授
文:新闻中心 图:新闻中心 来源:新闻中心 时间:2014-12-08 16063

  在电子科大报出版千期之际,校党委副书记申小蓉就校报工作、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外宣工作、新媒体建设、宣传队伍建设等接受了校新闻中心专访。

1418027014437511.jpg

  记者:申副书记好,您从2006到2013年担任党委宣传部部长,并一直担任电子科大报总编,为校报的发展投入了很多精力和心血,请您谈谈对办好校报的认识。

  申小蓉:在学校宣传主阵地上,校报是一支重要的力量,是学校党委和行政的喉舌。我在宣传部工作时,能深刻感受到学校领导对校报工作的重视。在担任电子科大报总编期间,在学校领导的支持和编辑部同志们的努力下,我们不断提高校报的办报质量,被评为54家“全国高校优秀校报”之一,每年都获得十余项成都市、四川省和全国各级各类新闻奖。我想,校报的成长,是学校发展的一个缩影,没有学校的持续快速发展,就没有校报的今天。

  记者:诚如您说的,校报始终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您担任总编时,在内容建设上突出“深”,先后推出了热点专访、政策解读、真情沟通、转变作风看行动、走进科研团队等诸多专题报道,在发行渠道上也推行改革,做到精准投递。当前,校报应该如何更好地体现“围绕中心、服务大局”?

  申小蓉:习近平同志在去年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宣传思想工作一定要把“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作为基本职责。大到一个国家级媒体,小到一所学校的校报,我想都应该将这个基本职责牢记于心。目前,校报要围绕学校提出的“一个中心”“三大战略”“两个提高”做好文章,特别是要围绕学校的综合改革,营造氛围,鼓足干劲。

  这就要求校报要深入师生当中,要接地气。一张接地气的报纸才是有生命力的报纸,才能成为师生想看、爱看的报纸,才能丰富师生精神世界、增强师生精神力量、满足师生精神需求。

  办报者一定要充分认识到,校报是校园主流媒体之一,要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要继续保持能吃苦、能奉献的优良传统,严谨认真、团结协作、锐意进取,凝聚全校师生员工的智慧和力量,为建设“百年大学”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舆论支持。

  记者:近年来,我们都能深深感受到,传统的报纸正经受新媒体的强烈冲击。今年,学校新闻中心已经开始推进报纸和网络的融合,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面对新的机遇,新闻中心的媒体建设和管理应如何积极应对这一趋势?

  申小蓉:当前,网络和数字技术裂变式发展,带来媒体格局的深刻调整和舆论生态的重大变化。传统的报纸受到新媒体的强烈冲击,这一点我们都有切身感受。在可预见的未来,这样的冲击只会继续加强,不会减弱,校内主流媒体必须勇敢面对这一趋势,正视其中的挑战和机遇。

  今年8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习近平同志也指出,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要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和新兴媒体发展规律,强化互联网思维,坚持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优势互补、一体发展。因此,学校新闻中心媒体建设和管理的过程中也应当遵循这一思路,通过融合发展应对媒介格局的变化。

  我们要不断探索融合发展之路,让媒体之间的融合真正产生化学反应。今年以来,我校开通官方微博、微信,大力推动报网融合,努力把各类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建设工作做到最好,粉丝量、点击量、阅读量有了很大增长,取得了可喜的成果。新闻中心还要继续努力,在媒体的建设和管理中要树立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一体化发展的理念,按各媒体的运行规律打造团队,形成发展战略,形成各媒体之间的协作和竞争机制,研究摸索出一套在高校行之有效的媒体管理办法。

  记者:您曾多次强调,就像酒香也要多吆喝、勤吆喝,学校影响力的持续提升,离不开外宣工作。成电近年来频频在中国教育报、中国科学报、科技日报等国家级媒体亮相,学校还应该从哪几个方面进一步提升外宣工作?

  申小蓉:在我看来,高校外宣工作是将高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化传承等领域的发展成就与亮点特色以及校内涌现出的优秀人物,通过校外大众媒体向社会推介、宣传的过程,它是高校主动向社会打开的窗口,也是社会了解高校信息的重要渠道。在当今社会,良好的社会形象已经成为学校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酒香也要多吆喝、勤吆喝。学校影响力的持续提升,离不开对外宣传。外宣工作做得好了,不仅可以扩大对外的影响力,而且能够增强高校内部的凝聚力。

  在新的形势下,要做好外宣工作,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创新。因此,我认为想要提升外宣工作水平,应该做好下面两点:

  一是打造“大外宣机制”。所谓高校“大外宣机制”,即是围绕学校人才培养的中心工作,进一步健全对外宣传工作体系、新闻发布体系以及对外宣传服务体系等,使之成为有机结合的整体,壮大外宣实力。抓住工作重点,充分整合校内资源,发挥校内各院系各部门的资源优势,形成全校动员、人人参与的新外宣格局。通过优化舆论环境,充分体现高校独有的文化底蕴和鲜明的办学特色,展现全校师生开拓创新、与时俱进的良好精神风貌,展示高校发展的广阔空间和无限生机。

  二是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并驾齐驱,校内媒体与校外媒体互动共赢。继续加强与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主流传统媒体的交流与互动,分析它们的传播特点,将学校在发展过程中的亮点与特色及时发布到这些主流传统媒体上。同时,要善于利用新媒体力量,将适合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上传播的优质校园内容及时推送至人民日报微博、微言教育等有影响力的新媒体平台。此外,还要强化校园网、官方微信、微博的对外宣传功能,突出权威、及时、生动的特点,打造新媒体矩阵,成为校园新闻发布、文化展示、交流互动的重要平台和学校形象展示的新窗口,以及校外媒体获取信息的新来源。

  记者:如今,学校官方宣传阵地不断拓展,已从传统的校报、电视、网站,发展到图文传播系统、微博、微信。同时,校内各单位也加强了网站改版建设,纷纷开通了微博和微信。校内新媒体建设如何才能凝聚成一股推动学校改革、建设和发展的强大合力?

  申小蓉:我校宣传部门与校内各单位之间紧密配合,长期以来已经形成了良好的互动关系,对学校的新闻宣传工作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目前学校新闻网年发稿量达4000条,据统计,其中约二分之一来自各单位的投稿。近年来,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学校和各学院都有了全新的宣传平台,这也进一步激发了各单位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了良好的宣传工作氛围。

  在新媒体环境下,校院两级要进一步转变思路,为宣传思想工作贡献力量。第一是“以师生为中心”。高校新闻宣传工作在确保“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正确导向的前提下,要充分尊重媒体发展的规律和广大师生的需求,在战略层面上实现“以师生为中心”的观念转变,宣传工作要面向每个师生,每个人都可能是一个“信息热点”,校院互动的关键点是发掘和扶持校内每一个传播正能量的师生自媒体、微平台,给他们提供成百上千的“信息热点”持续接力,让师生参与到新媒体传播的每一个链条,集各学院之智慧,聚全体师生之思想。

  第二是“重在平台建设”。新媒体不是某一种媒介,而是一种平台,更是一种开放的环境。校院两级要摒弃原来的单向信息发布思维,协同创新,共同打造有吸引力、有影响力、师生爱用的新媒体平台。刚刚成立的新媒体联盟要进一步发挥作用,建立协同机制,实现已有平台的开放共享、互通互联,实现跨单位的互动和协作常态化,共同服务于学校宣传工作。

  记者:当下,媒体发展日新月异,对高校的新闻宣传工作来说是机遇与挑战并存。打铁还需自身硬,高校新闻宣传队伍如何进一步加强自身建设,积极应对挑战赢得机遇?

  申小蓉:新媒体的发展,打破了过去的媒体影响力格局,在新的格局下,所有的媒体都要思考发展的路径和方法。这对高校的新闻宣传工作提出了挑战,但也创造了重要的机遇。

  对新闻宣传队伍来说,第一要持续创新,发挥传统媒体优势;第二是抢抓机遇,在新媒体蓬勃发展的浪潮中有所收获。传统媒体要发挥内容优势,在“深度”和“思想”上做文章,出深度、出思想、出精品,充分发挥舆论引导作用和思想引领作用;新媒体要在“互动”和“平台”上做文章,从提供信息到提供服务、打造圈子。

  这一点体现在宣传工作队伍建设方面,就要求新闻宣传的“专业队伍”做好引领,发挥骨干作用;同时要更加注重发挥广大师生的作用,让“受众”成为内容生产者。目前,我校以周涛、彭真明、韩梦洁等为代表的名师和优秀辅导员等开通的博客、微博、微信平台,在网络上形成了很大的影响力,有一些获得了上百万的粉丝量,在青年学子中有巨大的影响,他们是宣传学校的鲜活力量。在学校网络文化建设中,学校宣传部门要借势借力,在网络文化建设办公室的指导下,协同创新,搭建平台,鼓励、组织和培育一批善用新媒体平台的老师和学生在新媒体上发声,成为宣传工作的“生力军”和“主力军”。

  总之,在新媒体环境下,新闻宣传队伍要懂规律、会传播,有素质、有能力,善引导、善协作,把握传播规律,抓住关键环节,推动我校新闻宣传工作迈上新台阶。


编辑:一戈  / 审核:一戈  / 发布:一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