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情 奋斗者

分享到微信 ×
打开微信“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爱国情 奋斗者】聂在平:退而不休 耕耘不止
——聂在平教授的学术印记及退休生活掠影
文:成电拾光记者团 刘静 陈小雨 指导老师 邓长江 图:成电拾光记者团 来源:学生记者团 时间:2019-08-04 10509

  编者按:金秋十月,新中国将迎来七十华诞。电子科技大学新闻中心开设《爱国情 奋斗者》栏目,围绕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主题,讲述70年来特别是建校63年来,成电人胸怀祖国、实干创业,把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建设和学校发展的追梦故事,展现成电人矢志报国、艰苦奋斗的精神风貌,进一步激励全体成电人在新时代建功立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人物名片:聂在平,1946年10月出生于陕西西安,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电子科技大学副校长。他是中国电子学会会士,曾任该学会常务理事、天线分会和电波分会副主任委员;电子学报、Chinese Journal of Electronics和电子信息学报编委、电波科学学报副主编;2012年当选为IEEE Fellow;曾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咨询委员会委员,杰出青年基金评委、教育部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教育部电子信息与电气学科指导委员会委员,教育部学科发展与专业设置委员会委员等职。他长期从事电磁辐射与散射、计算电磁学、目标电磁特性、天线新理论和新技术、复杂非均匀介质中的场与波等研究,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排名第一),省、部科技进步奖一、二、三等奖12项(其中10项排名第一);国家发明专利和国防专利授权20余项;在国内外发表学术期刊论文逾400篇,其中SCI和EI收录300多篇;完成学术著作和译著近百万字;培养博士生、硕士生近百人,所指导的博士研究生曾荣获“四川省首届(2006)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表彰。

聂在平01.jpg

  2018年7月29日-8月1日,应用计算电磁学(中国)国际会议(ACES-China)在北京举行,超过300位来自世界各地的专家、学者参加了此次会议。在此次会议上,聂在平教授荣获“技术卓越奖”,以表彰他在应用计算电磁学及其相关领域的卓越贡献和影响。

  该奖项由ACES首次设立。候选人通过提名,最终由国际知名学者组成的国际评奖委员会评审,每年仅评选1-2位在应用计算电磁学领域做出卓越贡献的资深学者。ACES已经有34年的历史,是全世界最大、影响力最强的计算电磁学专业协会之一。该协会拥有属于自己的ACES期刊(SCI检索)以及ACES会议(EI检索)。

  这一年,聂在平教授已经72岁了。虽早已过了退休的年龄,但他依然活跃在科研第一线,在电磁学学科前沿躬耕不止。聂教授说,60岁之后,自己就没有再主动出去争取课题了;但很多科研院所还不断上门来谈合作,这也是人家对我们工作的认可。只要自己还能胜任,就不应辜负对方的善意和信任。所以迄今为止课题没有断过,就形成了目前这种退而未休的状态。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回顾他的学术生涯,走进他依然精彩的退休人生。

聂在平教授获2018应用计算电磁学(中国)技术卓越奖.jpg

2018年,聂在平教授荣获应用计算电磁学(中国)“技术卓越奖”

时代大潮中的求学之路

  聂在平常说,自己是时代的“幸运儿”。童年时期,由于调皮好动,家里人希望他早点上学,好有人“管着他”。于是,让他的还是初中生的舅舅带他去幼儿园报名。谁知没有带够幼儿园的学费,只好无奈作罢。回家时路过一个小学,恰好也在招生,他舅舅发现那里学费挺便宜,就直接给报了个名。于是误打误撞地,聂在平在四岁多就上了小学。殊不知,这个不经意的偶然之举却改变了他一生的命运。

  他在大学三年级时“文化大革命”爆发,学校“停课闹革命”。如果按正常的入学时间,也就是说,如果他七岁上小学的话,“文化大革命”时他刚好应该是高中毕业,一定会走上十年“上山下乡”的知青路。但正因为他提前上了小学,所以没有去向下插队。回忆到这里,他风趣地说:“如果是下乡当知青,没准儿我就被哪个队干部招去做女婿了。”

  1963年,聂在平考入成都电讯工程学院(现电子科技大学,简称“成电”),学的是雷达专业。三年后,“文化大革命”开始,他成为建校以来首批被分配到“地方”上的毕业生。省里又把这批毕业生分配到西昌河西军垦农场劳动锻炼。西昌气候干燥,一天到晚大风刮得呼呼叫。到达西昌的第二天,他脸上的皮肤就变得如鱼鳞一样粗糙;一个星期,脸上就脱了一层皮。他所在的蔬菜班每天都要挑运粪水,粪水被大风吹起来,裤子瞬间全被打湿了,只好穿着又湿又臭的裤子继续劳动。西昌的紫外线强,不出几天,人的皮肤就变得黑黝黝的,再加上每天挑粪、砍柴、干农活,原来的一个学生娃,很快长成了一个能干粗活的庄稼汉。以至于西昌归来时,他的母亲都没能认出来。多年后和老同学再见面,大家都惊呼他完全变了一个人。原来班里这个小弟弟,竟然长成了一个大块头,人人都感到十分惊奇。两年军垦农场的劳动锻炼结束后,他被分配到地区一级的工厂。历经车间流水线上的锻炼,在基建处跑设备,一晃就是好几年。他学的是电路、系统方面的专业,可现实工作和自己所学完全不搭边。聂在平说,自己“书呆子气”重,不愿意放弃自己的专业,便主动申请去做仪器维修,但这毕竟只是一个辅助性的工作,其重要性和产品设计等主流工作难以相提并论。他调侃自己是“一根筋”,为了能离自己的专业近一些,还是坚定地选择了“仪器维修”这一工种。他觉得,离自己的专业越近,工作起来会越安心。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迎来了改革开放,国家全面恢复高考。本已结婚生子的聂在平早已把生活重心放到了家庭上。他的妻子深知他内心的志向,也清楚丈夫把照顾家庭放在第一位的想法。为了不埋没他的才华,平时沉默寡言的妻子故意刺激他:“你成天说自己学习有多好,现在可以考研了,咋个没胆量去考呢?”

  “考就考,我还怕考试了?不过先说清楚,即便考上了我也不一定去读哈。”他说。

  可是,报名之后聂在平也犯了愁。一是在十年动乱里耽误了不少时间,太久没碰书本,对学过的知识也感觉生涩了许多;加之俄语全丢掉了,英语仅仅是自学的,真能应付考试吗?这时候,一个毫无预兆的电话却坚定了他的信心。这个电话是大学时期的指导员林显中老师打给他的。林显中老师说,已向学校推荐了聂在平,希望他心无旁骛,好好准备。母校在召唤!聂在平别提有多高兴了。三个月后,他参加了“文化大革命”之后的首届研究生入学考试,并如愿考上了本校的研究生。

在学术的海洋中扬帆起航

  在研究生学习阶段,聂在平没有辜负学校和老师的厚望。他是我校“文化大革命”后第一位作毕业论文答辩的研究生。他的论文答辩给评委留下了深刻印象,并获得高度评价。一位来自美国的著名教授直言道:“你的毕业论文已经远远超过了美国硕士生的水平。希望你写一篇论文投到学术期刊IEEE Transaction on EMC上,我愿意作为审稿人来评审你的论文”。起初,聂在平还以为这位教授只是客气,随便说说,就没有当真。可过了一个多月突然接到了那位教授的来信询问:“为什么到现在还没有收到你的论文?”聂在平这才意识到人家可是认真的,便开始加班加点地赶稿件。

  在他的回忆中,我们能感受到研究生阶段学习时光的美好;即便一些小插曲,也是那么有趣。例如,当发现林为干先生的一本专著(当时的教材)上有较多笔误和印刷错误,聂在平把它们一一列出,想下课时向林先生求证。想不到林先生的一席话,真让他有拨云见日的感觉。林先生说,“文化大革命”期间,连纸都难找到,只能在别人丢弃的烟盒背面写文稿。因此,错漏之处在所难免。对于不懂的人,对和错于他们均无差别;但对于懂专业的人,则很容易区分。所以你们自行勘误即可。关本康老师则另有自己的风格。他讲瓦尔特朗的书时,把全书的所有错误一一列出后邮寄给作者,对方大为感动,回信表达谢意。谢处方老师则能将复杂的数学关系理顺,再有条不紊地向学生讲解。这些著名教授的学术风采,如磁石一样吸引着研究生们,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聂在平和他的师兄弟们在学习与研究中,对本学科专业渐渐就有了一份理解和虔诚。

  刚毕业留校,他就接到一项大型修正双反射面天线的设计任务。那时学校还没有适合的计算机,他就和协作厂的总师一起到四川省计委的计算中心调程序。锲而不舍苦干了几个月,终于圆满完成了任务。该天线在全国评比中获得了第一名,也成为该厂的拳头产品。聂在平也第一次品尝到了通过艰苦奋斗获得的成就感。

  1987年,聂在平作为访问学者到美国学习深造。他回忆说,从最初进入成电学习、到考研究生、再到出国留学,自己对所学专业和研究方向一直都有一种神圣的感觉。哪怕是去美国作访问学者,也是力求本专业具有较高学术造诣的教授作自己的指导导师。他认为,对于本专业的主流方向,决不能轻言放弃;再困难,也不能当逃兵。值得一提的是,他的美国导师周永祖教授比他还小七岁。他说,周永祖教授的学术水平很高,我心悦诚服地拜他为师,这和年龄没有丝毫关系。20年后,周永祖教授已是电磁场与微波学界的大师级人物,在计算电磁学、电磁散射与逆散射等领域贡献卓著。对于其他人,可能觉得多少有点传奇色彩;但在聂在平看来,这就是水到渠成,实至名归。

  有道是:“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能有这样一位专业如此精深的学者做自己的导师,实在是幸运之极。聂在平由衷地说:“他能教我实实在在的东西,无论他年龄比我小多少都是我的老师。他那深邃的理论见地、充满灵气的思想方法、执着的专业精神,也确实让我印象深刻、受益不尽”。

谢处方教授悉心指导聂在平做研究.png

谢处方教授(左)悉心指导聂在平(右)做研究

看不一样的风景

  1989年9月底,聂在平从美国学成归来。不过,对于初出茅庐的聂在平来说,既没有研究团队也没有研究课题,一切都得从零开始。可是,下一个五年计划的纵向课题都已落实到了各单位和各团队,再去争取已无机会。正当他束手无策之时,周正欧教授提供了一个信息:中国海洋石油测井公司研究所有一个课题需求,他觉得聂在平的研究方向较为适合,建议主动联系一下。聂在平既感激,又兴奋,也许自己的科研工作可以上路了。虽说电磁波主要以空间传播为主,现在“上天”暂时无路,但“入地”却有门了。聂在平说,自己在国外学习时曾研究过石油电测井技术,能不能通过这个机会将自己所学用于国内,为石油企业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呢?带着疑问,聂在平和这个研究所的所长进行了接触。结果发现,他们关注的问题与自己的研究方向正好一致,一来二去两人越谈越投机。虽然是初次见面,所长还是答应拨五万元的经费开始课题合作。

  拿到这个课题后,聂在平兴冲冲地回来向课题组的同事们报喜。但一个女老师却提出异议:“聂老师,才五万块就做这么复杂的课题?”聂在平则不以为然:“人家跟我们素昧平生,第一次合作就愿意给我们课题,应该感谢人家的信任啊!说实话,我要是那位所长的话,我可能还做不到”; “人家若对我们有八分期望,我们就应付出十二分的努力”!课题虽然复杂,但他认为,我们既然选择了这样的研究方向,就注定会面对如此复杂的问题;正因为问题复杂难解,也才有我们施展才干的空间。

  幸运的是,当时聂在平的第一个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请也成功了;也是那么复杂,也才五万块钱。记得当时买一台香港组装的386个人电脑,就花去了27000元。但是,经费多少已不重要,重要的是课题组的科研工作终于开始了,本学科“复杂非均匀介质中的场与波及其工程应用”这一研究方向也终于建立起来了。

  “那时候我就跟年轻老师说,经费少,千万不要觉得自卑。这是别人掏钱让我们锻炼科研能力,要珍惜这样的机会。学术生涯就像马拉松一样的长跑,我们才刚跨出起跑线,不要只看眼前,不要在乎别人怎么说。只要科研能力强,发展后劲足,以后机会就有的是。所以,眼光要放得更长远。”

  从五万元做起,这就是聂在平的起点。他凭着扎实的学术功底,认真负责的态度和埋头实干的精神,硬是把电磁波从“上天”变成了“入地”,圆满地完成了课题。由于赢得了甲方的认可,也开启了我校和中海油服双方长达近三十年的科研合作关系。2007年12月,中海油服在电子科大成立了首个联合实验室,双方在电法测井的理论方法研究、测井仪器设计、电路模块开发、高速数据传输等多方面开展了全方位的合作研究,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联合实验室五年一签,迄今已进入第三个五年的合作期。联合实验室包括了我校三个不同学科的课题组,先后完成了中海油科研课题目30余项,联合申报了国家级重点项目3个,即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仪器(自由申请)项目。从第一个协作项目开始到现在,联合实验室为石油测井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做出了一系列的贡献,获得中海油服方面的高度评价。回忆和中海油服的合作,聂教授欣慰而自豪地说:“能和中海油服保持几十年的合作关系,关键就在于认认真真解决问题;踏踏实实不负期望。”他举了一个例子,合作单位换了领导班子,新来的一把手到学校来考察。刚听完聂在平的汇报,就说道:“聂教授,你一张嘴讲话我就知道了,你就是搞技术的,我们信任你”。聂教授说话直率,性格也是直来直去,但从不“玩虚的”,合作单位也十分欣赏他的学术品格。

  聂在平对学术研究有自己独特的看法和见解。他向来主张“三个结合”:理论和实践结合,学术成果和工程应用结合,软件研发和硬件研制结合。因为只有这样的研究才会有生命力,他所在的团队之所以能持续发展,也正是因为践行了这几个结合。他表示:“我们现在都是跟国内五百强企业打交道,承担的也大多是亟待解决的关键技术课题。原来彼此互不相识,企业主动来找到我们,开始也是有顾虑的。但通过我们的踏实工作,不仅一点顾虑都没有了,还不断增加给予我们的支持。我觉得工科学校就应该这样,大型骨干企业有什么技术难题,首先能想到你这个学校。如果一个工科大学,长期和工业界没有合作,不被工业界所认可,这还叫什么工科学校,怎么体现工科价值?搞科研要做到两点:一个是你要跟学术界做理论交流,第二是要跟工业界做技术交流,通过创新研究,将自己的理论成果用于解决工业界的技术难题,而不是盲目跟风,追所谓的“热点”;也不能盲目攀比,比论文的发表数量。有些浮夸的论文,不懂的人可能觉得很光鲜,但是同行心里都有数。我们搞科研不是给那些不懂的人看的,更不是用虚幻的‘题材’去误导大众的。作为科研人员,对本学科专业应有一份敬畏和虔诚。我们所获得的专业知识和技术能力,是用于服务社会、对社会负责,绝不是用来向社会索取利益、忽悠社会大众的。”

图片1.png

七十不言老,助推年轻人

  通过长期不懈的努力,聂在平建立起来的科研团队日益发展壮大,如今已成长为包括两位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两位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的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群体。但是,五年前聂在平就“交棒”给年轻人了,他自己则作为团队的普通一员,争取为团队的发展继续做出贡献。

  他今年73岁,人到古稀,却依然硬朗,声音洪亮,步履矫健。究其原因,多得益于健康的生活习惯和退而不休的学术精神。与很多同龄人不同,他退休后并未停止他的研究工作,还是天天在实验室里泡着,不改初心,将学术思考和钻研精神一直保持在生活当中。此外,每天晚上他都要在学校操场快走一个小时左右。习惯性的脑力活动加上每日健步运动,使得他依然保持着优于同龄人的健康状况。有时路遇已退休的老同事,人家看到他老是那么行色匆匆,总会不解地问,“聂老师,你现在还那么忙,是不是还有什么想法呀”?对这样的问题,聂在平总是率真地答道:“我还能有什么想法呀?若真有想法,无非就是希望入土时不要太过痛苦罢了。”他说,这么多年都一直辛辛苦苦地忙学习、做科研,一路走来已经养成了习惯。若突然停下来,什么都不干了,还真适应不了,说不定身体就从此垮掉了。再说,趁着自己现在还能做点事,若还能在创新群体建设上贡献绵薄,自己的退休生活也就更加充实了。轻松朴实的几句话,体现了一名科技工作者所践行的专业精神和生活信条。

  据聂在平介绍,他在退休之后依然课题不断,这些大多是包括中海油服等长期的合作单位主动找上他的。因为在以前的每次合作中,他刻苦钻研、精益求精的工作精神给他赢得了良好的口碑,自然就会有人找上门来,向他寻求帮助。“人家找到我来帮忙,诚诚恳恳地,如果我不接怎么对得起别人的信任呢。而且我们学校的年轻人也需要课题,我这样也是为他们创造一些发展机会。”他坦言:“虽然我现在手上有很多课题,但我基本上都交给青年教师们来做,责任和权利都交给他们,我就提一些技术上的建议。至于关键技术和难点,提出来同他们一起商议解决,但整个课题还是交给年轻人来主持。”他认为,自己这个年纪了,应该放手让年轻人来干,多给他们锻炼、发展的机会,决不能仗着自己的资历去抢年轻人的风头。他希望能够将自己的经验与知识储备,悉数传授给新一代的学者,薪火相传,努力将创新群体建设成为电磁波领域学术与科研的佼佼者。

  从退休之后,聂在平虽然一直坚持工作,为科研奔走,但他却从未向学校提出过酬劳的问题。和他讨论退休返聘时,学院曾主动提出由院里支付相应的薪酬,但他却说;“学院的经费都是大家的,挣得也不容易,要用到的地方还很多,不该用来给我发薪酬。能够保留办公室,让我能继续做点事,就已足矣”。他打趣道:“能继续工作,心情愉快,就能少生点病;把上缴医院的钱节约下来,也是重要的收益嘛。”对他而言,科研是出于自觉,是打心眼里喜欢,不需要其它方面的加持也会让他感到快乐和充实。

  “还在大学学习阶段,同学中就流传着来自清华大学的一个口号:努力锻炼身体,为祖国健康工作50年。”他说,当时自己的身体并不强壮,但在内心深处也默默立下这一志向。现在终于可以欣慰地说,我已达到了这一目标。的确,从1968年大学本科毕业算起,到2018年,聂在平已健康工作了50年。也许,很多人都淡忘了这一口号。但在聂在平眼里,却隐隐流露出一种自豪感。显然,对于“为祖国健康工作50年”,聂在平是认真的;他还在努力,让这个指标能高一些,尽量再高些。

  聂在平教授说过,即使自己烧成灰还是一个老师。他坦率耿直,不屑于虚伪浮夸那一套,一如他的学术研究,不容有半点虚假。聂教授服务社会的责任感、使命感和专业精神,他追求学术、永不停息的脚步,时刻激励着我们年轻学子激扬青春,奋力前行!

  

 

编辑:王晓刚  / 审核:王晓刚  / 发布:陈伟

"