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视点

分享到微信 ×
打开微信“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研究生精品课程】把思政课讲到学生心坎里
——记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文:卿晗 学生记者团 张羽扬 林思雨 研究生院 苟灵 来源:新闻中心 研究生院、党委研究生工作部 学生记者团 时间:2019-12-11 8686

【编者按】为充分发挥精品课程的标杆示范作用,促进研究生课程质量进一步提升,研究生院从2018启动了120门研究生精品课程建设工作,以公共基础课和各一级学科(类别)专业课为重点,充分结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和全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编写的《研究生核心课程指南》,整体规划、分布实施,至2019年,经学院推荐、学校专家评审、研教指委审议通过,学校已立项了首批62门“精品课程”。新闻中心特开设【研究生精品课程】栏目,分享这些“精品课程”基于“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教育理念,从课程目标与定位、课程内容、教学和考核方式、课程特色和成效等方面总结梳理其经验心得,与师生读者共享。本期介绍马克思主义学院董良老师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的教学改革探索。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开展以来,研究生思政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组调研了全校研究生思政课教与学情况,受访同学们纷纷对马克思主义学院董良老师点赞,对他表现出了发自内心的喜爱之情。大家这样描述到,“左手插裤子口袋,右手随讲话节奏而舞动,他总是神采奕奕、面带微笑,眼里仿佛有光……”在同学们眼里,他可以把思政课讲得很High,也是名副其实的“哲学大佬”。

20191210212842.jpg

诚恳教学,用“真”与学生交流

  “很关心我们”“有点呆萌的帅哥”“特别喜欢上董老师的课,很有趣”——董良在同学们间口碑很好。董良很少对学生发脾气,在他的课堂上,即使有同学迟到,他也不会过分责怪迟到的同学,会马上招呼他进来上课。“董良老师总是想着,早一分钟来就能多听一分钟的课。”一位来自航空航天学院的同学说。

  董良的课堂是氛围总是融洽的,有笑声、有提问、有交流、有对话,还有董良丰富的肢体语言——每每讲到精彩之处,董良就会“手舞足蹈”,声音抑扬顿挫,双手随着所讲内容在空中比划:“当你感到幸福的时候你就会觉得,亚里士多德果然说得对啊!”

  董良知道,在大学的课程里,专业课程很重要,但思想政治课程也是不可或缺的。但是,要让思政课“进头脑”,也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课程,同学们从小到大都上着,大学里还要继续。如果只是对着教材照本宣科地上,同学们难免会觉得无趣。”董良说。

  董良认为,与同学交流,“真”是最重要的。“人文社科专业教师的价值,就是要用自己的知识、阅历把道理演绎出来,帮助学生读出更多东西。教学不是限制人的自由的活动,是引导的活动,不能强迫学生接受知识,应该告诉他为什么要讲这个。老师应该明白学生想学什么、想要什么。”

  “政治都是很有趣的,只是缺少发现,一些学生由于自己思想贫瘠,发现不了政治的丰富内涵,这个时候,老师的正确引导对学生政治素养的形成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董良说,在课堂上,他很注意两点:第一,不回避某些问题,愿意与学生讨论,并引导他们;第二,绝不填鸭式教学,绝不把观点强加给学生,而是认真地分析问题,找到背后的原因。“只有这样,学生才会真的信服你。”

  在和同学讨论“何为政治”这个问题时,董良选择先让同学们思考讨论,然后再“抛出”亚里士多德的名言——“政治并不制造人类,然而它使人类脱离了自然,并驾驭他们”。最后,董良因势利导,告诉大家。“政治最重要的就是,当我们所有人不得不生活在一起的时候,我们如何才能生活得更好一点呢?”

  “教师这个职业很难得的一个地方就在于,跟同学们形成‘真’的交流。同样是通过语言,教学过程与脱口秀不同,脱口秀是取悦,而教学是老师顺着自己的思路,让所有人一起登上一个高峰。课结束的时候,大家都一起到了,就像完成使命一样。”董良说,“教师这份职业的特殊性,使我有机会和许多充满活力的灵魂接触,像师生这样人和人之间在思想和语言方面形成的默契是很奇妙的,我愿意听你讲,同学们理解我,我理解同学们。语言是人类最纯真的交流方式,你会发现这种最单纯的相处方式是很珍贵的。”

兴趣先行,赤诚之心爱哲学

  “没有人不存在缺陷,我们要学会正反两方面思考,达到平衡。”在董良看来,自己的性格和哲学的影响密不可分,“哲学是我们塑造三观的工具,人通常是偏激和狭隘的,哲学却能照出我们自身的缺点和狭隘。”

  在董良看来,作为一名教师,尤其是人文社科类课程的教师,自己的言行对学生的影响力是非常大的。“为人师表,最重要的还是要有教师的基本素质,师德是很重要的。我平时是一个不爱发火和随意争吵的人,虽然自己还不能做到完美,但也要尽力朝这个方向努力。”董良说。

  “哲学提供思考和观察的平台,让我们和当前的时空拉开距离。在一定距离下审视自己,审视世界,反思自己,了解自己缺点不足。哲学让我们见识与众不同的思维方式,学会心平气和。”

  董良说起与哲学的缘分,归于“偶然”——“我在浙江大学读社会学本科的时候,获得一个保研机会。这唯一的保研机会是读哲学,当时我虽然不喜欢,但还是硬着头皮去读了。”

  没想到,当董良进入哲学世界以后,竟变得一发不可收拾。“刚开始我对哲学没兴趣,但有了一定积累后想法就不一样了。”在硕博阶段,董良阅读了大量哲学相关的文献,进行长时间的思考,终于发现了哲学的奥妙。“所谓哲学,就是把你从现实中拉出来,让你看到一个非现实的世界是怎么样的,它会为你提供多方面的思考视角,看到事物的多样性。”

  董良对哲学的爱,也影响了他的学生。“这学期有节公共政治课,有个学生对我上课的内容非常感兴趣,五六节课的时候听了一遍,七八节课又来,好像没过瘾一样的。”董良说,“很多同学对世界和政治是很希望去了解的,只是没有方向,一旦得到途径,可以说是‘如饥似渴’,不愿意错过这个过程中看到和听到的任何一句话。”

  “董良老师对哲学非常热爱,因为一个不热爱本学科的人是不能讲出这么生动的课的。他可以把哲学讲得非常透彻,深入浅出地给大家讲明白。”一位自动化工程学院的同学说到。

“人文精神对理工科学生不可或缺”

  在董良看来,自己的学生是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和广阔的视角的。“对他们来说,人文精神是不可或缺的,兼具技术与人文情怀的人才在未来创新型社会具有非常大的竞争力。”董良说,“同样,政治也是如此,政治帮助我们了解自己,了解国家,了解世界,了解这个时代。也是通过政治我们知道为什么今天的中国是这样,更知道未来的中国该怎么发展。”

  “人文与科技并不矛盾,只是思考对象与方式的不同。”董良鞭辟入里,深入阐述了人文与科技的区别,“科技具有确凿的有效性,提供的是具体的解决方案。而人文更看重过程,近代科学的重大突破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使科技具有巨大影响力,但并不意味着人文就失去了价值。”

  “科技只能满足人的部分需求,而人文则是对人本身的思考。就好比,科技让我们知道为什么生病,却无法让我们知道如何消化这一事实,但如果我们知道如何理解生命的意义,知道我们不只是为了活着,一切便都可以坦然面对了,这便是人文的魅力。”正如董良所说,人文就如同空气,等失去它时人们才会感觉窒息。

  董良说:“一个人在社会上工作,即使没有成功,但他获得了丰富的人生体验。所有的挣扎、低谷、失败,并没有白白经历,这些会使人变得有厚度,不会很脆弱。”

  在说这番话时,董良颇有针对性。现在的电子信息行业需要技术人才,也需要行业的领导者。他一直认为,学校的理工科同学们有着很好的知识基础、工具理性、逻辑思维,但是应该有开阔的视野,在无限的星空下启迪智慧,有更广阔的心胸,对人生、人性、理想、信念和价值观有更深入的思考。

  作为一名教师,董良将帮助学生成长成才看做自己义不容辞责任。“在这个时代,对于国家和时代的理解能帮助我们走得更好更远。”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上,董良时常这样提醒同学们,对于政治理论课程的学习并不是刻板印象的,我们应当通过政治学习来不断认识自己、认识国家、认识时代,更好地把个人发展融入时代发展过程中。



编辑:卿晗  / 审核:卿晗  / 发布:陈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